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西域的备课记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1: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9:22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主要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定性,不像自然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历史则不能重演。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简单说教必将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严重地窒息学科的生命。所以,本课力求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象直观的素材,充分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真的教学情境,力图展现历史的精美画卷,“还原”历史的恢宏气象。
教学分析
本案例所选素材为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第15课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为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建立,关注的是西汉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以及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本课的学习既是对以前所学西汉历史内容的一个归纳、充实和延伸,使学生对中国的西汉王朝有更深的了解,又对后面内容如玄奘西行、献给世界的文明之火、汉代长城及佛教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分两大部分,分别叙述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上文化交往的情况。《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教学时间为2课时。但考虑到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天然”联系,笔者采用1课时进行教学。这就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紧凑,线索更加清晰,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主体建构知识体系。本课的重难点也就理所当然集中在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上。
教学设计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史实学习,培养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忍不屈的意志;通过对西汉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识读 “丝绸之路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及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时间,丝绸之路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
教学过程
根据课题,本课自然生成两个主题,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由于课堂信息量过大,教者在讲授新课之前安排了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这为本课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做了准备工作。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学流程也比较紧凑流畅。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者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主,辅以发现探究和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案。教者设计许多新颖的教学形式,如知识大冲浪、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看图画图、发现探究、拓展思考、情境再现、模拟导游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加上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共同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真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入情入境,从而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和研讨学习成果。
(一)课前准备
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为本课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进入课堂
在*洋溢的历史与社会Flash片头中上课。学生照例齐声喊口号:“关注历史,关注社会,世界因我更精彩!”
师:欢迎走进历史与社会的课堂。
(三)复习提问:
知识大冲浪,模拟时下流行的这类电视节目 (如央视的 “开心辞典”)进行。老师扮演主持人或 “考官”,辅以幻灯片演示和图片展示,还可以准备一些糖果之类的小奖品。这其实就是一个益智类的小游戏,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披上了一件时髦的外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识记历史基本知识很有帮助,也是教者的一个小小特色。所设计的问题是对前面所学的西汉历史知识作的一次归纳和整理。
(四)导入新课
播放FlashMV 《出塞曲》(词:席慕容),由此导入新课。
(五)讲授新课
主题一:张骞通西域 (目的、时间、结果、意义)
教学策略一:故事角 (语言类的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称叙述):张骞出使西域。我班的 “故事大王”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演绎了这个故事,教者辅助演示了一些相关图片,博得满堂喝彩。
教学策略二:动画演示: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Flash(配以解说)。
教学策略三:发现探究:
1.西汉时期,西域指哪里?你能说出几个西域古国的名称吗?
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
3.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有没有达到?他的出使有什么意义?
教学策略四:拓展 (联系第十二课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你能背出一两首有关玉门关和阳关的唐诗吗?
教学策略五:填图 (出示《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在图中方框内填写相应的国名、地名;用彩笔画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线。培养学生识读、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教学策略六:分组讨论:你认为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张骞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放飞想象、热烈讨论张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使西域所要经历的种种困难。提醒学生学习张骞的优秀品质。
主题二:丝绸之路
教学策略一:播放历史视频——— 《丝绸之路》(大约3分钟)。
教学策略二:发现探究: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
2.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最远可以到达哪些地方?
3.丝绸之路开通后,我国的哪些物品和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
4.下列物品 (图:水稻、玉米、葡萄等)中哪些不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
教学策略三:分组讨论:何以见得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教学策略四:丝路之旅(模拟历史旅游):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带领着一支旅游团,从西安出发开始古丝绸之路旅游 (仅限国内),请介绍沿途主要的旅游景点。
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设计”已经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本课的教学过程。这里作两点补充:
1.分组讨论(全班32位同学被分成6组):你认为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张骞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组:我们小组认为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甚至会危及生命。比如,可能会遇到野兽,食物也肯定会短缺,还会遭到匈奴的打击。我们要学习他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精神。
第二组:我们小组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会困难重重。比如西部地区环境恶劣,到处是戈壁荒漠、高山峡谷,要翻山越岭、忍饥挨饿,而且语言不通,交流困难,路线不明,随时都可能迷路。我们要学习他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三组: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曾经被匈奴扣留十几年,但他仍然想方设法逃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完成了出使任务。从这件事中我们小组看出,张骞不忘祖国、不辱使命、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和他坚持不懈、意志坚定、顽强不屈的优秀品质。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组:我们小组跟刚才几个小组的看法差不多。另外,我们小组还认为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张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敢于挑战未知世界,敢于面对困难并千方百计战胜困难,不怕苦,不怕牺牲。
第五组和第六组由于发言的顺序在后面,想到的已经被前面几个小组说过了,因此 “怏怏不乐”。老师对这几个小组的精彩发言作了大力表扬,每个小组因此都获得了一枚红五角星。
2.丝路之旅。(模拟历史旅游,由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扮演导游。课件准备了大量关于西域风情的图片,辅助 “导游”的讲解)
女:西域歌舞、大漠驼铃、黄沙万里、冰雪晶莹……这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拓的 “丝绸之路”在我们脑海中唤起的美好遐想。
男:随着悠悠驼铃声,古代的商人和使节从长安出发西行。长安是汉唐故都,这里有号称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还有著名的半坡遗址。(图片展示西安的一些著名景点)
女:(指着地图)沿着祁连山北麓西行,就进入了河西走廊。这是西域和中原交通的必经之路和咽喉要道,所以汉代在这里设置了“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男:相传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汉武帝赏赐了一坛御酒,犒赏有功将士,酒少人多,霍去病把酒倒入泉中,与大家共饮,酒泉由此得名。酒泉历史悠久,是古代丝绸之路入关后第一重镇。今天的酒泉又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卫星发射中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集历史、人文资源与高科技资源于一身的旅游文化之都。(图片展示)
女: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边关要塞,号称 “丝路明珠”。敦煌历经了汉唐风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主要景观。(图片展示)
男:莫高窟素有 “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壁画、彩塑。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片展示)
男:鸣沙山整个山体由细沙积聚而成,山形美观,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多人顺坡下滑,便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游客在这里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骑骆驼登沙丘,还可以滑板滑沙,牵引跳伞,进行沙浴、沙疗,情趣盎然。(图片展示)
女: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环沙而不被掩埋,经千年而不干枯,实属自然奇观。(图片展示)再向西行就到了古代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点玉门关和阳关(指地图)。
女: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 “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男:阳关在玉门关南面。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歌咏阳关的名诗,题为《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图片展示)
……
教学反思
“请为我唱一支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哪里传出如此美妙的歌声?原来是一位可爱的老师带着一群同样可爱的学生正在课堂上深情地歌唱。这一定是一堂美丽的音乐课。不,这是一堂生动的历史与社会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若没有情感的激励,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历史课堂必将是空洞而令人窒息的;若没有情感的共鸣,只是对历史年代、人物、事件的纯粹记忆,历史学习也必将是枯燥而乏味的。历史将因此丧失生命力。倘若如此,这将是历史教学的最大悲哀。笔者以为历史应该是诗意的,是生动的,是美丽的。我们的历史课堂是我们诗意栖居的家园。
那优美的《出塞曲》不就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那久远的时空吗?仿佛我们也看见了那苍茫大漠和雄关古道,触摸到了张骞、霍去病的英雄足迹。这种感受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脉动,要让那个时代的骄傲、喜悦、悲壮甚至愤怒在学生心中重新燃烧。
或许经过若干年后,这堂课的知识已被学生们忘记了,但这种在优美*真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的情感将会陪伴他们一辈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但在忘掉知识的同时还留下一点什么,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
案例评析
本案例最明显的特点是充满了人文气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一个个英雄的故事、一首首优美的诗篇,还有动听的歌声大家一齐吟唱,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一齐探讨,这一切让我们的课堂到处洋溢着历史的魅力、诗意的美丽和人文的气息。历史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熏陶情感,传承文明,培养高尚的人格。本课题从知识角度看,内容枯燥,但由于老师的设计匠心独运,综合运用诗与文、图片、音乐、视频等形象直观的素材,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生动*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本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本案例设计以情境体验为主,渗透着 “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理念。愉悦的情境是互动的前提,开始阶段教师语言与情境的创设,往往形成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教师的情感态度、举止言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如本设计中在*洋溢的历史与社会Flash片头中上课与学生照例齐声喊口号:“关注历史,关注社会,世界因我更精彩”以及教师的 “欢迎走进历史与社会的课堂”等一下子把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体现,生生互动,不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资源,生生互动是教学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案例中的故事角,生动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导游角色扮演,探寻丝绸之路,领略沿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无不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网络为我们实施非*性审美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本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