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20: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3:56
现代人眼中的沿海城市都是富庶之地,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城市有着贸易的天生优势。可是南通这个临河又临海的城市,在古代却是犯人的流放之地,这一点令很多人都想不通。难道这些犯人都有着深厚的背景?流放于此并不是让他们受罪?而是让他们享清福来了?
古代的南通可不是什么好地方,所以被选为流放之地
为何说南通是古代的流放之地呢?很多人不断寻找着蛛丝马迹。有人说:你看南通人的外貌特征明显不像南方人,更像是北方的蒙古族。还有人说:南通这个地方没有自己的方言,反而是很多种方言掺杂着使用,所以说这里是古代的流放之地绝对没错。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南通的相关文献,其中也提到过有一些犯人被流放南通,有过这种记录的朝代仅仅只有北宋而已。
当时的南通还只是一块沙洲之地,土地贫瘠没有任何出产,想要在此生活也只能依靠一条小船出海打鱼。所以说在古代人的眼里,南通成为了最好的流放地。
毕竟明代之前的造船技术并不先进,因此不可能出海进行*贸易。南通又没有肥沃的农田供人耕种,这里生活的人往往饥一顿饱一顿。想着靠打渔来增加收入更不可能,能运出去的只有腌制好的咸鱼,这些东西有钱人家才不会吃。而且古代人似乎并不喜欢海鲜,他们更愿意吃一些鱼腥味轻一些的淡水鱼。
除了打渔之外,南通生活的人还可以煮盐。可是在古代盐和兵器,都是当时的朝廷禁止私自售卖的违禁物。所以说想要以煮盐为生更加行不通,每天除了风吹日晒地在海上漂泊,似乎没有第2条出路。
南通不仅仅有被流放之人,还有逃难至此的流人
何谓“流人”?根据古代资料的记载,“流人”就是古时候所说的流民。那个时候的老百姓的生活很艰苦,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一年的收成全看老天是否赏脸。一旦有一些天灾人祸的话,全家为了有条活路只能去逃荒。
曾经《太平寰宇记》中有过这样的描写:“胡豆洲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这里的流人就应该是所指的那些难民,王昌龄所写的《听流人水调子》,这两者其中“流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为了讨生活来到南通,从此在这里扎根生活下来。天南海北的地方话汇聚一地,形成了南通特有的语言环境。甚至于现在南通有的人,一口气可以说出三四种地方话来,而最早的南通地方话,早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通州发展的前世今生,全看这两个朝代
通州(古代对南通的另一种称呼)能够从一片不毛的沙洲之地,发展成为繁华的发达城市,明清时期是它最重要的转折点。明成祖朱棣大手一挥定都北京,之后又扩建大运河,让通州成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枢纽站。本身明朝的制船业非常的发达,而且走水路往往要比走旱路快很多,瞬间全国各地的商家富豪全部聚集于通州,为通州带来了商业活力。
通州发展的最巅峰时期,要属明朝中期到清朝早期这段时间。此时的通州一扩再扩,早就成为了一个商业贸易的超级城市。在这里几乎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各种商品,光种类繁多的市场就有几十个。
凡事有兴必有衰,到了清晚期我国有了铁路,漕运渐渐从水路转向铁路。通州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普通的商贾可用不起铁路,盐、茶这些大宗货物,依然要靠京杭运河来周转。
只不过每年运河的运输量逐渐减少,造成了运河内的淤泥越聚越多,这便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船少导致运河淤泥拥堵,随后运河的水量也会减少,水量减少了很多大船就无法航行通过。
与之相比当时中国的铁路发展非常之快,此时运河的运输量仅占铁路运输量的4%左右。最终在光绪三十一年的时候,运河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弃之不用,通州也迅速没落了下去,再也不见昔日的繁华。
如今的通州在蓬勃发展,昔日的运河和漕运旧址,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这座见证了几个朝代兴衰的古老城市,焕发着新的青春。这里如今的运输业依旧发达,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了很多通州人心中的理想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