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哪里可以查到台湾的详细经济发展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3 18: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5:33
过去五十年来,台湾经济成长快速,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升级,由早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进入目前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在经济成长经常被用以评量其社会进化的层次依据,也是现代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我国产业结构自*40年以来经历各时期的产业变化,从农业经济升级至服务业经济,一般咸认,*实行务实弹性的发展策略,因时因地制订合宜的产业策略功不可没。
台湾经济发展史与其他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大致相同,初级经济时期(Primary Economy) 以农业为主,随着国民所得的提高,工商、服务比重亦逐渐增加,产业结构因此而改变。在经济计划实施前,台湾农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为32.28%,工业仅21.33%。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期的四年经建计划,对发展台湾工业进行有系统的建设,包括对民生工业进口替代阶段,运用关税、外汇与利率等工具,培植民生工业;出口扩张奖励投资条例的拟订,以及扶植民营纺织工业成为未来外销的主力。在台湾进行经建计划之后,快速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经过1960年代的轻工业出口扩张时期,*提供出口退税等,创备劳力密集出口工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到了1971年,工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为38.94%,远超过农业的13.07%。1970年代进入重化工业进口替代阶段,*鼓励化纤、塑料、橡胶、钢铁等重化工业。其后工业一直呈现快速成长,至1986年达我国国民生产毛额47.11%的最高峰。
观察台湾经济成长的动能,工业化的贡献则非常明显,除了1974年及1975年因能源危机的影响出现低成长之外,1960年代及1970年代的经济成长率均维持在9%至10%区间。能源危机之后,*鉴于我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对应能源危机的发生,自1976年开始施行六年经建计划,1979年,行政院通过「科学技术发展方案」,其目标第二项即为「加强经济建设,发展技术密集工业」,并从1980年开始实施十年经建计划,同时自1982年推行「科技发展方案」,展开以信息工业为主的科技化主导策略。至1980年代中期为止,我国经济成长率仍维持在8 %以上的动能。
进入80年代后,我国长期经济成长动能随着国内外经济情势而转变、在国际保护主义压力及国内劳动成本优势削弱的情况下,国内需要新兴产业来取代传统工业的成长动能,因此经建会在1980年所提出之「十年经建计划」中提出发展策略性工业之构想,在1981年12月第二次全国经济会议中决议,以信息电子及机械工业为策略性工业,做为*产业*重点,且自1982年同时推行「科技发展方案」,展开以信息工业为主的科技化主导策略,揭橥经济自由化与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并奖励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性高、附加价值率高及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自1980年代下半起,新台币对美元汇率由40元大幅升值到25.5元,使我国劳动成本大幅提高,造成劳力密集的传统产业外移。当时*引进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电子产业,适时提供了产业升级所需的方向与目标。
随着工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全球化的带动下使得各国竞争优势产生变化,产业结构重新分配。我国服务业的产值在1988年首次超过国民生产毛额的50%,并在结构上产生改变,由蓝领阶级为主的服务性质转变为信息服务。当国内经济在1990年股市崩盘、房地产景气步入衰退之时,高科技信息产业带领经济成长,带动我国国民生产毛额在1990年以后的十年间成长将近一倍,年平均失业率也都维持在3%以下。
90年代开始,*为因应全球化的冲击,积极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1991年,*提出「国家建设六年计划」中,将新兴产业奖励范围扩大,提出未来十年适合我国发展的十大新兴工业项目,并列出总体目标和个别产业发展目标,此后,十大新兴工业之发展策略成为协助我国制造业突破瓶颈开拓新空间,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层次的关键性策略。一九九八年行政院院会更通过国家科学委员会所提出的「科技化国家推动方案」。其目标在于提升整体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及建立自立国防能力。
我国在2002年1月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之会员,加入WTO除了可适当处理国际贸易之纷争、提高产业外销机会外,更有利两岸经贸关系之正常化。然而,以外销为主或具外销潜力之产业,将因关税之降低及市场之开放受益,在开放进口后,过去传统产业在成本及质量上之竞争优势日渐流失,国内以内销为主之产业将面临更大之压力,将使得内需型之传统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即便长期而言,进入WTO对整体经济发展之影响利大于弊,但短期内对产业结构造成冲击却不容轻忽。
我国50年来的经济发展累积相当的成果,产业结构的进化比其他较先进国家更快的时间来完成,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经过工业经济进入服务性经济时期。然而,在全球经济发展型态改变以及时空环境变迁下,国内未来产业前景正面临空前的挑战。唯有持续推动新兴产业,就策略面以及*工具进行调整,才能为我国创造一个新一代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与空间。
参考资料:http://wenku.baidu.com/view/5dd83fd4360cba1aa811da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