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为何不希望自己国家复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02 02: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10:01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精于谋略筹划,为汉帝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刘邦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相比萧何出身县曹小吏,韩信一介布衣,张良的血统要高贵的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韩国为相,先后辅佐过五代韩王,是名符其实的韩国贵族。然而张良还没来得及为国效力,延续家族荣耀,韩国就被秦国灭亡了。身负家仇国恨的张良立志反秦,散尽家财找到一个大力士,图谋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却不幸遭到失败,被迫亡命天涯。
秦末战乱纷起,张良辗转来到刘邦麾下,成为刘邦最得力的心腹谋士。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联络更多的同盟共同对付项羽,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准备复立六国后裔为王,连印信都铸造好了。得知消息的张良极力反对,一口气向刘邦陈述了“八不可”,指出刘邦既没有战则必胜、置项羽于死地的把握,又没有赈济贫民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经济实力,更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偃武修文的政治环境,复立六国后裔为王,还会使手下部众人心涣散,各归旧主,造成人才流失。更危险的是以刘邦的实力难以控制六国,一旦他们臣服西楚,毫无疑问会增强项羽的实力,此举无异于将自己的刀把子送到敌人手中。张良一番分析鞭辟入里,刘邦听后恍然大悟,连连怒骂郦食其“差点误了老子的大事”。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为何要阻止刘邦复立六国呢?事实上,早期的张良确实有复兴韩国的梦想。父祖五世相韩,不出意外,这份荣耀在他身上能够得以延续。但秦朝统一的号角让他的梦想顿时化为泡影,他刺杀秦始皇、参加反秦起义,就是为了一雪亡国之耻。项羽分封十八诸侯的时候,张良虽然与刘邦过从甚密,但还是以韩国旧臣自居,在韩王成的手下担任司徒。项羽杀掉韩王成后,张良相韩的梦想彻底地破灭了,他正式回到汉营,全身心地辅佐刘邦。
秦末以来的战乱,特别是项羽的一个做法让张良对局势有了全新的认识。秦帝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争的混乱局面,天下归于一统,强大的中央集权无疑是解决战乱最好的办法。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采取“兴灭国,继绝室”的政策,意图恢复旧的政治秩序,而这种裂土分封的方式并没有阻止诸侯争霸天下的野心,失去强大中央集权的统治的天下,却仍然兵祸连绵,士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所谓天,就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无论是谁,只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其图谋一定会遭遇破产。
张良是独具战略眼光的有识之士,他清醒地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大一统的新秩序取代裂土分封的旧秩序,项羽的那一套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他坚决反对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为王,协助刘邦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汉初刘邦也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方式拉拢人心,稳固统治,但这种帝国体制下的分封和先秦时代的封邦建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建立在中央集权基础之上,以郡县制为主、封国制并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过渡性制度。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各路诸侯先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削弱,张良正是因为清晰地看到了这点,才选择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