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用 中作者是如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23: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7:03
学史使人明智,给你一些历史资料,就能更深刻的理解“知人善用”:
古代明君圣主都知道用人的重要。周文王拜姜太公为师,刘备三请诸葛亮,这是人所共知的典故。唐太宗李世民在打天下时就非常注重选拔人才,当了皇帝以后,更是明察暗访,害怕人才被埋没。
他对二品以上的*每个人有什么优点缺点,都了如指掌,同时还常常让*们相互评论,达到认识各自优缺点、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唐太宗深知人无完人,要做到知人善用首先在于知人,用其长,避其短。所以他不仅对高级官吏在实践中进行考察,对各县的县令也常进行考察。他说,县令官虽小,但非常重要。用一个好县令就会把一个县治好,用一个坏县令就会把一个县搞坏。他寝宫内的屏风上记载着每一县令的优缺点。
由于唐太宗注意了人才的选拔,像马周这样一介布衣之士,李世民一经发现,马上委以重任,尽量做到旷无遗材。这也是他即皇帝位不过十年,就出现了“贞观之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包公是我国人民爱戴的理想的清官、好官,可是在他生前,因为清正廉明,正直敢言,不仅贪官污吏和社会上的地痞无赖对他不满,就连与他同一朝代的*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觉得他不够满意,曾经*他“素少学问”。当然这少学问不是说他没文化,而是说他不懂得人情世故,刚直有余,思虑不足,常常当面质问宰相和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了台。包公不是完人,他当然也有自身的缺点。但宋仁宗看到了他疾恶如仇、忠诚为民的优点,并委以他重任,历史上才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有关包公断案的故事,让人们传颂着。
历朝历代的用人经验告诉我们:看一个干部的好与坏,能力的强与弱不是听他个人说得怎么样,少数人说得怎么样,而是看他干得怎么样,多数人说他怎么样,标准只有一条,凡是干出成绩来的,就是好的或者是比较好的;凡是干不出成绩的甚至走一处败一处的,就应该认为他是差的或者是比较差的。
**说:看我们的指挥员主要是看他能不能多打胜仗,三棋两胜就是说打三次仗,能胜两次,这个指挥员就能继续干下去。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聪明的领导人在用人这一点上也应当看到每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用其长,避其短,这是事业成功的条件之一。
古人有这么一说,上君尽人之知,中君尽人之力,下君尽己之能。现实生活中,常见一些单位的领导人为得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而苦恼。事实上,只要明白人无全能,物无全用的道理,用伯乐相马的真心耐心,发现挖掘身边的人才,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何愁人气不兴旺、事业不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