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5: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3:12
“为什么长大之后,就不再害怕黑天?”
几天前和朋友讨论起这件事情,多数人表示,小的时候和自己的父母说怕黑,结果还被父母指责胆小。也有人表示,自己说怕黑,结果父母还吓自己导致自己至今还怕黑。
当孩子说自己怕黑的时候,父母的反应其实非常的重要。
怕黑的孩子
乐乐正在里屋玩玩具,妈妈在客厅跟闺蜜讲电话,有说有笑的。
突然,里屋的灯灭了。客厅的灯跟着闪了几下,也灭了。
然后是乐乐哭嚎的声音:“妈妈,妈妈!”
妈妈赶忙跑到里屋,见乐乐蜷缩在角落里,身体打着哆嗦。
妈妈用手机给乐乐打了个亮,一面安慰乐乐说,不怕,这是停电。
哪知妈妈的安慰并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乐乐发抖的更厉害了。
后来妈妈一面说着别怕,一面把乐乐抱上小床,想哄她睡觉。可刚要走,一角又被乐乐拽住,深情更为慌恐。
门,怕地一声关上了。
乐乐尖叫了几声,钻到被子里。
“那是风吹的。”
妈妈哼着歌,*着乐乐,一句别怕刚要出口,又吞了回去。
因为妈妈发现,这句不疼不痒的“别怕”丝毫起不到任何作用,就好像,你受伤了,很疼,别人一直对你说“不疼”一样。
妈妈想换个方式,于是掀开乐乐的被子,问:“你能告诉妈妈,你究竟怕的是什么吗?”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奶奶。”
“老奶奶在哪里呢?”
乐乐指着妈妈身后说,就在门的后面,就是她关的门,还在呵呵呵的对你笑。
乐乐妈妈下意识的向身后望望,什么也没有。
不过,妈妈突然想到,最近自己正在给孩子讲关于公主王子的童话故事,里面的老巫婆就是这种形象。
妈妈说:“你说的老奶奶是不是满脸皱纹,大鼻子,披个斗篷,拄着拐棍?”
乐乐点点头。
妈妈又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说,“是不是鼻子上还有个大吾痣?”
乐乐又点点头。
妈妈问:“那老奶奶来我们家做什么?”
乐乐说:“抓小朋友。”
妈妈说:“并不是每一个老奶奶都像童话故事里那样坏的,你问问老奶奶,是不是迷路了,渴不渴,饿不饿?”
乐乐走下床,向门的方向问了妈妈的话。然后告诉妈妈:“老奶奶说她有点饿了。”
妈妈说:“那你给老奶奶准备点饭饭。”
乐乐就有模有样的假装给老奶奶做饭盛好,端在老奶奶面前。还把她爱吃的火腿肠装模作样的分给老奶奶。
折腾一会儿,妈妈问:“老奶奶吃饱了吗?”
“嗯,饱了。”
“走了吗?”
“嗯……”妈妈回头的时候,乐乐早已进入了梦乡。
孩子为什么会怕黑
6岁之前,小孩子习惯把世界生灵化,眼中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这种心理现象又被称作“泛灵心理”,小孩子会把图册、影视或者说故事里的巫婆、妖魔鬼怪想象到现实世界中来,相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再加上,孩子不具备区分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的辨识能力,心理学家说,怕黑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越是黑暗,小孩子这种想象力越是丰富,因此更加容易害怕。
当孩子说怕黑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回答,对孩子才是好的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怕黑正是由于大脑有了初步的智慧。”怕,代表小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初步建立。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父母用不着太过担忧。
孩子说怕黑的时候,父母可以用一些方法,降低对黑的恐惧。
引导他,让他把害怕的事说出来,让他对自己的恐惧多一些了解。
就像乐乐妈妈,知道乐乐怕黑后,首先给孩子讲了因为停电,才会黑暗。
另外,乐乐妈妈还告诉乐乐,巫婆只是童话故事,并不是真的。压根儿不会出现在现实世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
乐乐了解了这些*,慢慢的害怕的情绪减少了很多。
当孩子说“怕黑”,家长不要说“别怕”
小孩子喜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怕黑”也是他表达真实情绪的一种方式,一句不痛不痒的“别怕”硬生生地怼回了孩子向你求助的拥抱,然后残忍的把他丢在自己害怕的世界,不理不睬。
一句“别怕”让孩子感受到不单单是恐惧,还有孤立无援。
无助的他被最爱的人抛弃的心寒和失落。
当小孩说“怕黑”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别怕。”
别怕”不会解决问题,只会让恐惧的情绪在孩子的心里囤积。
你要承认他的恐惧,并表示相信,让他认为你跟他是同一个频率的“伙伴”,跟他讨论究竟害怕的是什么,孩子的恐惧会因为你的接受得到了释放。
其实,对小孩子而言,怕黑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父母不必因为孩子怕黑就骂小孩胆小鬼没出息。
父母镇定大气才会让孩子胆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