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7:1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57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任秦王羸政相国之后,组织一批文人与门客合作编写的一部杂家著作,又叫《吕览》。此书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了。《吕氏春秋》在记录、讨论、议论中,引证了许多古史和旧闻。它关于天文、历数、音律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集儒士、使善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备天地古今万物之事”。
书的前半部,以春夏秋冬四季之孟仲季来作为标题,称为纪。
对每月所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作了论述,尤其是在季夏第六“音律” 一节中,用当时音律中的十二音律替代了排序的数字,并将十二个月中,每个音律之月应该发生的情况,作了四字句的文字描写。按说节气是自然界气象转换的产物,而音律是标准乐器用 于谱曲的,这两种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形式被古人巧妙地结合 在一起。
并且内有绝佳名句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败莫大于不自知。——《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纪·季冬纪》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论·士容论》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执一者至贵也,至贵者无敌。——《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吕氏春秋·纪·孟冬纪》
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吕氏春秋·览·先识览》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吕氏春秋·纪·孟秋纪》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57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其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吕氏春秋》不仅没有被当时的秦始皇所重视,而且历代诸家都视它为杂家之说,不予看好,那么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籍呢?今天就与大家共同探讨下吧。
一。 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当时已当上秦国丞相的吕不韦,想超过那时战国的四君子(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召集了自己门下众多门客编写的。吕不韦组织撰写此书的目的主要有二个,一是想让《吕氏春秋》成为将来秦王朝的*纲领性文件,二是想为自己著书立传,将来好模仿文人流芳百世(他自己只是个商人出身)。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它博采众家之长,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取舍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有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二。 不被秦始皇看重、不被诸家看好
上面说过,《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个人为秦王朝设计的行动纲领,然而,此书中许多观念与秦始皇及秦国的传统习惯是相悖的,如秦国自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后,一直实行的是依法治理国家,而《吕氏春秋》则是宣扬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孟子"民贵君轻"的观念,对于治理人民,它提出的是"德治"与"法治"并用的主张,还提出"无为而治";《吕氏春秋》还对*君主的权力提出了"任贤"、"择相"、"知人"、"纳谏"的具体措施,这种观点是在鲜明地反对君主*和集权。
正因为有这些原则性的分歧,再加上吕不韦在嫪毐事件中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秦始皇对《吕氏春秋》弃之不用,后期还迫使吕不韦自杀身亡,以巩固他的皇权地位。
至于《吕氏春秋》没被后代诸家所看好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这几点吧,一是此书为吕不韦召集手下门客汇总而著,各家学说都有,被称为杂家之说;二是罗列的学派太多,没有独立创立一门新型学说;第三关键是吕不韦个人的名声不是太好,与赵太后不明不白的关系、与嫪毐事件脱不了干系等等,让他的著作蒙上了阴影,使人产生一个坏印象,即品德不好的人出的书肯定不会太好。
三。 辩证、客观看待《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虽然不被当时的统治者及后期的诸家看好,但其不失为是一本百科全书,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氏春秋》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最后的文化成就,同时又是文化史即将进入新历史时代的文化标志。
还有《吕氏春秋》有关农业的内容,不仅体现了一种重视农耕的*传统,还体现了一种讲究实用的文化传统。
从文学价值上看,《吕氏春秋》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此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据不完全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其中较有名的有"刻舟求剑"寓言故事等),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这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吕氏春秋》编辑的初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中的许多观念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宣扬怎样统治好百姓大众,所以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借鉴其积极向上之处,这样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吕氏春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58
《吕氏春秋》 也称《吕览》,是由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一部杂家典籍。其指导思想是由吕不韦确定的,其具体撰写者是吕不韦门下来自诸子百家学派的门客群体。《吕氏春秋》 一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组成,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篇,今本《有始览》 缺一篇;六论,每论六篇,加上 《序意》一篇,凡一百六十篇,全书结构体系严密。
《吕氏春秋》诞生于秦统一天下前夕,秦相吕不韦的定纲立意,其门下来自各国的智略之士的通力合作,共同造就了这部瞩目于大一统国家之治道、吸收先秦丰富思想文化资源的集大成之书。纷争己久亟待统一的*局势,天下百姓对统一稳定局面的迫切呼唤,诸子学说自觉或不自觉走向融合的思想潮流,秦昭襄王至始皇的数十年间强秦在内政外交上的不断胜利,这样的时代环境,再加上势位日隆的吕不韦对大一统文化事业的野心,秦都咸阳因天下才士的汇聚而成为战国晚期的学术文化中心,集体性的文化总结活动就此应运而生。这般的创作背景,使得《吕氏春秋》具有多元并存又指向明确的思想内涵、瞩目于一统之天下又照应秦地的文化意蕴、继承诸子文章之成果而能自新面目的文学价值。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门下宾客对先秦时期的思想学说和历史文献进行汇编整理的成果。它既是融合诸子学说、以治道为主旨的杂家学派的开山之作,又是对大一统王朝建构理论的首次尝试。这样的总结和创新,赋予了《吕氏春秋》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这便使得基于《吕氏春秋》文本的基础性研宄和将其置于先秦秦汉文化发展过程中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价值研宄都拥有丰富的阐释可能性。
《吕氏春秋》诞生于秦地,呼唤统一的到来,并对大一统文化的建构工作做出规划,书中所透露出的大一统文化意识,在秦汉时代得到不同程度的接受。
《吕氏春秋》的一百六十篇文章,几乎全为论政说理散文。它们虽然并不着意于“文”,但该书在汉代即获得“约艳”“体具”“言微”这些文学色彩浓厚的评价,便说明书中文章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同时,此书既有对先秦政论文学成果的继承,又在篇章组织结构、说理手法、文章风格等方面有所创新,造就政论文学之大观、说理散文之渊薮,对后世的散文创作和著书活动都有深远影响。书中在论政说理时间谈文艺,在融合儒道等多家思想资源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言意观和音乐政教思想,对创作手法、艺术鉴赏等问题的探讨也能别开生面,对后世文论领域中的相关范畴有所启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58
吕氏春秋其实是一部很不错的书籍,它是及百家之所长,这本书也充分讲述了吕后及春秋时期的一些典故,可以说对后人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59
《吕氏春秋》是一本不被历代诸家看好的书籍,然而它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该书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思想的文献,其中包含了大量吕不韦和其门徒们的观点和理论。尽管吕不韦并非学术权威,但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