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都不同,所以也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没有哲学家这么想过说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1:0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0:22
比较接近的是普罗泰戈拉,但跟你说的有些不同。
普罗泰戈拉最著名也最能代表他的哲学观点的话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里有更完整的叙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先看看《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的理解。”你我都是人,因此事物对
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随后苏格拉底举了个例子:”有时候一阵风吹来,我们中间的一个人感到冷,另一个人感到不冷,或者一个人感到有点冷,而另一个感觉非常冷。“,因此,我们不能说风本身是冷的,而只能说对某个人来说,风是冷的,或风是不冷的。另外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蜂蜜对健康人来说是甜的,对黄疸病患者来说却是苦的。
于是苏格拉底总结到:”感觉总是对于存在的感觉,作为知识,它是无误的。“
意思应该很清楚了,如果一切存在都是感觉,存在即被感知,而感觉有总是某个人的感觉,那么感觉本身就是真的,而且严格来说只对感觉的人是真的,如果别人也有相同的感觉,那也只是巧合而已,并没有必然性,更不能说对所有人都如此。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真理”的标准(即尺度);这样,就没有所谓的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客观真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可能也有不同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就是这么认为的,不但没有认识上的客观真理,而且没有道德上的客观真理,也就是说,没有某种普遍有效的标准,根据它可以判断某些行为是对的或错的,某些事物是好的或坏的。换句话说,没有绝对的对何错,好和坏。比如说,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决定杀人这件事是好的或坏的,如果杀掉一个连环杀手,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说谎也不一定就一定是坏事;药对某些人是药,对另外一些人则可能是毒。不仅仅如此,普罗泰戈拉还否定了数学知识的客观性,如几何学知识的客观性。比如数学上有一定命题,”直线与圆可以相交于一点“,普罗泰戈拉说,没有人知道这个命题是对的,因为没有人能看到直线与圆相交于一点,这是超出人的能力的。
这里重点是,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感觉的人,是感觉的个体,而不是思维的人。既然感觉总是某个个体的感觉,那么基于这种感觉主义(或者说经验主义),必然走向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最终走向怀疑主义。这种思想跟后来皮浪主义和休谟的经验怀疑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而你说的是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这跟感觉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康德的哲学中,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恰好是知性(understanding,也就是理解能力)通过范畴给知识的客观性提供基础,当然这个问题说下去就非常复杂了。所以,你得想清楚,你所说的”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是什么意思,也许你说的不是康德所说的理解,而是更偏于普罗泰戈拉的感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0:23
理解错误,
虚无主义并不能导致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而是相反,它阻挡了我们的发展和表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0:23
类似意思的话有许多人说过,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周易·系辞上》就有说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0:24
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 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就是肯定
辩证的关系存在于相对之间 也就是说无绝对的判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0:22
比较接近的是普罗泰戈拉,但跟你说的有些不同。
普罗泰戈拉最著名也最能代表他的哲学观点的话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里有更完整的叙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先看看《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的理解。”你我都是人,因此事物对
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随后苏格拉底举了个例子:”有时候一阵风吹来,我们中间的一个人感到冷,另一个人感到不冷,或者一个人感到有点冷,而另一个感觉非常冷。“,因此,我们不能说风本身是冷的,而只能说对某个人来说,风是冷的,或风是不冷的。另外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蜂蜜对健康人来说是甜的,对黄疸病患者来说却是苦的。
于是苏格拉底总结到:”感觉总是对于存在的感觉,作为知识,它是无误的。“
意思应该很清楚了,如果一切存在都是感觉,存在即被感知,而感觉有总是某个人的感觉,那么感觉本身就是真的,而且严格来说只对感觉的人是真的,如果别人也有相同的感觉,那也只是巧合而已,并没有必然性,更不能说对所有人都如此。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真理”的标准(即尺度);这样,就没有所谓的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客观真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可能也有不同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就是这么认为的,不但没有认识上的客观真理,而且没有道德上的客观真理,也就是说,没有某种普遍有效的标准,根据它可以判断某些行为是对的或错的,某些事物是好的或坏的。换句话说,没有绝对的对何错,好和坏。比如说,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决定杀人这件事是好的或坏的,如果杀掉一个连环杀手,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说谎也不一定就一定是坏事;药对某些人是药,对另外一些人则可能是毒。不仅仅如此,普罗泰戈拉还否定了数学知识的客观性,如几何学知识的客观性。比如数学上有一定命题,”直线与圆可以相交于一点“,普罗泰戈拉说,没有人知道这个命题是对的,因为没有人能看到直线与圆相交于一点,这是超出人的能力的。
这里重点是,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感觉的人,是感觉的个体,而不是思维的人。既然感觉总是某个个体的感觉,那么基于这种感觉主义(或者说经验主义),必然走向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最终走向怀疑主义。这种思想跟后来皮浪主义和休谟的经验怀疑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而你说的是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这跟感觉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康德的哲学中,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恰好是知性(understanding,也就是理解能力)通过范畴给知识的客观性提供基础,当然这个问题说下去就非常复杂了。所以,你得想清楚,你所说的”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是什么意思,也许你说的不是康德所说的理解,而是更偏于普罗泰戈拉的感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0:23
理解错误,
虚无主义并不能导致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而是相反,它阻挡了我们的发展和表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0:23
类似意思的话有许多人说过,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周易·系辞上》就有说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0:24
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 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就是肯定
辩证的关系存在于相对之间 也就是说无绝对的判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0:24
就算以前没人说过,以后一定会有人说的
看事物,不同角度,不同景观,理解亦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0:24
就算以前没人说过,以后一定会有人说的
看事物,不同角度,不同景观,理解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