蚊子的触角是怎样分辨气味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5:1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27
论是在漆黑的房间里还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室外,吸血蚊子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人或哺乳动物的位置,并飞去吮吸他(它)们的鲜血。原来,蚊子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确定位置。一是在人或哺乳动物呼吸时所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蚊子能凭这种气味准确地找到人或哺乳动物。二是感觉到人或哺乳动物的体温。三是嗅到人或动物皮肤上的气味。在这三点之中,由二氧化碳确定位置尤为重要,有人曾用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对此进行了验证。 不光是蚊子,吸血性昆虫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对二氧化碳的反应都很敏感,并可顺着气味找到猎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28
最新研究是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耶鲁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恩大学的合作项目,相关结果发表在8月30日出版的美国《现代生物学》杂志上。
报告说,研究人员通过绘制蚊子下颚触须的解剖和分子结构图,探究蚊子的嗅觉器官,初步破解了蚊子叮咬人的奥秘。
蚊子的口器(嘴)由三大器官构成,羽状触角是嗅觉器官,负责识别大范围内的人体化学气味;针状喙管负责鉴别近距离内的人体气味;而下颚触须则负责远距离探测,因而成为研究重点。
分析触须结构图,研究人员发现,蚊子下颚触须的感觉细胞排列独特,能够识别二氧化碳、汗液成分八烯醇等形成体味的化学物质。
结论
研究人员还发现,蚊子下颚触须底端排列的所有感觉绒毛都有相同构造。
项目负责人、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生物科学教授劳伦斯·J·茨维伯尔说:“所有感觉绒毛都连接3个神经感觉细胞,分别负责探测二氧化碳、八烯醇以及强化总体嗅觉灵敏度。”
人体气味分子经过蚊子口器内上千个微孔之后,接触到触须上的感觉细胞,蚊子因而可以凭借感觉细胞的反应确定气味来源并锁定“猎物”。
一些人埋怨经常受到蚊子叮咬。对此,血型决定论等解释层出不穷。
但研究人员发现,除了个体的体质因素招蚊子之外,二氧化碳、八烯醇等化学物质混合而成体味,也是引诱蚊子叮咬人的重要因素。
应用
对蚊子嗅觉的突破性研究进展为开发新型驱蚊剂提供了可能。
研究人员相信,扰乱蚊子嗅觉,使其“鼻塞”的新型驱蚊剂可望在今后5年至10年内问世。
茨维伯尔认为,新一代驱蚊剂应从蚊子口器的分子结构入手:“如果能堵塞或过度刺激(蚊子触须的)感觉细胞,蚊子‘认人’的功夫将大打折扣。”
这项研究成果除了能造福饱受蚊子叮咬的人群,还可有效降低蚊子作为载体的疾病、尤其是疟疾的传播率。
统计显示,全球大约40%的人口面临疟疾威胁,每年致死100万至300万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尤其遭受疟疾肆虐,每年大约70万儿童因此丧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7:25
论是在漆黑的房间里还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室外,吸血蚊子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人或哺乳动物的位置,并飞去吮吸他(它)们的鲜血。原来,蚊子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确定位置。一是在人或哺乳动物呼吸时所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蚊子能凭这种气味准确地找到人或哺乳动物。二是感觉到人或哺乳动物的体温。三是嗅到人或动物皮肤上的气味。在这三点之中,由二氧化碳确定位置尤为重要,有人曾用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对此进行了验证。 不光是蚊子,吸血性昆虫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对二氧化碳的反应都很敏感,并可顺着气味找到猎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7:25
最新研究是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耶鲁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恩大学的合作项目,相关结果发表在8月30日出版的美国《现代生物学》杂志上。
报告说,研究人员通过绘制蚊子下颚触须的解剖和分子结构图,探究蚊子的嗅觉器官,初步破解了蚊子叮咬人的奥秘。
蚊子的口器(嘴)由三大器官构成,羽状触角是嗅觉器官,负责识别大范围内的人体化学气味;针状喙管负责鉴别近距离内的人体气味;而下颚触须则负责远距离探测,因而成为研究重点。
分析触须结构图,研究人员发现,蚊子下颚触须的感觉细胞排列独特,能够识别二氧化碳、汗液成分八烯醇等形成体味的化学物质。
结论
研究人员还发现,蚊子下颚触须底端排列的所有感觉绒毛都有相同构造。
项目负责人、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生物科学教授劳伦斯·J·茨维伯尔说:“所有感觉绒毛都连接3个神经感觉细胞,分别负责探测二氧化碳、八烯醇以及强化总体嗅觉灵敏度。”
人体气味分子经过蚊子口器内上千个微孔之后,接触到触须上的感觉细胞,蚊子因而可以凭借感觉细胞的反应确定气味来源并锁定“猎物”。
一些人埋怨经常受到蚊子叮咬。对此,血型决定论等解释层出不穷。
但研究人员发现,除了个体的体质因素招蚊子之外,二氧化碳、八烯醇等化学物质混合而成体味,也是引诱蚊子叮咬人的重要因素。
应用
对蚊子嗅觉的突破性研究进展为开发新型驱蚊剂提供了可能。
研究人员相信,扰乱蚊子嗅觉,使其“鼻塞”的新型驱蚊剂可望在今后5年至10年内问世。
茨维伯尔认为,新一代驱蚊剂应从蚊子口器的分子结构入手:“如果能堵塞或过度刺激(蚊子触须的)感觉细胞,蚊子‘认人’的功夫将大打折扣。”
这项研究成果除了能造福饱受蚊子叮咬的人群,还可有效降低蚊子作为载体的疾病、尤其是疟疾的传播率。
统计显示,全球大约40%的人口面临疟疾威胁,每年致死100万至300万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尤其遭受疟疾肆虐,每年大约70万儿童因此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