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生平事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23:4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8:46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党,下广州参加*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是*。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文化*、作协*,并任全国政协副*,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 “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 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革革*的“阿 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参考资料:http://.co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8:46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其笔名。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其生平事迹简历如下: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7月,中国*党成立,由上海*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宣传部作秘书。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军事*学校武汉分校教官。约4月,任汉口《*日报》主编。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
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 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
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香港《立报·言林》。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
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在桂林期间,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赴苏联访问。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7月,参与《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年底,离香港。
1949年,2月,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10月,任**文化*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8年,1月,开始创作《夜读偶记》。3月,《茅盾文集》第一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齐。
“文化大*”中,茅盾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
1981年3月27日,逝于北京。3月31日,**根据茅盾生前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8:47
1983年的阳春三月,一封发自雅典的航空信邮到了北京。寄信人是希腊当代著名作
家、1982年欧洲文学奖获得者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收信人则是:茅盾。
怎么?他不知道茅盾已在两年前去世了吗?他不了解这个月的27日是茅盾逝世两周
年吗?
萨马拉基斯的信里写着:“亲爱的朋友茅盾!此刻我写给你信,自然不会到达你手
里。
正如你无从看到我1981年3月26日星期四深夜在雅典给你写下的信一样,因为你竟于
次日清晨安详地溘然长逝了。……然而我,亲爱的朋友茅看,尽管明知我的信再也到不
了你的手里,我还是要给你写,因为此刻,在我的曾蒙你喜爱并推荐翻译出版的小说
《漏洞》在中国出版之际,在我即将首次踏上前往你亲爱的祖国的旅程的时刻,我的思
绪又飞到了你的身边。……人生中有这样的情况:你可以遇见一个人仅仅只有一次,而
且非常短暂,甚至只是短短的几秒钟,然而你却立即感受到和他是那么接近,一种亲如
兄弟的感情油然而生,……也有这样的情况:你甚至可以与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在心灵上
产生兄弟般的感情。你我之间就正是这样的啊!……”
这封信感人至深的异国作家来信,我是在1983年3月26日——茅盾逝世两周年前夕的
《人民日报》上读到的。当时,我正在北京参加首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在聆听
前辈作家、学者讲话时,我发现他们和萨马拉基斯一样,都有着对茅盾的极其深厚的感
情。
与从未和茅盾谋面的萨马拉基斯相比,我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我毕竟亲睹过茅公的
丰采。
那是1960年9月原一天,茅盾应林淡秋校长之邀,到杭州大学参观,并与我们中文系
部分师生座谈。在这之前,我曾读过他的名著《蚀》、《虹》、《子夜》、《春蚕》等。
每读一本,对他的崇拜就增添十分;我还听人谈起他上年曾参与创建中国*党,并且
给*当过秘书,心中更增添了对他的敬仰之情。他身材中等,衣着整齐、朴素,面
容慈祥、温和,笑声朗朗,娓娓而谈。聆听这位长者的教诲,使人深感他的思想、常识
博大精深,透过他那异常平易近人的外表,仿佛看到了他那巨大的心灵。听他谈论文学
和创作,真是一种幸福。
后来我在与茅公故乡乌镇毗邻的南浔镇上的吴兴一中任教。几年间,我多次去乌镇
访问茅盾故居,听当地人讲述茅盾的家庭和生平事迹。再后,我又在湖州师专中文系任
教,看到茅公为我校《教与学》题写的刊名,惠赠的手书《一剪梅》词,称湖州为故乡,
使我对他的生平事迹更感兴趣了。于是开始有计划地调查、考证、研究,撰写了一些论
文,在刊物上发表。与此同时,萌发了写作茅盾传记的*,而且随着了解、掌握的材
料的增多,这种*日益强烈。然而,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的胆子实在是太大
了。
要写一部茅盾全传,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都是力不胜任的。怎么办呢?我转而着
手写一个个有关茅盾生平事迹的故事,短的二三千字,长的五六千字。我认为这样也可
以写出茅盾在各个时期的动人事迹,反映他那丰富的*与文学的一生。我的这个想法
得到了厦门大学庄锺庆教授、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同志的热情肯定与鼓励。
为了写作这本纪实文学作品,我访问和写信请教过茅公的家属、亲友和熟悉他的一
些作家。韦韬同志还给予我寄来了珍贵的资料。
谨在此缶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作者的茅盾亲属、前辈作家和其他同志表示诚挚
的感谢!
茅公在1961年接见《邓中夏传》作者时曾说:“传记的写作主要是材料问题。首先
要注意选择那些可以断定是可信的东西;中夏的文章可以摘录,甚至可以全部放进去;
别人的回忆可以作些参考。”本书也大致是按照茅公提出的这个原则去选择和使用材料
的。
李广德
1987年4月
这里都是矛盾的生平事迹:
http://www.qiqi.com/cgi-bin/bk2.pl?fd1=book&fd2=js&fd3=xd&in=maon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8:47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党,下广州参加*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是*。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文化*、作协*,并任全国政协副*,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革革*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8:48
他的作品有天窗,4年级下册的第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