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科学史上某个假说案例,阐述假说的结构、形成过程、基本原则和转化为理论的基本条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6:0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3:50
科学假说是人们以一定的结验材料和已知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运规律及其未知事物的存在或尚待发现的预期事物的形象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或猜测、猜想)。人们在提出假说时,往往要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及想象待思维和研究方法,对已有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相反,它是从已知的某些一般原理、定理、法则、公理或科学概念出发,而推论出新结论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经典内容。这里就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为例,对“假说—演绎法”的教学提几点建议。
1、 分析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理清科学方法思路
下表用表解的方式将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与“假说—演绎法”的思路对应起来。
孟德尔的研究过程
“假说—演绎法”的思路
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杂交,子一代都是高茎;子二代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3:1
在观察和分析基出上提出问题:(1)子一代都是高茎?(2)为什么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提出颗粒性的遗传因子不相融合的假说(具体论点略)
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1)用显性原理解释子一代的性状表现
(2)用分离原理解释子二代的相对性状的分离
设计测交实验,并根据假说,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理论预测
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子一代是杂合体必然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与隐性亲本类型回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例必然是1:1
真实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当然孟德尔当时所做的实验并不止一个,其他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假说)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合,就证明假说中正确的,因为测代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可以推知子一代基因型及传递行为
2、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本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深刻地理解孟德尔假说。在孟德尔提出这个假说时,生物学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孟德尔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是超越时代的一种非凡设想。如果按照遗传学史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应该还没有学过减数*的知识。所以在进行“假说”教学时,希望教师能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中“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学生理解孟德尔的假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案例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研究过程中的哪个步骤是演绎。学生看到的是,孟德尔提出假说后,就设计测交实验进行检验进行检验了,那么哪一步是演绎呢?事实上,观察、实验所检验的常常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描述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如果孟德尔要直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的传递方式,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那么,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实际上检验的是“推论”。这个“推论”,就是根据假说对测交实验所进行的演绎推理得到的论题——杂合子生成配子时具有“对性”关系的遗传因子分离,也就是课本中提到的测交实验结果所要证实的推论:(1)F1究竟是不是杂合体(Dd)?(2)如果是杂合体,生成配子时具有“对性”关系的遗传因子果真分离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3:51
这是一个阳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3:51
这样下去大家会不会因为都抄的一样而雷同卷零蛋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3:52
你是不是 郑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