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高适的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7:1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7:35
高适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有《高常侍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怀古》诸作颇相仿佛。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诗人壮怀激烈的性格,正是形成他雄健诗风的重要因素。
高适抱负远大,以“谋略”自许,又长期沉沦于社会中下层,使得他热心关切许多现实问题,并表现在诗中。譬如,他笔下的农村,已不复是孟浩然、王维诗里充满牧歌情调的桃花源,而是负载着不幸和痛苦的世界。像《东平路中遇大水》,写出了“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的悲惨情状。诗人还进一步指出:人祸——尤其是沉重的赋税,更加深了民众的不幸:“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苦雨寄房四昆季》)这种带有为民请命意味的诗篇,在同时代诗人中并不多见。在边塞诗中,高适也敏锐地提出不少问题和主张。如《塞上》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反对应付一时的权宜之计,主张作好充分的准备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蓟门五首》其五就戍卒待遇之低,对统治集团的寡恩提出了*。而《蓟中作》则从塞外部族降而复叛的现象,进而对边将只顾拥兵自重,无意安边的事实表示了深切的忧虑。这类诗有较多的议论,作为诗而言未必佳,但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的胸襟。
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他的古诗显然受到张说的影响。如张说有五古《五君咏》吟咏当代功业人物,高适则有五古《三君咏》,两诗的形式和主旨完全相同。张说的《邺都引》是七古名篇,高适也以七古写了《古大梁行》,显系步武前者之作。但高适的七言歌行更具创造性,历来被认为是诗中典范,如胡应麟称为“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宋育仁誉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诗品》)。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例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作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又如《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全诗直抒胸臆,滔滔说来,节奏鲜明而毫不局促。形式上四句一转韵,每节前两句散行,后两句以偶句出之,而对偶处总是最斩截最激昂的内心独白。尤其“拜迎”、“鞭挞”两句,既表现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性格,也表现了他不忍诛求百姓的内心冲突,显得真切感人。歌行至此已成为一种淋漓酣畅,一泻千里的富有个性的抒情诗体了。
高适的诗歌善于取势,即使是一些寻常的题材,一经诗人处理也具有了饱满的张力,显得劲气*人。如七律《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诗发唱惊挺,出人意表。白日徒悬,菊花枉开,诗人用反挑的口吻先吐愤激不平之气以笼罩全篇,最后又用“纵使”“不如”的顿挫笔法翻跌出世自弃我的牢*。这种师心以运思,使气以遣词的艺术表现,使高适的诗尽扫啴缓,呈现“气骨遒上”、“磊落奇俊”(《艺苑卮言》)的面目。
高适的一些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然。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把空廓苍茫的塞外雪夜化为无比绚丽的画面。《别董大二首》其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荒凉的塞漠正因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有一种豪杰气概。
边塞诗人——高适在封丘
□记者 刘志松 通讯员 李天锡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在封丘做过县尉,虽时间不长,却留下了光辉的诗篇,其爱民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高适生于武则天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卒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唐肃宗时代。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一说今河北景县)人。早年贫寒,20岁入京长安求仕不遇,离京自谋出路,曾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又客游梁宋,在商丘、开封一带,过着“渔樵”的生活。
40岁以后,诗名渐著,到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将近50岁的时候,经宋州(今商丘)刺史张九臬的推荐,离开梁宋,就试于“有道科”,中第后,做封丘县尉。就任后,写下了《初至封丘》、《封丘作》、《封丘感怀》、《登城北楼》等诗篇。不久,因不堪“拜迎官长”、“鞭挞黎庶”去职,写下了《谢封丘县尉表》,官游河西。“安史之乱”起,他助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守卫潼关,任掌*。潼关失守后,他只身逃走,参与唐玄宗、唐肃宗的重要谋略,深得赏识,赐官侍御史。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蜀州刺史、河西节度使,入刑部侍郎,封散骑常侍渤海侯。
高适的代表作是《燕歌行》,而他在封丘的5篇作品中,以《封丘感怀》为最佳,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在封丘时的心态。一、封丘邑小才难适;二、不愿“拜迎官长”、“鞭挞黎庶”;三、生事须向南亩田,转忆陶潜《归去来》。高适素有“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鸿鹄之志。但是,他登第后,只得到一个小邑的封丘县尉,是个从九品的卑官微职。掌管的不过是捕盗贼之类的差使,不得已而俯身降职。封邑小,况且“到官数日秋风起”,“云山道欲穷”,不能宏图大展,大失所望。高适原漫游孟诸过着悠哉悠哉的“渔樵”自在生活,纵情歌唱,怎能“摧收折腰”去“拜迎官长”呢?回到家中,给妻子说说,全家都笑话他不识时务,说做官的都是如此,有什么奇怪?这里高适嘲了自己,也是他爱民的高大之处,是他的人民性,是作品高超之所在,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他的高大形象。官微见真情,文章价值高。由于封丘邑小,官微抱负难实现,高适还不愿拜官、鞭黎庶,无路可走,只好种田维持生计,转而忆起了陶令的《归去来》,弃官归田。
高适在封丘的时间很短,高适祠和遗物虽不复存,但是,他的光辉大作照亮了《封丘县志》,人们为封丘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好县尉而竖指自豪。
诗人:高适
作者:往来成古今(xxx.xxx.xxx.xxx) 2003/03/14 18:22 字节:3K 点击:422次 帖号:3576
当前论坛: 落日故人情 [gurenqing.bbs.xilu.com] 互换联接: 我们是小战队,但我们会壮大起来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元曲,其成就十分突出,而在唐诗的诸多名家流派中,作为描写边塞风光,藉以抒发军旅情怀的边塞诗,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景县籍人高适。
高适,字达夫,公元702年生于唐朝观州莜(今景县)县。祖辈做过大官,其父曾任韶州长史,只得靠躬耕田垄过活。高适早年“性拓落,不拘小节”。20岁时,赴京求官,自以为唾手可得,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谁知,现实偏不使他如愿,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时,正值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民族侵犯唐朝境的战事,高适主动前往参加战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但战斗结束时,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只得抱恨而归,长期浪游于梁、宋间(今河南商丘一带),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甚至有时不得不“以求丐取给”。在此期间,他曾与李白,杜甫等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天宝八年(749年),由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授任高适为封丘县尉。时间不长,因他不能忍受“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而辞官他去。
在这二三十年间,高适常能接触下层社会,因而对现实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写了大量杰出的边塞诗和反映民间疾苦、抨击朝廷权贵骄奢淫逸的作品,每完一篇,常被传诵,由此而诗名渐著。当然,不少诗中,也流露了高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痛苦情绪。
天宝十三年(754年),年龄已52岁的高适西行,受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哥舒翰之聘,在其帐下掌管*。次年11月,安禄山反唐,唐玄宗诏哥舒翰讨贼,并擢高适为大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太子先锋兵马副元帅哥舒翰镇守潼关。由于奸相杨国忠等弄权,耽误战机,以致哥舒翰战死,潼关失守,长安(今西安市)城破,玄宗出走四川。这时,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在河池向玄宗面陈了潼关失守的经过和原因,反映了士卒生活艰苦,有些长官只知享乐而军无斗志等情况。玄宗闻言,嘉其忠义,擢授侍御史,随又升为谏议大夫。
安史乱平,玄宗回到长安,由肃宗继位。高适在朝为官,史书称其:“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后永王李磷叛乱,肃宗任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史兼采访使。他到任后,与其它平叛军合力,将永王兵马击溃,永王被杀而乱平。此后,他转战南北,功勋卓著,名震朝野。但因权臣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意在皇上面前说高适坏话)。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少詹事,留司东京洛阳。
唐上元二年(761年),蜀地发生战乱,高适出任蜀、彭二州刺史。又值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唐,五月,高适随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征讨段子璋,段败被杀。段乱虽平,但崔光远却趁机抢占地盘。肃宗怒,罢光远官,擢高适代剑南西川度使。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取陇石,十月,进而攻占分州、武功,唐廷震动,唐代宗逃奔陈州。吐蕃兵进占长安城后13天,因怕中计被歼,遂引军退去,时高适又亦率兵至长安,迎战吐蕃兵,并给以重创。 广德二年(764年)高适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因功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病卒,终年64岁。
高适一生漂泊,后从军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地感受。所写诗歌,常结合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征人思乡、思妇和士卒驰驱沙场的艰苦、牺牲等,诗句慷慨豪放,悲壮苍凉给人以积极奋进的感受。《全唐诗》中收其诗作201首,其中尤以《燕歌行》、《塞上曲》被广为传唱。诗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表现了诗人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反映了时代的强音,同时,也构成了边塞诗的主旋律。
高适是我国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又是战功卓著的将领。在唐代重要诗人中,高适算是唯一取得较高*地位者。自入哥舒翰幕府起,仕途渐趋显达,这主要是他在一些历史关键时刻,多能明辩是非,辅佑朝廷作出比较正确的抉择,并竭力为之效命的缘故。《旧唐书·高适传》中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已任。”安禄山叛乱,他向玄宗献策,主张将库拿出来,以招募士卒,聚集力量抗击叛军;玄宗欲使诸王分镇各地,高适竭力劝阻;永王磷进兵江淮,高适联兵誓师,共同讨伐。可以这么说,高适不仅仅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还是一位颇有胆识的*、军事实干家。当然,他在一些诗中,流露出来的热中“猎取功名”的思想,包含着部分庸俗的因素,这也毋庸讳言。
边塞诗人高适
www.SXKP.COM 2005-6-21 山西科普网 来源: 山西科普网
作者: 邸建平 阅读次数:262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具有冷峻地直面现实与应时而生的高昂意气相结合的特色,给人以昂扬向上的*的感染。
仕进无门
高适(703~765),字达夫,他的籍贯现在已很难考知了。他的祖父高儡(侃)是唐高宗时的名将,父亲崇文曾任韶州长史。因此高适少时有学书学剑的良好条件,而且非常自负,雄心勃勃,自以为获取公卿的高位指日可待。他不愿意走“门荫入仕”的路,又“耻预常科”,不屑于走考进士、明经的常道,但于“所以待非常之才”的制科之途,并不拒绝走。
高适少时客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学书学剑;20岁的时候(约开元十年)西游长安,首探仕路。他的想法很天真:经人举荐受到天子的召见和赏识,很快获取公卿的高位,一鸣惊人。但没有想到,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理想相差甚远。高适在长安仕进无门,又不肯攀附权贵,只好又返回宋州。
首探仕路失败,对高适的打击很大,但也使他的头脑变得清醒,并没有让他放弃追求和失去自信。从长安返回后近十年,高适一直居于宋州,一面从事农耕,一面孜孜攻读。《旧唐书》本传称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在他的诗中也每每提到“纵横谟”等,说明平治天下的方略乃诗人着重钻研的学问。
《行路难二首(其二)》反映了诗人这一时期的思想和追求:“君不见富家翁,旧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百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行满眼前,妻能管弦妾歌舞。自矜一身忽如此,却笑旁人独愁苦。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这首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来突现主题。诗人用将大把金钱交接权贵因而“百事胜人健如虎”的富家翁同有才而不肯干谒权贵以致“席门穷巷出无车”的书生作对比,从而揭示了权贵当道的现实。
开元十九年(731)秋,高适从宋州出发,北游燕赵。当时诗人想走从戎入幕而登仕途的道路,然而最后只有失望地离开幽蓟南返。
高适胸怀大志,性情狂放不羁,但眼睛却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这个阶段两次求仕的失败,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增广了他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使得他在这个阶段写作的诗歌大都具有充实、深刻的社会内容。宏大的抱负、狂放的性情和失志的遭遇,又使得他这个阶段的诗歌具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塞上》一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诗中表达了诗人要求选用良将,一举破敌,在短期内解除边患的愿望。最后慨叹自己空有安边的壮志和大略却无人理睬。全诗抒情、议论结合,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显现出悲壮、沉雄的本色。
不隐不仕
高适两次求仕不成,直到天宝八载(749),他大部分时间居于宋州,但其间曾几度外出漫游:开元末游相州,天宝三载(744),与李白、杜甫共游汴州、宋州,一起登临怀古,射猎赋诗,慷慨酣饮,订下了终生之交;同年秋末东游江苏;四载秋游山东,五载至济南郡,与北海大守李邕相会。这段时期的坎坷遭遇和漫游生活,对诗人的思想及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阶段,诗人生活在不隐不仕的状态之中。他读书、躬耕,亲自参加劳动,广泛接触下层百姓,从而得以了解更多的社会实际;他漫游、结交、干谒,这样既能加快自己作品的流传,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为未来的入仕打造阶梯,又能增广阅历,扩大视野,丰富创作的题材。这期间,*上的长期失意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平,往往慷慨悲歌,但他对美好的前途又始终充满着希望和自信。他的诗作于悲歌之中往往寓有壮健之气,情调并不显得低沉。
他的诗歌创作更趋于成熟,创作了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并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先胜后败。张守硅对朝廷隐瞒实际情况,虚报战功。高适感慨很深,因而有感而发。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结尾提出李广,则是古今对比。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从戎河西
天宝八载(749),年近半百的高适经友人推荐,中第,授陈留郡(汴州)封丘县尉。县尉的卑职同心高志远的期望相距太大,所以高适到任后没有多久,便毅然辞去了封丘尉的职务。辞官后不久,由哥舒翰幕府判官田梁丘举荐,高适被哥舒翰聘请为幕府掌*,并于这年五六月间,由长安出发赴河西。自天宝十二载赴河西至十四载冬安史之乱爆发,高适一直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幕府掌*。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边塞诗,这些诗大都洋溢着高昂、明朗、欢快的情调,以豪壮为主要特色。这种不同与作者身份、地位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作品多表现从军出塞、征战立功的豪情。《塞上听吹笛》就是其中一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它爽朗明快,描写了入侵的胡人退走后,边境月夜美丽宁静的景象和气氛,流露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热爱之情。
十年显官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用哥舒翰守潼关,高适被任命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潼关沦陷,高适向玄宗献策,请求竭尽内库所藏财物,召募敢死之士抗敌,玄宗不听。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玄宗命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以为不可,玄宗不听。后来镇守江陵的李璘谋反,证明了高适的远见卓识。高适因而受到唐肃宗的重用,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参与征讨李璘。李璘兵败被杀后,高适仍镇守淮南,并受命参与讨伐安史叛军。以后,高适被任命为彭州刺史、转蜀州刺史、迁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广德二年(764)正月,代宗召高适还京,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永泰元年(765)正月逝世。《旧唐书》本传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晚年诗中的力作。“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漂泊流离的友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真、相知之深。
高适的边塞诗全面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雄壮的风格,其中突出洋溢着的是他个人的或悲壮,或豪迈的特色。他的诗作浑朴质实,多用写实手法,于豪迈中给人以深沉之感,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K●作者名片
邸建平,山西*党校文化基础教研部主任,副教授,著有《纳兰成德评传》等高适(703~765),字达夫,他的籍贯现在已很难考知了。他的祖父高儡(侃)是唐高宗时的名将,父亲崇文曾任韶州长史。因此高适少时有学书学剑的良好条件,而且非常自负,雄心勃勃,自以为获取公卿的高位指日可待。他不愿意走“门荫入仕”的路,又“耻预常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7:35
高适(703~765),字达夫,他的籍贯现在已很难考知了。他的祖父高儡(侃)是唐高宗时的名将,父亲崇文曾任韶州长史。因此高适少时有学书学剑的良好条件,而且非常自负,雄心勃勃,自以为获取公卿的高位指日可待。他不愿意走“门荫入仕”的路,又“耻预常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7:36
cAOEFKJEFKDFD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7:36
高适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有《高常侍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怀古》诸作颇相仿佛。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诗人壮怀激烈的性格,正是形成他雄健诗风的重要因素。
高适抱负远大,以“谋略”自许,又长期沉沦于社会中下层,使得他热心关切许多现实问题,并表现在诗中。譬如,他笔下的农村,已不复是孟浩然、王维诗里充满牧歌情调的桃花源,而是负载着不幸和痛苦的世界。像《东平路中遇大水》,写出了“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的悲惨情状。诗人还进一步指出:人祸——尤其是沉重的赋税,更加深了民众的不幸:“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苦雨寄房四昆季》)这种带有为民请命意味的诗篇,在同时代诗人中并不多见。在边塞诗中,高适也敏锐地提出不少问题和主张。如《塞上》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反对应付一时的权宜之计,主张作好充分的准备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蓟门五首》其五就戍卒待遇之低,对统治集团的寡恩提出了*。而《蓟中作》则从塞外部族降而复叛的现象,进而对边将只顾拥兵自重,无意安边的事实表示了深切的忧虑。这类诗有较多的议论,作为诗而言未必佳,但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的胸襟。
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他的古诗显然受到张说的影响。如张说有五古《五君咏》吟咏当代功业人物,高适则有五古《三君咏》,两诗的形式和主旨完全相同。张说的《邺都引》是七古名篇,高适也以七古写了《古大梁行》,显系步武前者之作。但高适的七言歌行更具创造性,历来被认为是诗中典范,如胡应麟称为“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宋育仁誉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诗品》)。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例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作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又如《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全诗直抒胸臆,滔滔说来,节奏鲜明而毫不局促。形式上四句一转韵,每节前两句散行,后两句以偶句出之,而对偶处总是最斩截最激昂的内心独白。尤其“拜迎”、“鞭挞”两句,既表现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性格,也表现了他不忍诛求百姓的内心冲突,显得真切感人。歌行至此已成为一种淋漓酣畅,一泻千里的富有个性的抒情诗体了。
高适的诗歌善于取势,即使是一些寻常的题材,一经诗人处理也具有了饱满的张力,显得劲气*人。如七律《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诗发唱惊挺,出人意表。白日徒悬,菊花枉开,诗人用反挑的口吻先吐愤激不平之气以笼罩全篇,最后又用“纵使”“不如”的顿挫笔法翻跌出世自弃我的牢*。这种师心以运思,使气以遣词的艺术表现,使高适的诗尽扫啴缓,呈现“气骨遒上”、“磊落奇俊”(《艺苑卮言》)的面目。
高适的一些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然。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把空廓苍茫的塞外雪夜化为无比绚丽的画面。《别董大二首》其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荒凉的塞漠正因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有一种豪杰气概。
边塞诗人——高适在封丘
□记者 刘志松 通讯员 李天锡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在封丘做过县尉,虽时间不长,却留下了光辉的诗篇,其爱民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高适生于武则天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卒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唐肃宗时代。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一说今河北景县)人。早年贫寒,20岁入京长安求仕不遇,离京自谋出路,曾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又客游梁宋,在商丘、开封一带,过着“渔樵”的生活。
40岁以后,诗名渐著,到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将近50岁的时候,经宋州(今商丘)刺史张九臬的推荐,离开梁宋,就试于“有道科”,中第后,做封丘县尉。就任后,写下了《初至封丘》、《封丘作》、《封丘感怀》、《登城北楼》等诗篇。不久,因不堪“拜迎官长”、“鞭挞黎庶”去职,写下了《谢封丘县尉表》,官游河西。“安史之乱”起,他助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守卫潼关,任掌*。潼关失守后,他只身逃走,参与唐玄宗、唐肃宗的重要谋略,深得赏识,赐官侍御史。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蜀州刺史、河西节度使,入刑部侍郎,封散骑常侍渤海侯。
高适的代表作是《燕歌行》,而他在封丘的5篇作品中,以《封丘感怀》为最佳,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在封丘时的心态。一、封丘邑小才难适;二、不愿“拜迎官长”、“鞭挞黎庶”;三、生事须向南亩田,转忆陶潜《归去来》。高适素有“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鸿鹄之志。但是,他登第后,只得到一个小邑的封丘县尉,是个从九品的卑官微职。掌管的不过是捕盗贼之类的差使,不得已而俯身降职。封邑小,况且“到官数日秋风起”,“云山道欲穷”,不能宏图大展,大失所望。高适原漫游孟诸过着悠哉悠哉的“渔樵”自在生活,纵情歌唱,怎能“摧收折腰”去“拜迎官长”呢?回到家中,给妻子说说,全家都笑话他不识时务,说做官的都是如此,有什么奇怪?这里高适嘲了自己,也是他爱民的高大之处,是他的人民性,是作品高超之所在,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他的高大形象。官微见真情,文章价值高。由于封丘邑小,官微抱负难实现,高适还不愿拜官、鞭黎庶,无路可走,只好种田维持生计,转而忆起了陶令的《归去来》,弃官归田。
高适在封丘的时间很短,高适祠和遗物虽不复存,但是,他的光辉大作照亮了《封丘县志》,人们为封丘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好县尉而竖指自豪。
诗人:高适
作者:往来成古今(xxx.xxx.xxx.xxx) 2003/03/14 18:22 字节:3K 点击:422次 帖号:3576
当前论坛: 落日故人情 [gurenqing.bbs.xilu.com] 互换联接: 我们是小战队,但我们会壮大起来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元曲,其成就十分突出,而在唐诗的诸多名家流派中,作为描写边塞风光,藉以抒发军旅情怀的边塞诗,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景县籍人高适。
高适,字达夫,公元702年生于唐朝观州莜(今景县)县。祖辈做过大官,其父曾任韶州长史,只得靠躬耕田垄过活。高适早年“性拓落,不拘小节”。20岁时,赴京求官,自以为唾手可得,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谁知,现实偏不使他如愿,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时,正值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民族侵犯唐朝境的战事,高适主动前往参加战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但战斗结束时,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只得抱恨而归,长期浪游于梁、宋间(今河南商丘一带),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甚至有时不得不“以求丐取给”。在此期间,他曾与李白,杜甫等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天宝八年(749年),由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授任高适为封丘县尉。时间不长,因他不能忍受“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而辞官他去。
在这二三十年间,高适常能接触下层社会,因而对现实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写了大量杰出的边塞诗和反映民间疾苦、抨击朝廷权贵骄奢淫逸的作品,每完一篇,常被传诵,由此而诗名渐著。当然,不少诗中,也流露了高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痛苦情绪。
天宝十三年(754年),年龄已52岁的高适西行,受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哥舒翰之聘,在其帐下掌管*。次年11月,安禄山反唐,唐玄宗诏哥舒翰讨贼,并擢高适为大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太子先锋兵马副元帅哥舒翰镇守潼关。由于奸相杨国忠等弄权,耽误战机,以致哥舒翰战死,潼关失守,长安(今西安市)城破,玄宗出走四川。这时,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在河池向玄宗面陈了潼关失守的经过和原因,反映了士卒生活艰苦,有些长官只知享乐而军无斗志等情况。玄宗闻言,嘉其忠义,擢授侍御史,随又升为谏议大夫。
安史乱平,玄宗回到长安,由肃宗继位。高适在朝为官,史书称其:“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后永王李磷叛乱,肃宗任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史兼采访使。他到任后,与其它平叛军合力,将永王兵马击溃,永王被杀而乱平。此后,他转战南北,功勋卓著,名震朝野。但因权臣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意在皇上面前说高适坏话)。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少詹事,留司东京洛阳。
唐上元二年(761年),蜀地发生战乱,高适出任蜀、彭二州刺史。又值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唐,五月,高适随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征讨段子璋,段败被杀。段乱虽平,但崔光远却趁机抢占地盘。肃宗怒,罢光远官,擢高适代剑南西川度使。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取陇石,十月,进而攻占分州、武功,唐廷震动,唐代宗逃奔陈州。吐蕃兵进占长安城后13天,因怕中计被歼,遂引军退去,时高适又亦率兵至长安,迎战吐蕃兵,并给以重创。 广德二年(764年)高适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因功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病卒,终年64岁。
高适一生漂泊,后从军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地感受。所写诗歌,常结合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征人思乡、思妇和士卒驰驱沙场的艰苦、牺牲等,诗句慷慨豪放,悲壮苍凉给人以积极奋进的感受。《全唐诗》中收其诗作201首,其中尤以《燕歌行》、《塞上曲》被广为传唱。诗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表现了诗人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反映了时代的强音,同时,也构成了边塞诗的主旋律。
高适是我国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又是战功卓著的将领。在唐代重要诗人中,高适算是唯一取得较高*地位者。自入哥舒翰幕府起,仕途渐趋显达,这主要是他在一些历史关键时刻,多能明辩是非,辅佑朝廷作出比较正确的抉择,并竭力为之效命的缘故。《旧唐书·高适传》中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已任。”安禄山叛乱,他向玄宗献策,主张将库拿出来,以招募士卒,聚集力量抗击叛军;玄宗欲使诸王分镇各地,高适竭力劝阻;永王磷进兵江淮,高适联兵誓师,共同讨伐。可以这么说,高适不仅仅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还是一位颇有胆识的*、军事实干家。当然,他在一些诗中,流露出来的热中“猎取功名”的思想,包含着部分庸俗的因素,这也毋庸讳言。
边塞诗人高适
www.SXKP.COM 2005-6-21 山西科普网 来源: 山西科普网
作者: 邸建平 阅读次数:262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具有冷峻地直面现实与应时而生的高昂意气相结合的特色,给人以昂扬向上的*的感染。
仕进无门
高适(703~765),字达夫,他的籍贯现在已很难考知了。他的祖父高儡(侃)是唐高宗时的名将,父亲崇文曾任韶州长史。因此高适少时有学书学剑的良好条件,而且非常自负,雄心勃勃,自以为获取公卿的高位指日可待。他不愿意走“门荫入仕”的路,又“耻预常科”,不屑于走考进士、明经的常道,但于“所以待非常之才”的制科之途,并不拒绝走。
高适少时客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学书学剑;20岁的时候(约开元十年)西游长安,首探仕路。他的想法很天真:经人举荐受到天子的召见和赏识,很快获取公卿的高位,一鸣惊人。但没有想到,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理想相差甚远。高适在长安仕进无门,又不肯攀附权贵,只好又返回宋州。
首探仕路失败,对高适的打击很大,但也使他的头脑变得清醒,并没有让他放弃追求和失去自信。从长安返回后近十年,高适一直居于宋州,一面从事农耕,一面孜孜攻读。《旧唐书》本传称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在他的诗中也每每提到“纵横谟”等,说明平治天下的方略乃诗人着重钻研的学问。
《行路难二首(其二)》反映了诗人这一时期的思想和追求:“君不见富家翁,旧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百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行满眼前,妻能管弦妾歌舞。自矜一身忽如此,却笑旁人独愁苦。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这首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来突现主题。诗人用将大把金钱交接权贵因而“百事胜人健如虎”的富家翁同有才而不肯干谒权贵以致“席门穷巷出无车”的书生作对比,从而揭示了权贵当道的现实。
开元十九年(731)秋,高适从宋州出发,北游燕赵。当时诗人想走从戎入幕而登仕途的道路,然而最后只有失望地离开幽蓟南返。
高适胸怀大志,性情狂放不羁,但眼睛却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这个阶段两次求仕的失败,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增广了他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使得他在这个阶段写作的诗歌大都具有充实、深刻的社会内容。宏大的抱负、狂放的性情和失志的遭遇,又使得他这个阶段的诗歌具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塞上》一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诗中表达了诗人要求选用良将,一举破敌,在短期内解除边患的愿望。最后慨叹自己空有安边的壮志和大略却无人理睬。全诗抒情、议论结合,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显现出悲壮、沉雄的本色。
不隐不仕
高适两次求仕不成,直到天宝八载(749),他大部分时间居于宋州,但其间曾几度外出漫游:开元末游相州,天宝三载(744),与李白、杜甫共游汴州、宋州,一起登临怀古,射猎赋诗,慷慨酣饮,订下了终生之交;同年秋末东游江苏;四载秋游山东,五载至济南郡,与北海大守李邕相会。这段时期的坎坷遭遇和漫游生活,对诗人的思想及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阶段,诗人生活在不隐不仕的状态之中。他读书、躬耕,亲自参加劳动,广泛接触下层百姓,从而得以了解更多的社会实际;他漫游、结交、干谒,这样既能加快自己作品的流传,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为未来的入仕打造阶梯,又能增广阅历,扩大视野,丰富创作的题材。这期间,*上的长期失意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平,往往慷慨悲歌,但他对美好的前途又始终充满着希望和自信。他的诗作于悲歌之中往往寓有壮健之气,情调并不显得低沉。
他的诗歌创作更趋于成熟,创作了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并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先胜后败。张守硅对朝廷隐瞒实际情况,虚报战功。高适感慨很深,因而有感而发。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结尾提出李广,则是古今对比。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从戎河西
天宝八载(749),年近半百的高适经友人推荐,中第,授陈留郡(汴州)封丘县尉。县尉的卑职同心高志远的期望相距太大,所以高适到任后没有多久,便毅然辞去了封丘尉的职务。辞官后不久,由哥舒翰幕府判官田梁丘举荐,高适被哥舒翰聘请为幕府掌*,并于这年五六月间,由长安出发赴河西。自天宝十二载赴河西至十四载冬安史之乱爆发,高适一直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幕府掌*。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边塞诗,这些诗大都洋溢着高昂、明朗、欢快的情调,以豪壮为主要特色。这种不同与作者身份、地位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作品多表现从军出塞、征战立功的豪情。《塞上听吹笛》就是其中一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它爽朗明快,描写了入侵的胡人退走后,边境月夜美丽宁静的景象和气氛,流露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热爱之情。
十年显官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用哥舒翰守潼关,高适被任命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潼关沦陷,高适向玄宗献策,请求竭尽内库所藏财物,召募敢死之士抗敌,玄宗不听。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玄宗命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以为不可,玄宗不听。后来镇守江陵的李璘谋反,证明了高适的远见卓识。高适因而受到唐肃宗的重用,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参与征讨李璘。李璘兵败被杀后,高适仍镇守淮南,并受命参与讨伐安史叛军。以后,高适被任命为彭州刺史、转蜀州刺史、迁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广德二年(764)正月,代宗召高适还京,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永泰元年(765)正月逝世。《旧唐书》本传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晚年诗中的力作。“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漂泊流离的友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真、相知之深。
高适的边塞诗全面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雄壮的风格,其中突出洋溢着的是他个人的或悲壮,或豪迈的特色。他的诗作浑朴质实,多用写实手法,于豪迈中给人以深沉之感,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K●作者名片
邸建平,山西*党校文化基础教研部主任,副教授,著有《纳兰成德评传》等。
高适全集
http://www.yasue888.net/go_sik.html
高适全集(复制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