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痛苦共生——《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25 13: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5 16:36
家有千千万万种,重要的是,如何跟真实的有缺陷的家庭共处。心理学家希望人要有积极的心态,并不意味着追求极致的美好与幸福,而是帮助你获得与痛苦在一起的能力。
——前言
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取决于你是否能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独立的认识和判断,理论上讲,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超越自己的家庭。原生家庭并不是制约你的根本因素,核心在于你是否有改变自己的意愿,然后就是你有没有为这种意愿付出超过他人的努力。
本书的作者塔拉就是一直在改变,在超越,虽然她有过无数次想放弃的念头,但是她内心的声音始终在坚守。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不知为何,我无法再穿过镜子,将十六岁的自己释放出来代替我。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里。无论我看上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我的教育如何辉煌,我的外表如何改变,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过是内心*的两个人。她在里面,每当我跨进父亲家的门槛,她就出现。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作者从一个垃圾场里走出来的无知小女孩,没有接受任何正规学校教育,最后拥有了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这样的荣光,但是作者从她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就一次次挣扎在父母对她的拖拽中,这种挣扎不是简单的家庭回归,而是对一种从小就建立起来的一种信仰的否定。
作者一度痛苦的无法自拔,她的内心*了两个我,一个是听从父母,回归家庭,一个是追随自我,不要再回到那样一个畸形之家,虽然,在那个家里,她也被定义为畸形。
这本书的真实在于,作者并没有否定对父母的爱,但爱与信仰不同,我爱你们,但是你们说的是错的我为什么要听,我和你据理力争,我和你辩驳,但是并不代表,我没有爱。
这种情感挣扎就是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在我40岁之前我从来不认为我的家庭有什么问题,当我年纪渐长,我才开始慢慢审视我的童年,分析我家四个孩子的不同的命运,每当我可能接近*时,我都痛苦万分,它曾让我整日以泪洗面,每当我说,我小时候从来没见过母亲的笑,她就总会反驳甚至抨击我,如果连笑脸都没见过,就更别提拥抱了,甚至一句关切的话,当我说的一切都没有得到认同时,我慢慢就转换了一种思维,就是不要企图去改变任何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如何让自己感受世界的爱与温暖。
作者认为是教育让她走出来,而我能认真思考这些也是源于教育,教育是一个很笼统和片面的词,真正让塔拉走出来的是,教育拓宽了她的阅读视野,思考维度。可能一提到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塔拉的哈佛和剑桥,她的硕士和博士头衔。但是这些背后是塔拉的丰富的阅读,读书让她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大脑。
人生实苦,各有各的不幸。很多痛苦存在了就是存在了,根本无法消除。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化解,而化解之法,就在书中。读书让我们能从各个角度认识这个世界,从而更*度的来理解这个世界,当我们从书的世界走出来,再来看我们的现实,或许,我们就会一笑而过了。
就像作者一样,家庭永远封存在她16岁的记忆里,16岁的她不必走出来,而她也没必要再走进去。这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