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8:4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14
片中的三位主角既是戏中的角色,也像坐在戏外的我们自己,也许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的纠结,尤其是那种来自于父母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存怀疑,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会在性格上存在缺陷,无法断言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大部分的人也许或多或少都会有,就像是阿翔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育男纠结母亲和妹妹为何不辞而别、育美对母亲的去世耿耿于怀,于是他们童年的阴影让他们无法活的舒展,只能负重前行,对于母爱、或者父爱的纠结成了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高利贷。大人们撒手人寰,孩子们却始终活在他们留下的雾霾之中,就像是歌里唱的,谁也没有时光机器,就算是真的回去了又能改变些什么呢?《念念》里,张艾嘉运用了一种奇幻的处理方式,让父子和*在时光中重聚,长大了的孩子见到了年轻的母亲、父亲,他们像陌生人一样聊着无关痛痒的话题,看的人却十分感动,也许那些所谓的阴影和纠结只不过是没有机会再去和他们聊一聊天,所谓的父爱和母爱也不过是能和他们发发牢*,再叫一声爸、妈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你懂了、也就感动到了。 当然,奇幻的情节只能出现在电影里,即使是电影,导演也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不过只是想象而已,正如阿翔在海边对着空气挥舞着拳头。筋疲力尽之后,他突然想通了,他得不到的父爱,但他却可以给予父爱,与其纠结得不到的,不如把自己的全力给予自己的爱,于是他成为了一个好父亲。在那个狂风大作的夜里,育男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他突然发现母亲原来并没有不爱自己,她的离去也不是自己的错,于是他也释然了。
所有你纠结的、无法释怀的,终有一天都会变成平静和释然,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张艾嘉导演用一种简单、干净、透明的处理方法拍出了《念念》这个故事,本应该是狗血的剧情却拍的简单、动人、发人深省。这种平静的讲述方式,来自于生活的历练和对于人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归于平静,而这种平静终究是自己给予自己的。没什么是放不下的,没什么是过不去的,与其纠结那些得不到的爱,不如努力把自己爱好好给与那些值得去爱的人,不留遗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14
本片是台湾文艺片的传承者,甚至可以看做是《风柜来的人》之后的一部“绿岛来的人”。看到一半多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先行而来的情绪,都源于一个根----绿岛。年轻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惑和瓶颈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心中有个结解不开。有的是来源于父母,有的是来源于故乡。总会有一次近似于魔幻的“相遇”,让片中的年轻人解开心结,实现长大。情绪先行感染,后续的对角色关系的探秘引人入胜,最后心结的打开才让观众真正走入角色的心中。文艺之旅,总是这么念念而动地感性哈。《念念》很文艺、很清新,没有丝毫的商业气息,是一部只有沉得下心,才能看得进去的电影。尤其是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中,能够安安静静的看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难能可贵。在好莱坞和国产烂片横行的氛围中,《念念》这样的电影显得特别珍贵。只有静下心来,你才能看见自己,所有的不愉快,念一念也就过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15
张艾嘉的编剧&导演作品并不多,但是我们总感觉她有着自己鲜明的烙印。究其原因,在于她真的是很有个性的一个人。即便她接演的电影,而不是自己编剧&导演的,她也会选择那种和自己表达欲相近的作品。于是我们会看到像《观音山》这样的作品,虽然张艾嘉只是演员,但是影片的气质却和她编剧&导演的作品很像。张艾嘉在做演员的时候,就擅长快速的情绪代入,做导演自然也擅长调动演员的情绪咯。 《念念》的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可是看电影的时候,你却迟迟找不到这句话。因为张艾嘉就像和你游戏一般,迟迟没有把信息引向那在资料页面上所显示的一句话剧情。银幕上,一个个的镜头转换,都是梁洛施、张孝全、柯宇纶、李心洁鲜明的情绪。他们总是在一种很浓很深的情绪之中,或与人交流或内心独白。关于故事的信息并不多,关于内心的迷惑却很多。感性差理性强的观众可能会略显焦躁,可是焦躁不正是片中部分角色(如张孝全饰演的后备拳击手)的情绪吗? 四个人物因为情绪的缘由,牵引出了四条线。这些线索我们几乎看不到人为的交缠,而是时不时会有交叠。这种交叠不是主创明显释放出来的,而是夹杂在情绪之中,必须由观众去摘出来的。甚至连四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影片也不明确用信息来传递,也都需要观众在情绪中去提取。这的确是一种考验,是对观众感性度的考验。这也许正是文艺片区别于商业片的一大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