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7: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26
我国生药科学的起源和本草沿革
人类药物知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通过反复尝试,发现了许多有生理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因此有“医食同源”之说。古*载,神农氏(公元前约2700年)尝百草,用以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长期而广泛的医疗实践过程,药物知识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张仲景、华佗等人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三卷,收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症补虚羸者,本中经;下经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问世,前者记载药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学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代生药学的发展
生药学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关于天然药物的科学。从历史上看,生药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传统的本草学(或药物学)时期、近代的商品生药学时期和现代的生药学新时期。
古代本草著作的出现是在二千多年以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生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世界各国都处于传统的本草学时期。那时,对于药物(生药)的知识主要是依靠感官和实践经验来积累。古代本草书籍的内容是以记载医疗效用为主,兼及生药和药用动植物的名称、产地、形态和感官鉴别的特征等。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经验的差异,对药物的认识自难一致,更由于当时科学未兴,对于药物的认识难免失之粗浅,或有主观臆断之处。
生药有效成分的不断阐明及其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迎来了现代生药学的新时期,推动了对影响生药品质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探讨。例如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经济价值较大、大量栽培的药用植物(如薄荷、洋地黄、金鸡纳树等)进行选种、嫁接、杂交以及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对生药采收时期、加工方法和贮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提高并保持生药的优良品质。
人工方法造成药用植物遗传因子的突变与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踪原子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药用植物的有效物质,已获得进展。由于植物化学成分知识的大量积累,已开展了对各类植物的化学成分与其亲缘关系进行科学的探讨,从而开始形成植物化学分类学(Plant Chemotaxonomy),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并将促进新的生药资源的开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26
我国生药科学的起源和本草沿革
人类药物知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通过反复尝试,发现了许多有生理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因此有“医食同源”之说。古*载,神农氏(公元前约2700年)尝百草,用以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长期而广泛的医疗实践过程,药物知识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张仲景、华佗等人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三卷,收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症补虚羸者,本中经;下经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问世,前者记载药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学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代生药学的发展
生药学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关于天然药物的科学。从历史上看,生药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传统的本草学(或药物学)时期、近代的商品生药学时期和现代的生药学新时期。
古代本草著作的出现是在二千多年以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生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世界各国都处于传统的本草学时期。那时,对于药物(生药)的知识主要是依靠感官和实践经验来积累。古代本草书籍的内容是以记载医疗效用为主,兼及生药和药用动植物的名称、产地、形态和感官鉴别的特征等。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经验的差异,对药物的认识自难一致,更由于当时科学未兴,对于药物的认识难免失之粗浅,或有主观臆断之处。
生药有效成分的不断阐明及其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迎来了现代生药学的新时期,推动了对影响生药品质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探讨。例如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经济价值较大、大量栽培的药用植物(如薄荷、洋地黄、金鸡纳树等)进行选种、嫁接、杂交以及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对生药采收时期、加工方法和贮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提高并保持生药的优良品质。
人工方法造成药用植物遗传因子的突变与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踪原子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药用植物的有效物质,已获得进展。由于植物化学成分知识的大量积累,已开展了对各类植物的化学成分与其亲缘关系进行科学的探讨,从而开始形成植物化学分类学(Plant Chemotaxonomy),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并将促进新的生药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