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剧中的a kill you latter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3:1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7
2007年当全球股市大牛,香港一些大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开始向一些高端客户(通常100万美元以上,所谓的成熟/专业投资者)推出Accumulator产品。在市场好的时候,股票波动性不大,投资者往往会产生“容易赚钱”的错觉。但是,进入2008年,当市场极度动荡时,许多投资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赔光了户口上的资金,甚至赔光了几十年积累的资产。Accumulator变成了I kill you later的杀人产品。
这一产品的风险来自收益封顶,即股票涨到预先设定的价位合约自动中止;但亏损不保底,即股票在跌破行使价后要每天双倍(或更多倍)吸纳股票,而在到合约结束的一段时间内,客户要一直承受股票下跌的亏损。(此类产品风险极大。)
这种Accumulator合约,一般具有如下条款:
1. 与一种金融产品挂钩(Underlying Security),通常是某种外币,或股票。股票,通常选择交易活跃的大盘蓝筹股。
2. 每一交易日的交易数量(Daily Accrual)--股数或金额。
3. 行权价格(Strike Price),既发行商(庄家)向投资者卖股的价格。
4. 交割日期(Settlement Dates),指股票换手的日期。
5. 取消价(Knock Out Price),既当挂钩资产的市价高于取消价时,合约便自动终止。通常Knock Out Price会比签约时的市场价格高约3-5%。这一条款其实是庄家的“自我保护或止蚀”条款。
6. 累计倍数(Accumulating/Leverage Ratio),通常每一轮的期权行使数量都会是上一轮的倍数,如:两倍、四倍、八倍、十六倍。这一条款加速投资者的穿仓(或死亡)。与第5条刚刚相反。第5、6条的设计有点像老鼠夹,形成上下合击的力量。
7. 折扣价格(Discount),折扣通常为15-20%。这其实更像是一个诱饵条款,误导投资者以为占了便宜。
例如一份与汇丰控股(0005hk)挂钩的Accumulator合约,一份合约的门槛金额是500万港元,合约期限通常1年或250个交易日。假设签约当日汇丰控股价格140港元,取消价(Knock Out Price)为145港元,行权价(Strike Price)为股价下跌20%既112港元,折扣15%相当于120港元。如果汇丰的股价一年之内都在140-120港元之间波动,则投资者可以按120港元的折扣价格每天买入400股,全年可买入10万股(400 X 250= 100,0000),每天每股赚取20港元,则一年内可赚200万港元( 100,000 X 20)。500万港元的年回报率为40%。如果,汇丰的股价下跌至112港元以下,触发接货机制,投资者则需按两倍加仓,既持仓量达致200,000股,随后每下跌20%,持仓量翻倍(Double)。今年3月,汇丰股价最低曾跌到33港元(3月9日),这份合约的投资者就必须分别在112港元、90港元、81港元、65港元、52港元、42港元、34港元,按2倍、4倍、8倍、16倍、32倍、64倍和128倍。持仓量翻番意味着合约的保证金(Margin)也要按比例增加,如果投资者拒绝Margin Call,则银行会强行平仓(Cut Margin),并追讨超过按金户口的损失。
假如,投资者拒绝Margin Call,银行强行平仓,每股亏损40港元,总计亏损800万(200,000 X 40),则投资者除亏空500万的本金外,还倒欠银行300万。去年香港星展银行就曾告两位客户,追讨亏空的欠款。央视报道中的那位女投资者面临的就是亏空8000万,还欠9000万的窘迫。而另一位律师投资者投资的账户投入从最初的百来万,在不断加仓的情况下加到了2100万。当面临Margin Call的时候,有资金的客户一方面不愿意接受止损出局,另一方面也都抱有侥幸心理(期望反弹),加仓成了多数人的选择。这也就造成窟窿越堵越大。中信泰富最初的损失只有8亿港元,但在不断加仓下,损失扩大到了155亿港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8
2007年当全球股市大牛,香港一些大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开始向一些高端客户(通常100万美元以上,所谓的成熟/专业投资者)推出Accumulator产品。在市场好的时候,股票波动性不大,投资者往往会产生“容易赚钱”的错觉。但是,进入2008年,当市场极度动荡时,许多投资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赔光了户口上的资金,甚至赔光了几十年积累的资产。Accumulator变成了I kill you later的杀人产品。
这一产品的风险来自收益封顶,即股票涨到预先设定的价位合约自动中止;但亏损不保底,即股票在跌破行使价后要每天双倍(或更多倍)吸纳股票,而在到合约结束的一段时间内,客户要一直承受股票下跌的亏损。(此类产品风险极大。)
这种Accumulator合约,一般具有如下条款:
1. 与一种金融产品挂钩(Underlying Security),通常是某种外币,或股票。股票,通常选择交易活跃的大盘蓝筹股。
2. 每一交易日的交易数量(Daily Accrual)--股数或金额。
3. 行权价格(Strike Price),既发行商(庄家)向投资者卖股的价格。
4. 交割日期(Settlement Dates),指股票换手的日期。
5. 取消价(Knock Out Price),既当挂钩资产的市价高于取消价时,合约便自动终止。通常Knock Out Price会比签约时的市场价格高约3-5%。这一条款其实是庄家的“自我保护或止蚀”条款。
6. 累计倍数(Accumulating/Leverage Ratio),通常每一轮的期权行使数量都会是上一轮的倍数,如:两倍、四倍、八倍、十六倍。这一条款加速投资者的穿仓(或死亡)。与第5条刚刚相反。第5、6条的设计有点像老鼠夹,形成上下合击的力量。
7. 折扣价格(Discount),折扣通常为15-20%。这其实更像是一个诱饵条款,误导投资者以为占了便宜。
例如一份与汇丰控股(0005hk)挂钩的Accumulator合约,一份合约的门槛金额是500万港元,合约期限通常1年或250个交易日。假设签约当日汇丰控股价格140港元,取消价(Knock Out Price)为145港元,行权价(Strike Price)为股价下跌20%既112港元,折扣15%相当于120港元。如果汇丰的股价一年之内都在140-120港元之间波动,则投资者可以按120港元的折扣价格每天买入400股,全年可买入10万股(400 X 250= 100,0000),每天每股赚取20港元,则一年内可赚200万港元( 100,000 X 20)。500万港元的年回报率为40%。如果,汇丰的股价下跌至112港元以下,触发接货机制,投资者则需按两倍加仓,既持仓量达致200,000股,随后每下跌20%,持仓量翻倍(Double)。今年3月,汇丰股价最低曾跌到33港元(3月9日),这份合约的投资者就必须分别在112港元、90港元、81港元、65港元、52港元、42港元、34港元,按2倍、4倍、8倍、16倍、32倍、64倍和128倍。持仓量翻番意味着合约的保证金(Margin)也要按比例增加,如果投资者拒绝Margin Call,则银行会强行平仓(Cut Margin),并追讨超过按金户口的损失。
假如,投资者拒绝Margin Call,银行强行平仓,每股亏损40港元,总计亏损800万(200,000 X 40),则投资者除亏空500万的本金外,还倒欠银行300万。去年香港星展银行就曾告两位客户,追讨亏空的欠款。央视报道中的那位女投资者面临的就是亏空8000万,还欠9000万的窘迫。而另一位律师投资者投资的账户投入从最初的百来万,在不断加仓的情况下加到了2100万。当面临Margin Call的时候,有资金的客户一方面不愿意接受止损出局,另一方面也都抱有侥幸心理(期望反弹),加仓成了多数人的选择。这也就造成窟窿越堵越大。中信泰富最初的损失只有8亿港元,但在不断加仓下,损失扩大到了155亿港元。
满意请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38
是Accumul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