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1: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4:30
金庸的很多武侠小说总喜欢在剧情里设定一个神秘龙套人物,这种人物的特点基本归纳为,几乎隐士高手,不为江湖人所熟知;身怀绝技,却不踏入江湖半步。机缘巧合突然就冒出来,然后又突然消失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像这种大神级的隐秘高手龙套有《笑傲江湖》里会独孤九剑的风清扬,《天龙八部》里近乎神仙的逍遥子,《倚天屠龙记》里怀揣《九阳神功》的白猿老师。
这种人物设定给他们披上了神秘面纱,更让剧情更加充满传奇色彩,人物一出场就立即给男主角办个速成班,让其在短短时间内成为整部武侠小说里的第一高手,从此让草根一样的男主角开始人生逆袭。
无独有偶,也不知是不是金庸老先生受了《西游记》的启发才得此灵感,在《西游记》里也有类似的人物设定和剧情。比如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就是一个典型,故事里没怎么交代菩提的背景,突然就冒出来收了孙悟空做徒弟,传授了筋斗云和七十二变后,就再也不出现了。另外《西游记》里还有一个这样的神秘人物就是乌巢禅师,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乌巢不为人所知的背后故事。
《西游记》里各路神佛几乎都能在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对上号,而乌巢禅师却从没有听说过,只是吴承恩虚构的一个角色,这不免让很多读者引起猜想,天上地下那么多神仙佛爷可以直接借用过来设定人物,为何却偏偏要虚构一个乌巢禅师?这个乌巢禅师不简单,唐僧刚刚出大唐国界进入乌斯藏国,他就恰巧在树上建个了窝等着唐僧,二人从没见面,却对唐僧知根知底,并传授了大乘佛教最经典的《波若波罗密多心经》给唐僧。别看《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只有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却是大乘佛教的精髓。
话说佛陀成道后,四十多年里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后人总结成经,《波若波罗密多心经》是摘取了六百卷大班若经的要义,浓缩而成,360度无死角的阐述了“诸法皆空”的高深佛理。可以说,能获得这部心经,等同于取得了大藏真经,要是唐僧聪明点,能立即证悟,灵山即在脚下,就无需再跋涉十万八千里了。这也是唐僧为什么到达灵山后,第一次被授无字真经佛祖却说无字真经也是好的原因。因为佛祖传道的时候就没有文字经书,全靠口传心授,《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已经能完全概括解释大藏三部真经的佛法和佛理,又何必非要拘泥于有字无字呢?
试想乌巢禅师法力在悟空之上,还能亲传唐僧《心经》,更能预言西去取经路上各种磨难遭遇,这个乌巢禅师真的不是一个简单人物,更传奇的是,他也和菩提一样只出现了一次就再也不露面了。
借用佛教的理论,万事都有因果,吴承恩虚构乌巢禅师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典出有名,在设定这个人物的时候,吴老爷子还是下了一番考证功夫的。
乌巢禅师的真实背景和身份在《西游记》里肯定是找不到线索了,真正的谜底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
按照《三藏法师传》里记载,唐三藏出长安一路向西,走到益州(今四川境内),路遇一个病入膏肓的和尚,唐三藏将他救起,安置在空慧寺,并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直到这个病僧恢复健康。这个病僧是个印度人,当他听说唐三藏此行的目的是去印度取经时,非常欣慰和钦佩,于是为了感谢唐僧救命之恩,亲口传授了《波若波罗密多心经》给唐三藏。唐三藏学习完心经后,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一下子对佛法和佛理的理解升华了一个境界。
当他们分别后,唐三藏在继续西行的路上,遭遇了很多磨难,每到生死关头,三藏法师就默念心经,立即逢凶化吉。尤其在一处沙漠,遭遇罕见沙尘暴的时候,眼看几乎丧命,三藏赶紧颂念《心经》,突然出现一个手持长戟的天神引领他到了绿洲,才脱离险境,这个天神也有后人考证,就是流沙河里沙僧(深沙神)。《心经》一路陪伴三藏法师平安到达印度,却在印度又与当年在空慧寺的病僧相遇,方知这个病僧是观世音菩萨所变化,目的就是考验三藏法师和给予他帮助和指引。
《心经》是个对话版的经书,对话的主角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如来座下号称持戒多闻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舍利子)。所以版权归观音所有,再加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又有病僧原型也承认是观音变化去点化唐僧,所以乌巢禅师真实身份可以考证为观音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