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千与千寻和龙猫中的关于日本风俗建筑和服饰等方面的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1:5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3:32
日本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
作者:老温 2007-05-19 14:21:17
标签:
第四章 日本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
文化创造的本质是发现、选择、吸收和创造。同处东亚的日本与中国有着一衣带水的特殊的地缘关系,在深受中国唐代建筑风格影响的同时,日本人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宽容而非排斥的兼容吸纳,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特色。从神社到住宅府邸,从茶室到枯山水式的写意庭园,无不体现出这个岛国民族独特的创造力。尤其是日本传统建筑室内中所蕴涵的自然生态观,我们应从中寻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这里的“自然”,既包涵了自然的物质因素,也包涵了自然的精神因素,包括建筑室内空间中的自然品质、自然美及其暗含的哲理。
一般来说,传统的住宅建筑材料通常是该地区最容易获得的原料。石头资源丰富的欧洲与树木资源丰富的日本,其住宅建材的不同显然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的缘故。而日本的住宅由于结构体即为室内,这种建造法的原因导致了日本和式住宅与和式室内的关系密不可分、一脉相承。所以,日本的室内史即是住宅史,这与欧洲有着很大的不同,此亦是应特别指出的。
一、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的演变
日本的古代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全面、深刻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开始的。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如日本古都奈良的建筑规划就与我国西安古城的布局几乎如出一辙),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这时,日本一方面模仿中国建筑样式,另一方面将其与自己固有的文化加以融合,逐渐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样建筑”及“唐样建筑”,同时在居住建筑中逐渐形成了“寝殿造”、“书院造”等一些日本化的型制和“草庵风茶室”、“数寄屋”等一些具有浓厚日本格调的建筑类型。与中国建筑的宏大壮美相比,日本建筑更加洗练、优雅和素洁,更擅长表现建筑结构的构造美和材料的质感与色泽的美。此外,在用建筑再现自然美的构思和技巧上,日本建筑似乎也显得匠心独具。
日本的建筑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中期——公元12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近期——公元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而日本和式住宅的沿革大大致经历了寝殿造、书院造、茶室、数寄居等阶段。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住宅是天平年间建筑的近江紫香乐宫的纳言藤原丰成的板殿。在那里,用屏风、帘帷、幕布等来划分内部空间。室内实施了简单的装饰,配置了日用器具,同时设置了椅座与平座,公事时则使用御椅。
约公元552年,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入了中国南北朝和隋唐的传统建筑技术与风格。从此,佛寺建筑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其影响遍及宫殿与神社。在飞鸟时代(公元593—709年),佛寺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到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型制过渡。神社是具有典型日本风格的建筑类型之一,通常以正殿为主体。正殿一般为长方形为方形,木构架,底部架空,两坡顶,悬山造,正脊上横向安置着一排被称作“竖鱼木”的原木,脊的两端各有一对方木高高挑起,并相互交叉,被称为“千木”。神社内的柱子、板壁、栏杆等木构件处理成素面,木纹清晰,色泽柔和。在通往神社的大道上或围栏上,常设有一种被称为鸟居的大门,其形式为一对木柱架设一根两端悬出的横梁,梁下又横穿又一根两端挑出的枋木。鸟居的形式虽然简单,但比例精妙,姿态朴拙而又轻逸,具有一种特别的冼练美。到平安时代(公元794年—1184年),这个过渡基本完成,在佛寺建筑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样建筑,在贵族府邸中形成了“寝殿造”。寝殿造形成于平安朝代后期,是仿效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住宅,其所有寝所的内部空间除涂笼(泥墙小屋)外没有明确的区分,只在有活动时用屏风、帘帷等加以划分。而配置的必要的室内用品,则称之为“室礼”、“铺设”,榻榻米也仅在必要的场所铺设。
从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185—1335年)到室町幕府时代(公元1335——1576年),日本地方势力兴起,宫殿、神社、佛寺、府邸逐渐推向全国。此时,日本建筑一方面继续受中国建筑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加以创造,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搁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书院造”往往在一栋住宅的若干房间内择其一间,做坡屋书房并进行装饰,以适应僧人与武士的生活方式,其室内地板稍高于其它房间,并有香炉、烛台、花瓶成对的陈设在地板上。到安土桃山时代 (公元1753—1602年),日本既有文化开始真正迈向近世文化,形成了以城郭建筑为代表的宏壮的文化,并形成了真正的书院造建筑。这时从中国传来的饮茶、品茶逐渐变成习惯,并在禅师倡导的品茶与斗茶下形成茶道,并成为日本人审美观的和种特有的综合艺术,并影响到书院造建筑,茶室遂大兴其道,其间又以草庵风茶室最为流行。草庵风茶室往往采用发居的泥墙草顶、落地格窗,并在周围设一个面积很小的高度写意的茶庭,将竹篱笆、“役石(即步石)”、石洗手盆(或涌泉、水井)、石灯笼(常以茶室主人的名字命名)等布置成淡雅、简朴的环境,还在通往茶室的路上种植树木,以茶道“和、静、清、寂”的精神为旨趣,意在陶冶情操,启迪性灵。此类茶室体形较小,若是单独建筑,则常选取于山野之郊,依山傍水随形成就势而筑;若是在住宅中辟出一隅而建,则多与野趣庭院相结合。它讲究动静之变,往往以一间单独的书斋为中心,气氛沉静、优雅、纯洁。取材与构造通常为木柱、泥壁、或毛竹做的窗棂,惯用带皮树干为木质构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了数寄屋式的住宅形式。“数寄”(日语音译)是指外面糊半透明纸的木方格推拉门,也有纸夹在双层木格中间的,最补由中国传入日本,既可用于分割室内空间,又可作为住宅的外墙。数寄居是一种平台式规整,讲究实用的日本田园式住宅,是取茶室风格的意匠与书院式住宅加以融合的产物,常用“数寄”分割空间,惯于将木质构件涂刷成黝黑色,并在障壁上绘水墨车,意境古朴高雅。在日本,闻名遐迩的桂离宫(公元1616—1661年建成)其建筑与庭院一体化,呈现出一种人工与自然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空间形式,突出地表现日本传统的建筑样式与幽雅美,是数寄屋式建筑的传世经典之作。与庭院协调的造型技法是日本住宅继承发展到今天的营造基础,数寄屋式的传统仍强烈反映在当今的日本住宅建筑风格上。
书院造与数寄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趋于结全,逐步演变成日本近现代和式住宅。
到明法时代(公元1868——1911年)*把日本置于欧美近代国家并列作为目标,招聘外国建筑师建造西式建筑。因此,室内装饰逐渐采用了“西、日折衷”的形式。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建造的明治宫殿,为以后日本的建筑、装饰和家具界树立了一个双重结构的典范:公共部分用西洋式,对内部分用和式,使内外有别。至今,西式家具在日本仍然占据主流,而双重结构的做法也一直沿用至今。一般日本居民的住所,客厅、饭厅等对外部分是使用沙发、椅子等现代家具的洋室,卧室等对内部分则是使用榻榻米、灰砂墙、杉板、糊纸格子推拉门等传统家具的和室。“和洋并用”的生活方式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全西式”或“全和式”都很少见。
二、日本和式住宅建筑的特点
和式住宅多为“田”字形,南北朝向,外部四周设平台,台上设檐柱,形成回廊。其屋顶仿佛是一把撑起的大伞,人们即在伞下暗淡的阴翳中营造住宅。和室住宅的屋檐很宽,与气候、水土、建材等因素有关。由于不使用砖、水泥等,为了阻挡斜侵的风雨,伸长屋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和式住宅的分割多用推拉格子门(平滑移门),可开可闭,内外通透,不占空间,构造简单,而且墙、门、窗、围护结构、采光、通风多种功能合为一体。住宅的地板常高架于地面,一般比室外高600mm左右,有时悬空达1000mm,这样使底部通风从而可保持室内地面干燥。地板上铺设“榻榻米”(种草编的席子),人们跪坐其上品茶、谈天论地。
茶室——日本居住建筑中一类最具传统风格特征的住宅类型。
它追求一种淡雅、清寂的趣向,体现了传统的禅宗精神。茶室最初与禅宗有关,禅师们常用饮茶来保持自己在打禅沉思时的清醒。茶室室内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榻榻米”那深色边框所限定的地坪的几何外形,以及木本色的柱子与房梁,以其清晰的线条勾划出室内空间的范围。茶室天花本身也是一种轻巧的木格子,上面铺着不加修饰的薄板。在空间划分上摈弃了曲线,这使得住宅在优雅、简洁方面有了一种几何美感。茶室中往往都设有壁龛,它作为室内的视觉主体与审美中心,用来挂装饰轴画和摆放装饰品等。壁龛里的地面是一高约100—200mm的地台,上面是低吊顶的天花。地台上设有一个矮的茶几,现在也有将之省去的。地台或茶几上通常陈列着一件重要的艺术品——或一个陶碗,或一束插花、一套茶具,一个香炉等,龛壁上则挂一幅有卷轴的字画。在这里朦胧的画面与幽暗的壁龛十分的协调,寂寞、淡淡的阴影永远不变的静静的沉寂和笼罩在那里,给人一种虽在尘世之中,却又一尘不染,或又有似尘世之外之感。为了模仿深山幽谷的气氛,使茶室表现出山村茅舍的特点,茶室中要选用各种自然材料:弯曲带皮的木柱,有节疤的更好;带树皮的木板;糊有土泥巴的篱笆墙;质地松软、剪切整齐的草屋顶;纸糊的格子门;还有不加斧凿的毛石做的踏步或茶炉架;用竹子做的窗棂、天花;粗糙的芦苇席做的隔断等。最为考究的室内构件要数壁龛旁边的柱子,要求有刚柔兼具的自然弯曲,苍劲古朴的天然纹理。因此,为求上品主人往往不惜重金以求之。
在选用天然材料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以及不同的编结合方式等来达到丰富细部处理的目的。在这样一个*非常严格的区域中使用如此多样却又天然的材料,反映了一种欲以最少而获得最多的愿望。单独的主人入口与狭窄的客人入口,半透明的“数寄”式格子窗以及偶尔设置的天窗,是其与外部世界仅有的联系,这种私密感形成了一种透明的环境氛围,也达到了一种放松静思,超尘脱世的完美境界。
在日本岛国的国土上,是一幅幅海滨、森林、丘陵与山岳交映变化的景色,而且随着四季的变化:春樱花、夏深绿、秋红叶、冬白雪,表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观。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意识和感受,他们热情的赞扬自然、歌颂自然、热爱自然,对自然的感觉十分敏锐。平原山川的景色、气候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一切形成了日本民族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观。
在这种自然观理念指导下建造的建筑与营造的室内氛围,尤其是人们日常居住的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都很注意:室内并不是从自然中分割或制造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一部分空间,也不通过墙体把居住空间和外部环境之间加以界定,而是一种开放的、尽可能在自然中的生活方式,尽管它必须具有遮风避雨、防寒御署的功能。在和室住宅中,人们将日本古典园林中的“枯山水”和“茶庭”用写意的手法浓缩后引入室内,正是这种自然观的集中反映。在建筑总体上,和室建筑还力图避免沿纵轴方向对称以追求自然,不喜欢对抗自然的高大建筑,理想的住宅室内不是希冀通过它来夸耀人的力量,而是要与自然协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着眼于温馨亲切的空间氛围。
三、日本和式室内的特征
日本建筑通常都非常简单,室内风格也是如此,但室内的细部设计却是颇费心机甚至殚精竭虑的。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细节的变化极其丰富而复杂。被称为“隐居之所”或“城市中的山野隐居处”的和室,被认为是通往“冥想之路”的入口。在这里,通过简单与复杂的对立统一,为人们在虚饰繁杂的都市生活中创造出一片自然的天地。
和室的设计,源自传统的日式住宅。故而它的地板、支柱、壁画和门的大小,都有平衡的比例。典型的和室,地上铺满榻榻米,采取跪座姿势较多,房中家具较少,移动方便,所以能随时可改变其用途。地面、墙壁、天花板也用木材、竹材等天然材料,让人有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和式室内的重要特征是视点纸,也就是室内的家具都很矮,进门塌塌米,人们席地而坐。另外,日本室内风格中的造型比较明快。室内装饰简洁、变化不多,色彩较单纯,多以浅木本色。同时,日本人比较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在现代和式建筑中比较注意根据地区气候、地域风土来安排居室,使住宅努力追求追随大自然的阳光、风和绿色。在充满着木材纸张(裱糊于移门窗上)等天然材料的特殊气息所形成的氛围中,长方形的线条、自然的色调与植物柔和的色彩给人以幽静和美的感觉。
和室中常把实用性的家具、陈设都布置于室内的*,使自由空间的感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色泽柔淡的砂壁涂饰于壁上,由于深深的屋檐与长长的回廊而使其远离日光。这样,无论在室内何处,我们都能欣赏到这朦胧的日光投射在昏*的墙壁上,似乎在勉强地维持着“落日的余辉”。阳光和阴影使白天的室内永远有一种下午时分的韵味和感觉,物体的视觉特征变得丰富起来,粗糙的表面也变得异常柔和。和室室内很少采用人工照明,自然光由深深的屋檐下透过低矮的窗格,经地面的反射往往成为室内采光的唯一来源。和室室内人为的痕迹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与自然更贴近。具体的说,日本和式室内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室内多用(平滑)推拉门扇分割空间,开闭自由方便;
2、室内大量地使用木装修,如天花、隔断多为木质材料;
3、室内地板多覆盖草编的席子,人们惯于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夜间则铺上寝具席地而卧;
4、擅长表现室内饰材的质感与色泽的自然美,讲究构造美;
5、室内环境色彩素洁、淡雅、陈设洗练;
6、室内家具造型简洁,带有东方传统家具的神韵。
日本茶道
“茶道”简单通俗地讲,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经过一定的仪式而分享一碗清茶。在日本,由禅师倡导的品茶和斗茶形成了茶道。茶道有一整套复杂、严格的礼仪规则,茶室则正是为举行茶道活动而专门建造的一种建筑物,它的萌芽是15世纪中叶的室町时代,到16世纪初期的桃山时代发展到顶峰。
今日之日本茶道是基于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识之上的,根据这一审美意识,有关茶道的一切事物,包括沏茶的碗、茶室内壁龛的布置、茶道仪式的程序等待,都处于同一整体。在此整体中,人和物以及周围的空间之间存着一种高度的和谐。如今,虽然在日本和世界和地都有许多人热衷于学习这种日本人所特有的礼仪艺术。但是由于礼节过于复杂与讲究,致使许多人望而生畏,从而给茶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作为举行茶道的专门场所——茶室,了解的人就更少了。茶道文化受到了佛教文化教育的深刻影响。曾庆南保在“南幌久”一书中反映出茶道的佛教的中心思想,书中记叙了千利的教导——“你必须在一间小屋中练习和精通茶道,最重要的是遵从佛经教导,不贪图居室的舒适和肉食的香甜,能遮挡风雨的一间陋室和免除饥饿的清茶淡饭就是你的全部需求了,这是佛的教导和茶道的宗旨。”摆好鲜花,一切遵照佛道,挑水、打柴、烧水、沏茶,把第一杯茶敬佛祖,然后给其他人,最后才自己分享。
日本家具的特点:
1、日本家具秀丽清新,既有东方家具神韵,又有西方家具的夸张,同时还兼有北欧家具有机造型的特点;
2、形体端庄多姿,线形与线脚丰富多变,线条流畅,尺度适中;
3、用材考究,做工精细,特别是门、屉面线脚的加工,线条曲直并用,型面圆滑多变,往往将内凹法国拉手隐藏在线脚之内,更具个性特色;
4、家具色彩多采用褐色,深厚而不沉闷,而且木材纹理清晰。
日本和式建筑与室内所体现的一种“自然、淡泊、雅静”的境界,或者说它所追求的一种自然生态观,乃是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特征的真正本质。今天,日本和式建筑室内也成为了人们暂时远离喧嚣尘世、舒缓身心压力、回归自然以求得片刻闲逸的乐土。
在人类的设计思想经历了“以机器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直至今天的“以自然为本”的崭新的生态设计观,在经历了20世纪末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痛苦之后,开始追求“简略设计”(后现代主义新的设计文化观)、“简单生活”、“适度消费”,这与日本哲人、茶道鼻祖千利休(1522—1591年)所提倡的“简朴生活”的花文化理念是极其相似的。赖特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建筑大师,其独特的“有机建筑”思想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其漫长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和东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日本和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曾对其创作思想与创作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说:“日本的建筑……具有有机的特点”,它使用与人非常亲近的木材这种材料,其建筑不是表现和自然的对抗与对立;而是去努力表现与自然的统一与谐调;在建筑处理上注意每一个细节都和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而日本建筑室内中所凝聚的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则正与当代倡导的“生态设计”的主流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进入21世纪,在人们一改往昔贪图“奢华、享乐”而转向“崇尚自然、追求简朴(并非贫穷、简陋)”生活方式的今天,日本传统建筑与室内的独具的自然风格与形式,营造手法与细部处理,以及其中所深涵的哲理,一定会对现代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不代表新浪BLOG同意其观点或描述。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闭阅读模式
日本传统服饰(Japanese Fashion)--看后心得
在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下,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其实,估计看过我那个"Tang Style"的人们也能知道,我的嗜好在此,而那时,也有研究下日本服饰的想法。所以,闲话也不多说。
这本书<Japanese Fashion>主要记录了日本1338-1912年之间的主要服饰风格。在这个期间,日本经历了5个主要阶段:南北朝时期,足利时代(Ashikaga period),织丰时代(Shokuho period),江户时代(Edo period)和明治时代(Meiji period)。
不得不感慨一下~唐汉服饰风格在中国已经绝迹,但在日本却得到了非常好的保存和发展。
足利时代的服装,从*到贫民,可以直接辨认出明显的唐代(公元618年6月18日-907年6月4日)风格,而贵族女装的层次结构可以参看武则天同学的服装(真是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女人~),男装可以参看遣唐使的使节服。贫民衣着可以参看汉代的贫民服样式,其他职业也可以参见唐代服饰设计(盛唐版)。
织丰时代的服装较足利时代有了一些改变。贵族正装基本保持不变,但是,便装中的宽腰带已经变窄(和我们古人用的“系腰绳”差不多),男生贵族装里多了外穿裤装(参见“西右卫门”),女生贵族装多了大沿带帷帐的帽子,僧侣有了统一着装(参见“一休”)。
江户时代,现代和服的雏形渐渐形成。武士装也渐渐成熟。在这一时期,上身保持宽袖大领,下身配肥大裤装的风格渐渐开始流行。不过,*服饰仍旧保持着唐代官服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百姓服装,也保持上身宽袖大领的设计,但下身已经变得非常精简。
明治时代,和服基本已经稳固的占据了日本服饰的主导地位。*和男服基本保持江户风格。
有点感慨。中国汉唐时代的设计风格竟然在日本落地生根。当中国人民指着“和服”喊那是“舶来品”的时候,竟然不知道,对日本人来说,整个日本的服饰传统都是舶来的,而这些文化的起源就是自己的祖国--中国。这种事情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过,感觉唐汉服装的消失在中国也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唐汉时期中国时局比较稳定。宽袖大领层层叠叠的衣服非常之适合休闲娱乐,例如,吟诗作画,赏琴品茗。而唐代后期五代十国天下一片混乱,之后又经过几次服装改革。于是乎“旗袍”(清朝服饰)成了“唐装”,而正统的“唐装”却成了“和服”并被冠上“日本”这一地区代号。这里就不多说了~
嗯,盘点一下,要说的太多。不如不说。
回到那句:中国的文化财产需要中国人自己好好保护和发扬。
http://www.tubaba.com/art/2007/0419/picture_1615.html日本传统服饰线描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3:32
提起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和高田勋,知道的人可能是一小部分;提起动画片《龙猫》、《天空之城》、《幽灵公主》、《风之谷》以及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千与千寻》、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特技大奖的《移动城堡》,那知道的人可就相当多了。而这些作品都出自一个叫“吉卜力”的工作室——
这是中国人第二次进入神秘的“吉卜力工作室”,近乎封闭的执着,锻造出经典的动画作品
王明涛此行东京的最终目标,就是访问声名显赫却又充满神秘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
《千与千寻》就是从这里走出
吉卜力是个近乎封闭的创作空间
记者:“吉卜力工作室”今年3月刚刚荣获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特殊贡献奖,确实是声名显赫。听说进入其中是件很难的事情,是这样吗?
王明涛:是这样的。这次访问“吉卜力”是在日中友好会馆会长、东京都小金井市*、以及宫崎骏的邻居老友千本木先生的共同努力下促成的,因为吉卜力的创作团队是相对比较封闭的,很少接待外人参观访问,工作时间是绝不允许打扰的。而最近吉卜力正在全力赶制即将推出的动画大片《XXX战记》,这部动画片是吉卜力未来掌门人——宫崎吾朗(宫崎骏长子)的*作。
记者:吉卜力出了那么多有影响力的动画片,那么多的日本国内和国外的影迷和动漫迷肯定会经常前往参观吧?他们怎么能保持安静的工作环境呢?
王明涛:呵呵,到了那我才知道人家是怎么处理的。听说吉卜力当初确实曾遇到过这样的麻烦,但在2001年,投资约50亿日元,宫崎骏亲自主持设计了一个“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这次我们也参观了这个美术馆。这个美术馆位于东京三鹰市井之头恩赐公园内,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美术馆一楼有个放映室,这里放映着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各个时期的动画片。而另一间动画制作展示室,主要在向大家介绍动画形成的原理与制作的技巧。二楼有个仿造宫崎骏工作室设计的模拟工作室供游客参观,这里的桌面、书架上都没有收拾,感觉上就像是有人刚用完、刚离开座位一般,很多不明就里的游客都把这里真当成宫崎骏的工作室了。三楼是游乐区和商店,其中一间专门卖一些宫崎骏作品的书籍、dvd、原声带以及与美术、动画相关的书籍。在这里,吉卜力作品中的那些卡通形象你随时都可以看到,什么骑扫帚的魔女琪琪、龙猫、小煤灰啊什么的。
记者:那真正的吉卜力工作室是什么样子?
王明涛:我还是先说说吉卜力周围的环境吧。“吉卜力工作室”位于东京都小金井市的一片居民区里,从外面看上去并不起眼,周围也很安静,只在草丛有一块很小的牌子,不留心就很容易错过。这个工作室的附近有个著名的江户民俗博物馆。说是博物馆,实际上是个保存完好的日本江户时代的建筑群,民居、药铺、杂货店、澡堂子等等。后来听铃木敏夫介绍,这些建筑群都是宫崎骏的的创作素材,特别是在那部脍炙人口的《千与千寻》中出现的药铺、澡堂子、酱油店,都取材于这里,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变。而吉卜力工作室就隐藏在这片建筑群附近的民居里。吉卜力工作室现有工作人员200人左右,员工实行的是固定工资制度,但工作时间可就不是固定的了,需要加班的时候常有。吉卜力公关*西冈先生介绍说,每天晚上,我们就早早将窗帘放下,免得影响邻居。这也许正是这么多年来,他们能和邻居和睦相处的原因吧。对吉卜力总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创作空间。西冈先生说:“你们这次是第二拨真正进入吉卜力工作室的中国人”。
参考资料:http://www.ce.cn/kjwh/ylmb/dmdd/200604/13/t20060413_6686405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