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4: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1:40
鸦片战争前后,天地会又衍生出一个分支;小刀会,这个帮会在上海很活跃,秘密结党,谋划反清。公元1853年,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公然打出“反清复明”旗号,率领帮会成员和附近贫民攻占嘉定县城,继而攻占上海县城,宣告“大明国”成立,刘丽川自封“大明国招讨大元帅”。
清*调派军队围剿,被刘丽川打得稀里哗啦。清军败退,小刀会又攻占宝山南汇、川沙、青浦。然后清军再次围剿。双方在今天的上海市区和近郊区县打了几十场硬仗。不管什么时候打仗,吃亏的总是老百姓。公元1854年10月,后来出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第一把手,把持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的英国人赫德从香港坐船去宁波,途径上海,登陆住宿亲眼目睹了小刀会起义给上海市民带来的灾难;城里到处是烧毁的民房。路边还有丢弃的尸体,起义者良莠不齐,一边跟*军交战一边肆无忌惮地抢钱抢女人。”他们急急忙忙把任何可以拿到的东西都拿出城去换取食物''。刚才我还夸小刀会不给天地会丢脸来着,写到这儿又觉得这个小刀会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至少它的某些成员不是好玩意儿。
过去有句老话:“小乱居城,大乱居乡。”什么意思?历史证明很现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股土匪*扰地方的时候,最好搬到城里住,因为城里有军队,有*,土匪不敢捣蛋;打大仗的时候则最好搬到乡下住,因为城里有钱人多,漂亮女人多,机关也多,是财富和政权的象征。是“兵家必争之地'',面对农村穷得叮当响,''兵家”们不屑于去争,住在农村最多被拉壮丁,比城里安全。
所以在和平年月。城市是优于农村的。有钱的农村人为了换一个相对良好的治安环境,他们纷纷在城里买房定居:但是一旦爆发战争。城里反不如农村安全。城里人为了保住妻女、钱财和自己的小命,不得不向农村逃难。像这种反反复复如同拉锯的城乡之间大迁徙,曾经在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都一一的上演过。
小刀会跟清军打仗,战火烧到了家门口,上海人自然要往乡下搬迁,可是这时候连乡下也不安全了——太平天国的起义军,也就是被江南百姓称为“长毛”的家伙,正在势如破竹地攻城略地,一路上杀富户、烧庙宇、拉壮丁、征军粮,在弄清他们的进军路线之前,贸然搬到农村去等于送死。 城里没法待,乡下又不敢去,外有*军攻杀,内有小刀会抢劫。上海市民何去何从?
逃命的地方还是有的。自封“大明国招讨大元帅”的小刀会首领刘丽川是个“洋务派”,讲难听点儿叫做“二鬼子”,他早年在新加坡打过工,后来又在英国洋行做买办,深知中西武力相差甚远,得罪洋人后患无穷。为了使“大明国”这个新政权获得洋人的支持,刘丽川攻占上海当天献去了租界,他向各四领事承诺;小刀会只针对清*,战争不针对洋人,外面杀声霞天。阻界安如泰山,决不让一兵一牵进租界捣蛋。这个承诺使洋人暂时保持了中立,也让租界成了战争中仅存小的和平孤岛,所以哪里才是上海人逃难的最佳选择?租界。
按照请*和英,法,美等国签订的条约,华洋应该分居,租界里只能住外国人,不能住中国人。可是这时候战火烧身,凡跟洋人有点儿关系的中国人都往租界里逃,跟洋人没有关系的中国人也在想方设法买通关系往租界里逃,哪还顾什么条约不条约?小刀会跟*军交火的第一天,英租界里就涌进了两万名中国人,小小的租界拥挤不堪。洋人刚开始还*华人破坏“华洋分居”的条约来着,很快发现这些扶老携幼前来逃难的华人都携带着金银细软,腰包里都有点儿积蓄(穷人逃不进租界,只能在外面等死)。难民不像蜗牛背着房子走路。这时候已是深秋,也不能露宿街头,所以得向洋房东租房住。
房子供不应求,难民不惜千金,一时人如潮涌。房租陡涨,家有大屋的洋人都发了。头脑精明的洋人趁机搭建简易房,再高价租给华人,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很快地在英租界西北部和分隔英法租界的洋泾浜两岸,一排排的小木屋披地而起。妓院,赌馆和鸦片馆也在附近遍地开花,上海租界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房产牛市。
也就是说,小刀会燃起了战火, 战火通着华人逃进租界,华人为租界房市带来了需求,暴涨的需求让欧美开发商赚到了第一桶金。过去我们一说“发战争财”,都是指卖军火,现在看来还有一条发战争财的渠道,那就是做房产。战争财利润虽大,只能在战争时候发,和平一降临,生意就歇菜。 小刀会占领上海不到两年,清*游说洋人一同''剿匪”,在洋*洋炮的支持下,清军打跑了小刀会,大明国就此覆灭,上海恢复了和平, 在租界避难的人们返回家园,洋泾浜两岸的小木屋开始空置。小刀会起义之前,租界里有几家洋行(例如老沙逊)贩卖鸦片为业,战争时期都改行干起了房地产。现在和平了,难民走了,房产牛市变成熊市了,它们又都贩卖鸦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