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内侍卫武功很高吗 他们各个都是武林高手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25 12: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5 22:43
提起大内侍卫,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武林高手。他们认为大内侍卫的武功很高,一个大内侍卫甚至可以以一敌十。事实上,这主要是被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所误导,这与历史*相去甚远。
这里我们以清代为例来了解皇宫大内侍卫。清代的大内侍卫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兰陵和宗室侍卫。其实有四等大内侍卫,但四等大内侍卫只是三等大内侍卫,他们因犯错误而被贬为,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至于前面的御卫和乾清门的守卫,他们都是一等的侍卫,但他们的工作不同。清代宫殿里的大内侍卫有570人。它来自上三旗,包括60名一等侍卫、150名二等侍卫、270名三等侍卫和90名兰陵侍卫。雍正之后,吴菊和韩进士也被选为大内侍卫,但这些侍卫并没有占据大内侍卫的数量。事实上,清代大内侍卫的具体数量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与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往往随着时间和人的不同而变化。侍卫主要来自上三旗。在特殊情况下,下五旗的满族人民也将有机会。甚至汉人也曾担任过朝廷的侍卫和乾清门的侍卫。
例如,嘉庆时期两位著名的汉族人杨宇春和杨芳曾担任过乾清门的侍卫。这也是荣誉的象征,不必在大内当值。了解清代历史的读者也应该了解,许多满族政要都是通过大内侍卫的途径开始了他们的仕途。索尔图、明珠、傅恒、阿贵和他都担任过大内侍卫。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背景绝对可靠,他们绝对忠于皇帝。广义上讲,大内侍卫负责保护皇帝和内廷,但实际上他们是守门人、看守人和跑腿的人。故宫的安全系数很高。皇城外有八旗驻防,皇城内驻扎着最精锐的亲军营和前锋营。大内侍卫只是安全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角色。满族、贵族子弟以侍卫发家,这是关外时期留下的传统。因为与汉族相比,旗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很少有人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换言之,汉人的仕途主要以科举为基础,旗人的仕途主要以侍卫和八旗官校为基础。盛三旗由于是皇帝亲长,所以大内、侍卫都是皇帝的家奴,根红苗正、*可靠,对皇帝也是绝对的忠诚,再加上不少侍卫的祖上又是当朝名臣或者是开国元勋,皇帝念其家族功劳,也往往要重点培养这些侍卫。
清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八旗大军所向披靡,上三旗的满族贵族子弟中也不乏有能征善战者,这一部分人如果说是有点武功也是实情,只不过这个武功也并非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隔空点穴、降龙十八掌,或者是以内力伤人的武林绝学,而是通过实战积累而来的搏击技术。
自清代中期以来,总体上进入了和平时期。当然,没有武术。我们前面提到过,很多大内侍卫都是通过祖籍或者*背景提升为大内侍卫的,但是有些大内侍卫没有这样的优势,所以他们必须自己努力加入大内侍卫群体。对于家庭背景,一般人的上三旗人。朝廷的要求是什么?说穿了,就是身体素质和骑射技术。旗人子女的成长经历与汉族完全不同。旗人的孩子很少学习。当他们八、九岁时,他们必须在家里跟着布库。布库的意思是摔跤。家里的长辈将为孩子准备一个牛皮口袋。根据年龄的不同,它包括细砂、粗砂、石头,最后是卵石。这个牛皮口袋就是让孩子练习布库的,一般将口袋用绳索吊起来,放在横木上即可踢、打,还可以练习拳、击、掌、推、肘底、尖状、膝顶等动作。此外,旗人家中一般都具备有石锁、石猴、石盘等器件,可以练习腕力。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各旗的都统衙门还会在专门的校场考核旗人子弟的各项技能。每月的月初,成年旗人子弟都要到各旗校场上,按照大、小、个子编号,在营中挂上名额,并且一统进行操练。从这个时候起,他们就可以拿到俸赏了。十五岁之前,旗人孩子们开始练习实战的骑射,同时也开始相互间的对战,使用的是布头*,会有专门的教官对于这些孩子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并且于每年的年底进行一次考核,那成绩卓越的便有机会选入侍卫亲军。相对于贵族子弟而言,这些出身普通的旗人家的孩子,不管是身体的素质还是弓、马、骑射,那都要强上很多。这些侍卫平日在宫里的地位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只要是皇帝出巡,他们都会随护,以保卫皇帝的安全。
因此,原则上,清代的大内侍卫没有武术,他们的身体素质只比普通人好。他们有熟练的骑术、射击和火器射击技能。普通人无法接近他们,但最重要的是勇敢和忠诚。毕竟,就实战经验而言,他们在前线作战中远远不如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