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学生时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20 18: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5 02:24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平时没少给学生灌鸡汤。
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诫说:"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青春大好年华就是用来努力学习的,上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比什么都强。"
什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十几年苦享一辈子福"这些话没说出口学生就能接过去说。
可是现在的孩子不缺穿少吃,想要的东西都能满足,从未觉得苦,怎么也想象不到未来能有什么苦,更想不到现在努力学习对于将来人生有什么好处。除了个别孩子天赋异禀、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小有责任担当、或特殊环境造就了忧患意识,能主动学习。大多数孩子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或被家长*迫着学习。
真正爱学习的学生,能主动学习的学生不多吧!
想想我自己的学生时代,读书好像是副业,更多的是玩乐。小学时,放学回家,就被父母打发去放牛、砍柴、拔猪草,或洗衣服、烧火、喂猪。要是没有家务活,就和本家堂兄弟姐妹们,到山上摘野果,找山坡玩滑梯,躲丛林捉迷藏。遇到下雨天出不了门,就在厅堂里玩石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老师从来不布置作业,也压根不知作业为何物。
上中学后,除了早晚要参加自习,生活没什么变化,业余时间不玩那些幼稚的游戏了,转而看小说,什么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什么岑凯伦的《青春十八》《如梦年华》,那时候能借到的书很少,大多是一本书轮流着看了又看。要是本村或远近村庄放电影,晚自习结束后就五个一群,三个一伙地赶去看。课余没有作业要做,好像也没有为学习发愁过,父母也好像从来不问孩子成绩好坏,孩子一天到晚不着家也没什么关系。现在同龄人一起聊天,总是感叹,我们那个年代,或许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呢。
那时候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没有零花钱,没有水果,没有零食,偶尔嘴馋,只有翻炒过的地瓜片、黄豆、花生。
再看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除了学校,就是培训机构。回到家,老师布置的作业肯定不少,弄得家长也跟着紧张。剩余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小小年纪,就使用聊天软件,玩带装备的游戏,刷着停不下来的抖音。或许也是环境使然,迁徙、亲戚疏离、高楼、独生子女⋯⋯现在孩子失去了合作、分享、热闹、快乐的能力,注定他们孤独、寂寞、自我的个性。但他们的物质生活是丰富的,今天是汉堡薯条,明天是奶茶水果茶,没胃口,点个炭烤鱼,想吃点不一样的,八合里牛肉火锅走起。
两相对照,时代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也决定了业余生活的不同,也塑造了不同的性格。
到底是哪一种童年生活更快乐更有价值呢?或许不同时代的人看法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