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4:0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39
山寨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主要有质量得不到保证、摧残了我国的研发能力等。
山寨明星、山寨手机、山寨饮料等等,一时间,山寨文化开始在网络上盛行,山寨产品也开始逐渐充实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山寨产品的危害有质量得不到保证,它们的危害其一,有些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自然,他们在技术研发上就要远远的落后于正规品牌产品的企业,他们的产品的科技含量就要远远的低于那些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了。其二,山寨产品自身实力较低,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也仅仅限于对于正规生产厂家模仿以及在此之上的新的自我创新,他们所具有的仅仅是产品上面的优势,而在正规产品所提供的附加效益——产品服务环节,他们则很难提供甚至是不提供相应的产品后期服务。综合以上两点来看,山寨产品由于自身实力的欠缺以及市场定位的错位,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给他们消费者权益的守卫埋下了祸根。
实际上,“山寨”最主要是摧残了我国的研发能力。我们知道,中国在五千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时间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而到了大航海时代以后,中国逐渐落伍,乃至在近代被西方列强打败,丧权辱国。这种现象使我们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的恶果。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因为智力劳动多数是无形的,而对它的侵犯也可以是无形的。而进行智力劳动的主体却需要物质帮助,简单说就是吃穿住行+娱乐等。
比如,某人发明了火药*,在西方,他可以组织生产,然后进行销售获取利润,也可以通过出卖技术得到回报,在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还可以把技术出租(特许使用)来收取租金(专利使用费),进行购买、租赁的人都是专业人员,且属于不同集团,他们知道这个东西的价值,支付的对价是优异的,研发人员因而一夜暴富,并可荫及子孙(诺贝尔就是个例子),从而推动发明者和相关人员的研发*。进而可能发明火绳*、燧发*、来福*、现代步*、机关*……从而使西方的火器业得到迅速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抵制山寨产品,维护我们自身的权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40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山寨机”就是那些行货大厂对小厂作坊仿造的电子类产品的称呼。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游戏机等不同领域。2008年末,由山寨机引发的山寨现象蔓延到整个网络,山寨明星、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等等都毫不掩饰对精英文化的挑战,随后山寨现象又意外的登上了CCTV新闻联播,这是官方首次对民间现象表述自己的意见,至此,“山寨”一词风靡全国,正式进入全民时代。
山寨厂”的泛滥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而且也使得整个行业面临着 “信任危机”。“山寨厂”最大的隐患还是售后服务。一旦橱柜出现质量问题需要人维修就成了难题。“山寨厂”都是短期经营行为,今天还在明天就说不定倒闭了,等消费者找人的时候电话都停机了。
山寨之风盛行自有其原因。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古老原理。一些山寨产品往往价格低廉,而无论是山寨产品还是山寨店面,由于抓住了消费者信任知名品牌的心理,能以较低成本轻易打开市场。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山寨行为的违规成本过低。不少品牌通过正规途径注册,在企业名称、商标、外包装上打擦边球,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由于在程序上并无违规之处,在法律上也较难界定,许多“傍大牌”的行为让有关部门直接打假障碍重重,也让相关企业的维权路困难重重。
一些企业的山寨行为不断“升级”,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如在昆明出现的“山寨宜家”完全是宜家的翻版,可这家商城名叫“十一家具”,并没有照搬名称。这样的山寨,不是简单地假冒名牌产品,也不是简单地抄袭名牌产品的外观,而是开始模仿知名品牌的风格、购物体验乃至成功的零售理念。一言以蔽之,山寨整个品牌的用户体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40
据路透社报道,德国一家*刚刚向Amazon.com下达命令,禁止其在搜索结果中使用错误拼写的“Birkenstock”等名称来误导消费者。 Birkenstock声称,冒用其品牌搜索,可能导致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并且对该公司的声誉造成损失。
“山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社会文化层面的山寨娱乐和商业经济层面的山寨产品。调查认为,对于复杂的山寨现象,首先应当明确界定“山寨”的概念,消除公众刻板印象中存在的“山寨=假冒伪劣”的错误认知。
“假冒伪劣”与“山寨产品”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某种层面上,两者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应区别对待。假冒伪劣是纯粹的仿冒和伪劣产品,最明显的是对商品的商标、包装、标签或具有的其他重要特性进行复制;山寨产品则主要是以模仿、改造为核心的草根市场的自有品牌产品。
“山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泛山寨”时代的到来,所有合法与不合法、合理与不合理的现象与产品都被冠以“山寨”二字。尤其是将山寨产品与假冒伪劣商品等同,这就不再是山寨的概念被泛化了的问题,而是山寨现象被复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由概念混淆带来的模糊地带。这不仅影响了“山寨”,也影响了“品牌”,最终是以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为代价来影响市场的有序发展。
山寨厂”的泛滥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而且也使得整个行业面临着 “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