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7: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5:21
在古代中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民间视“无后”为“不孝”之首。所以,民间把婴儿的“诞生礼”看成极其重要的事情,并形成了很多相关的禁忌和习俗。从婴儿出生一直到满一周岁,礼仪活动频繁多样,体现了中国民间对新生命的重视和关爱。
婴儿出生以后的第一个仪式就是“报喜”。孩子刚一落地,其父就要到岳丈、亲朋和邻里的家中去报告喜讯。“报喜”时所携带的物品,各地略有不同,但不外乎红蛋(煮熟后再染红的鸡蛋)、鸡、酒、糕点之类。同时,人们根据传统的习惯,从“报喜”者所带的物品就可以明白新生婴儿的性别。比如:以鸡“报喜”的地区,用公鸡则为男,用母鸡则为女;以酒“报喜”的地区,酒壶拴红线则为男,酒壶拴红绸则为女。有的地区“报喜”时还要燃放鞭炮,在岳父家门前燃放则说明是男,进至堂屋才燃放则说明是女。此外,由于受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刻影响,一些地区的风俗表现为生男则喜,生女则不予声张。在粤东及闽南,生男孩后在次年元宵节要往祖宗祠堂送花灯,以示添丁。生了女孩则只算添口,不算添丁,也不升花灯。
“踩生”,又叫“踩门”,指外人有意或者无意踏入婴儿降生的产房。“踩生”是流行于全国的一种生育习俗。但是,不同的地区对待“踩生”的态度却有很大不同。有些地区认为“踩生”对婴儿有益,有些地区则认为其有害。在很多地区,产房是要禁止外人特别是男人进入的,于是在产房门前悬挂物品以示警戒。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蜕于门右。”意思是:生了男孩,要在门前悬挂弓;生了女孩,则在门前悬挂佩巾。类似的风俗有很多,只是悬挂的物品有所不同:有的是悬挂红泡刺、野姜叶;有的是在门上贴红纸剪成的葫芦(男)或梅花(女);有的是在门上插稻(男二女一)。据说这种在门上悬挂物品的风俗,除了防止外人贸然进入产房,还有避邪驱灾的作用。在这些地区,如果有人无意间走入产房,人们会认为他(她)可能踩断产妇的奶水,或者把邪祟带入产房,从而对新生儿造成危害,必须采取某种方式予以补救。比如:冀中一带称“踩生”为“蹬嘴头”,如果有人无意间进入产房,蹬掉了孩子的嘴头,就必须马上与产妇互换腰带,俗信以为如此才能把奶水还给产妇。但是,也有不少地区把“踩生”看做是能给婴儿带来吉利的好事。湘西的土家族和苏北地区的居民,就把婴儿出生后第一个到产妇家的人视为“踩生人”。同时,他们认为孩子将来的脾气、性格会和“踩生人”的性情及其当时的情绪有很大关系。所以,孩子的父母总要在孩子出生前就商讨决定请某位仪表堂堂、品行俱佳的人来“踩生”,并会热情款待以使“踩生人”尽量满意、高兴。
旧时,汉族还普遍流行为新生儿“开奶”的习俗。“开奶”,就是婴儿吃第一口奶。婴儿出生后,需待其将胎便排泄出来后,方能喂奶。很多地区在“开奶”仪式之前,先要蘸几滴黄连汤喂食婴儿,嘴里还要说:“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依次蘸以用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做成的汤水喂食。口中唱道:“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日日有富余。”最后,让小儿吃一口其他正在哺乳的妇女的奶。如果为男婴开奶,就要请正在哺育女孩的妇女;如果为女婴开奶,则要请正在哺育男孩的妇女。
婴儿“诞生礼”中最有特色的当数“洗三”礼仪。“洗三”就是在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为其洗身,这是婴儿受到的第一次洗礼。仪式开麒麟送子图始时,产妇先要把一只红鸡放置在床前,然后烧香祈祷,谓之“拜床公床母”。“洗三”用的水,是用槐树枝、艾蒿叶、花椒等中草药熬制。浴盆中往往还放有红蛋和金银饰物等。“洗三”一般由接生婆或者孩子祖母来执行,一边洗身,一边念诵:“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此时,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也要一边说些吉祥的祝语,一边将作为礼物带来的果品、金银饰物等投入盆中,谓之“添盆”。洗身完毕后,要用鸡蛋或者艾团给小儿擦额头,据说能起到免生疮疥的作用;用金银饰品摩擦小儿全身,据说能避邪镇惊。待梳洗完毕,穿衣戴帽后,接生婆要用秤砣轻压小儿身体,谓之“压千斤”,象征小儿长大后能担当重任。还要用小葱轻打身体,认为这样可以使其将来聪明伶俐。然后,用锁象征性地锁住小儿手足,喻指将来能谨言慎行。
满月礼,是又一个备受重视的生育礼俗。婴儿满月之日,父母要发帖邀客,为其办“满月酒”,也叫“弥月酒”。亲朋各携礼物前来祝贺,礼物一般为金银饰品、小算盘、小如意等,也有送衣料和食品的。同时,人们一般会在礼品上刻写“长命百岁”、“金玉满堂”等吉利、祝福的字样。满月礼的一项重大事项就是要为小儿剃头,叫做“落胎发”。这是婴儿第一次理发。古时,人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且小儿皮肤尚嫩,极易损伤,故家人对这件事极其重视。受邀的手艺高超的剃头师傅往往先把嚼烂的茶叶敷在小儿头上,说是能免于生疮。剃头时,一般也不会把头发完全剃光,额头要留一小块,称为“聪明发”,脑后要留一小绺,称为“百岁毛”。剃落的胎发,也不会随便扔掉,要用红纸包好,或者将胎发搓成圆球状,用红线串起,挂于床头来镇邪。如今,也有很多人家将胎发制成胎毫毛笔,留作纪念。剃头完毕后,还要由一位亲属(多为舅舅)打着一把雨伞抱着婴儿出去“见见世面”,且必须经过一座小桥。遇见行人,要对小儿说:“认识吗?不要怕。”认为这样做,能让小儿将来行事有胆有识、风雨无阻。
婴儿出生的第一百天,要举行“过百啐”仪式。“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不单纯表示一个数字,往往包含着“*”、“完整”的意思。所以,民间对孩子的“过百啐”仪式非常重视。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载:“生子百日,置会,称之百啐。”说明这种习俗至少在宋代已经存在。小儿百天当日,家中要大宴宾客,预祝婴儿能长命百岁,所以,“过百啐”又叫“过百岁”,以图个吉利。百日礼上,最能体现祝福含义的物品是“百家衣”和“百家锁”。“百家衣”是集从各家讨来的各种颜色的碎布头缝纫而成,虽不见得来自百家,但敛布的家数自是越多越好。一般紫色的布头最难索到,因“紫”与“子”同音,谁家也不愿把“子”送给别人。“百家锁”,也叫“长命锁”,本意是集百家的金银打制或是多家集体所送。“百家锁”的形式多样,最简单的就是用红线把铜钱串起即可,比较常见的是用金银打制成锁形,再用金银链相串的样式。“百家衣”和“百家锁”都已超出了一般衣物和饰品的意义,成为为婴儿祈福的象征。
婴儿到了周岁生日这天,亲朋好友都要前来庆贺。除了宴饮的庆祝以外,小儿还要进行“抓周”仪式。
周岁过后,生育庆贺礼俗就算结束了。但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还要进行各种活动以求小儿得到保佑。比如:吃百家饭、认干亲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