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诸葛亮性格研究。字数不少于四百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29 05: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8 10:18
诸葛亮这个名字之所以会被中国百姓不断传颂、探讨甚至崇拜正是由于他无比完美的生存于那样一个充满金戈铁马,权谋智术的纷繁时代。也正是基于卧龙先生的鲜明性格才使得他可以视乱世似儿戏,履荆棘如坦途。
当然,诸葛亮在国人的心中早已有了无数版本的诠释:
演义里的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史书里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尽忠社稷。
评书里的诸葛亮,能掐会算,未卜先知。
……
所以,以下这个版本的诸葛亮纯属个人理解。(出于正史的篇幅,只能以罗爷的作品为主要依据)
首先,在排除了朴实百姓过分神化的“诸葛道士”跟晋属陈寿迫于朝庭压力刻意塑造的“诸葛文臣”后得到的将是一个足智多谋,八面玲珑,能征惯战,攻于心计的“诸葛大拿”。这个形象仅限于本人对卧龙先生行为模式的解读。
起先,隐居卧龙岗的孔明先生就常常跟好友在聊天时自比管仲、乐毅,这哪里会是甘于田园生活一介农夫的言谈举止啊。所以当时还寄人篱下的刘皇叔前两次找上门去不出意外的都吃到了闭门羹,虽然玄德孔明的联盟最终还是形成了,但留在皇叔集团与孔明先生之间的隔阂却在而后风起云涌的岁月里如影随形。由此可见孔明确是一个精打细算的投机家。
在接下来的数次战役中,孔明不但嬴得了集团里关二爷跟张三爷的认可还彻底征服了无数一线将领的心,如黄忠,魏延……。看到这一切的玄德公相信是无比心惊的,必经在孔明正式加盟以前的皇叔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屡战屡败的生活,而作为二号人物活跃的孔明似乎更加具备带领集团走向成功的能力与魄力。所以也就出现了之后无数次令人百思不解的人事安排,比如首入西川,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作为新人出现的庞大军师竞然取代了头号智囊。再比如火烧连营,皇叔倾全蜀之力讨伐东吴,依然把孔明扔在后方,好比项刘争霸,让张良负责运粮,用萧何出谋划策一样,皇叔之用心昭然若揭。还比如,白帝城托孤,皇叔兵败至此,一蹶不振,然而留在心里最大的顾虑还是主少国疑,重臣揽权。稍读史书的人应该清楚,能在托孤时如此交待辅臣的君王心中有多么无奈。当然事实证明是皇叔多虑啦。
所以孔明也绝对是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面的政治家。不然皇叔也用不着那样处处压制,着着留神的跟孔明相处啦,当然他的顾虑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比如入西川,孔明跟士元关系不错,又深知其才识智术,但却只以区区一纸信文算作举荐,同自己往昔三顾茅庐的待遇相差何其多,若不是庞爷另辟蹊经走了张将军这条门路真不知还要当多久县令。接下来的落风坡之役,正是孔明上书玄德公切勿轻进后造成庞爷孤注一掷的悲剧,同行是冤家啊。再比如火烧连营,蜀军一溃千里,丢盔弃甲,先主凋零,风雨飘摇。但陆大都督却适时的上书吴主放弃伐蜀,看似防备北魏实际不免令人产生联想。还比如,白帝城托孤,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忠臣良将与奸佞之人往往只是一线之隔。被君主这样怀疑过的孔明难保不挺而走险,假戏真作,所谓黄袍加身,身不由己。当时虽然刘关张这三位西蜀集团的创始人已经不在了,孔明已经无可厚非的成为了实际上的第一人。但两保幼主,忠心护驾时任中护军(掌禁卫军)的赵大将军还在,并且就驻扎在永安。换种说法也许正是有了赵子龙才成就了一代名臣诸葛孔明吧。
如果说孔明之前的表现都是躲在幕后的权谋智术,那么后主时期的南征北战就证明了诸葛丞相文韬武略,出将入相的高超水平。至今在泰国缅甸民间还有放孔明灯的风俗习惯,试想以当时蜀地仅仅百万人口,寥寥数万士兵,即要守土又要征战,可以想见孔明先生对战争艺术的掌控能力已经达到何种程度。即使在陈寿版的三国志里都俏俏记述了司马仲达看到蜀军撤退后的大营时曾经发出的赞叹:“孔明真天下奇才”……。
最后还是要讲一讲城府极深那一面的孔明。七擒孟获看似笼络人心其实养寇为患、借机作大,六出祁山名为北伐中原其实拥兵自重、掌握实权。诸葛亮雄才大略,非以一国一州的得失为重点,而是侧重于天下均势。哪方强了就挫败之,哪方弱了就挽救之。三足鼎立是几千年来只在魏晋时期出现过的割剧形式,想张子房,刘伯温之流虽然身为开国名臣,但不免韬光隐讳,谨小慎微,所谓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哪有诸葛丞相这般,至今成都武侯祠香火不断。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诸葛亮不是治国的文臣就是忠贞的谋士。但在我看来,他的水平远非这样而已,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作到了,履群雄割剧之硝烟战场如平地,视阴诡非常之狡谋险计为无物。假如诸葛亮辅佐的是曹魏或孙吴,也许早已平定天下,但那样又如何呢,不是荒废在山野就是搏命于殿堂,哪如扶助蜀汉作了一辈子相父,何其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