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是如何用农历推算清明节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6:1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06
清明节“一身兼二职”,身份比较特殊,首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才逐渐演变为我国传统节日。在二十四节气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如果要弄清楚每年清明节日期为何不固定,那么必须要了解农历、二十四节气等名词。
农历相传形成于夏代(故又称夏历),完善于汉代。劳动人民用这种历法结合以阳历(严格的说是按太阳黄经角度来定)为基础的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农历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历法”。
当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时,就是“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就是一个节气。以此类推,“清明”就是太阳运行至黄经15度。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定的。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前后仅相差一两天。清明节的日子也就在公历4月4号到6号之间了,比如今年清明是4月5号,2013年清明就是4月4日,而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端午、中秋、春节由于是按月相推算的阴历,所以公历日期每年变化就大了。
现存最早的历书是《夏小正》,以后历法不断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时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历法规则,之后又经历过多次修改。因此,汉文化圈的国家使用的农历也不一致。例如2012年中国闰四月而韩国闰三月,端午节亦相差一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07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人类的历法是和天文学紧密相连的,都是按照天体(主要就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的。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月亮为“太阴”,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也就是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这种历法不精确,目前只有*教使用阴历。还有一种历法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是阴阳合历,
我们的农历就是属于这类历法,所以我们习惯上把农历也叫做阴历,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太科学。
农历集中体现了我们古人的智慧,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小月、大月十二个加起来,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两者相比,相差约十一天。为了协调二者,古人采取“设闰”的办法来处置,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个月的(闰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既不是按阴历,也不是按阳历,严格的说是按太阳黄经角度来定,太阳在星空背景下的运行路线称为“黄道”,当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时,就是春分,大概十五天一个节气,以此类推,“清明”,就是太阳运行至黄经15度时。因闰年之故,节气的日期会有改变,但日期差异只会在3天内,清明节的日子也就在公历4月4号到6号之间了,比如今年清明是4月5号,09年清明就是4月4日,而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端午、中秋、春节由于是按月相推算的阴历,所以公历日期每年变化就大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不仅是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它还被称为“踏青节”,此时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适合人们春游。
在古代,清明前一天还有寒食节,传说是纪念春秋晋国贤臣介子推的,寒食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甚至大部分地方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07
农历是阴阳合历。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
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太阳过黄经十五度时为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08
·清以前为平气,即把全年分为24等分,清明节是其中的一份。
清代为定气:
正式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现代则是按公式:
清明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4.81,20世纪=5.59。
举例说明:2088年清明日期=[88×0.2422+4.81]-[88/4]=26-22=4,4月4日是清明。
中国农历,就是清代开始推行的《时宪历》,是阴阳合历。
与 122507384 的看法不同,在我看来,清明按农历推算的说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追问这个《时宪历》是什么东西?是清代开始推行的话,那清代之前是怎么推算的呢?
追答先说一点儿概念,时宪历是中国农历中的最后一次历法变更,我们现在说的农历,就是时宪历,它沿用了太初历的结构,是一种阴阳合历,阳历的部分叫天干地支纪年法,俗称八字,两种历法合称为农历,其核心为24节气,阳历以24节气中的12节气为一个月的第一天,阴历则是19年闰7个月,置闰规则称为为无中气置闰法,这一结构原则始于“太初历”,太初历与时宪历都是中国历法中比较重大的改历。
我们说的公历,可以称为公元或西元,学名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或新历,前身为儒略历,或称旧历(*十月*采用的就是旧历,与新历有13天的误差。*胜利后,苏联时期改用新历)。
平气与定气,时宪历与之前的历法区别就是平气与定期的区别,时宪历采用定气,先确定了二分二至这四个中气(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然后以此等分黄经,确定节气日期,并固定下来,也就是以黄经位置确认日期。这样,确定了历法,比之前科学精确,用的年份也可以多用几百年,之前的历法不到200年就需要校准一次。
清代以前,是先确认了二分二气,以其中的一个为主,再按一年365.25平均分配(后来发现夏季多一些,也采取了夏季多分配几天),确定节气。
也就是说,清代以前,是先确定二分二至,按每个月应有的天数确定节气。
时宪历,则是是先确定二分二至,在按黄经确定节气所在日期,在确定每个月的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