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28 00: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6 01:29
慈禧17岁时,通过选秀女进入皇宫成为咸丰帝的低级侍妾,但聪明机巧的慈禧靠自己的努力,竟博得了咸丰帝的宠幸,并极其荣幸地为其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使自己在后宫的地位一下蹿升至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之位。
可好景不长,正当慈禧憧憬着在后宫的美好生活时,大清国突然迎来了重大变故,先是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吓得咸丰匆忙带着老婆孩子逃亡到热河避难。经过恭亲王奕欣等人的努力,英法联军在抢得盆满钵满之后,答应撤军。可国难刚过,30岁的咸丰帝却一病不起,忽然驾崩。26岁的慈禧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巨变,竟神奇地挺了过来,并成功谋取到了最高权力。那么,她是怎么做到的呢?诚然这与她聪明智慧的头脑关系密切,但更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给她夺权机会的正是她刚刚死去的丈夫――咸丰皇帝。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病危,他趁着头脑还比较清醒的时候,急忙将思考多日的身后事进行逐一落实。咸丰帝为延续大清国的统治,在这天做出了三项重大决定:首先他确立了自己6岁的独子载淳为皇太子;其次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在自己病逝后赞襄一切政务;最后是赐给皇后钮祜禄氏一方“御赏”印,又赐给皇太子一方“同道堂”印,明确“御赏”章为印起,“同道堂”章为印讫,并规定以后一切诏谕只有同时盖上这两个方印才能生效。还特别作出说明,皇太子因只有6岁,所以赐给他的“同道堂”印由其生母懿贵妃掌握。
咸丰帝交代好后事,就于第二日卯时,永远闭上了眼睛。咸丰死后,慈禧母子的处境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孤儿寡母。不过从咸丰帝的遗诏安排看,他做出的这些决定,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6岁的幼子载淳即位是必须的,因为他是唯一的继承人,但却不是最放心的人选,所以必须有人辅佐才可能较好地传承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可是以往权臣乱政的历史教训,又使他不能放心将辅政大权只交给一两个重要的大臣,因为那样很容易再搞出个鳌拜式的权臣,所以他把辅政大权交给了八个人,而且这其中还刻意排除了他的亲弟弟恭亲王奕?,因为他知道如果让奕欣也当顾命大臣,那奕欣很可能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把权力抓到自己手里成为权臣。同时,他认为自己选的八位顾命大臣在处理政务时,能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从而防止权臣独掌大权威胁皇权的局面。除了在辅政大臣内部做了预防权臣专权的努力,咸丰帝还赐给两位皇太后和小皇帝最后盖印的决定权,又另加了一层制衡权。为儿子日后能掌控皇权,他可谓是煞费苦心。
从表面上看,咸丰帝的遗诏安排似乎很高明,对皇权进行了有效的拆分,达到了互相制衡、互相牵制的目的。《清史稿》对咸丰帝遗诏的安排评价为“庙算”,但实际上,咸丰帝这样的“庙算”是很理想化的产物,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因为从他闭眼那一刻起,他就将八位顾命大臣和两宫太后(包括小皇帝),置于了互相对立的境地,迫使他们不得不展开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另外他最不该的是忽视弟弟奕?的作用。
最后的实践结果也印证了顾命八大臣的彻底失败,这使得咸丰帝试图平衡权力的努力彻底泡汤,并为慈禧最后登上全力最高峰创造了机会,使大清国最终沦为慈禧擅权的演练场。单从这一点上看,咸丰帝的政治智商照比汉武帝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遥想当年汉武帝托孤之前,硬生生地将幼子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赵婕妤给赐死,避免了“子弱母壮”干预国政的局面。如果咸丰帝能舍得一头儿,将辅政大权交给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和其他辅政大臣,虽然可能会造成权臣当道的局面,但怎么也比慈禧弄权大清国半个世纪要好一些,即使再差,甚至是导致清朝速亡,那没准儿还会更好?(文/讲史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