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19 20: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1 04:02
北的笔顺:竖、横、提、撇、竖弯钩。
扩展知识:
从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分析不难解析出“北”的本义所在,“北”的本义应当是“相背对”的意思。《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意为吃人肉、烧人骨,困苦至极,而士兵却没有反叛背离的念头,这是孙膑、吴起调教出来的士兵。
这个“北”字《集韵》注为补妹切,帮母队韵,上古音属帮母职部入声,今音bèi。从这里已可明显看出“北”和“背”关系密切。、“北”指脊背在古文献中也有用例。《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某头左角刃痏(wéi,伤口)一所,北二所。”指某人脑袋左角有刀伤一处,脊背有刀伤两处。
“北”的本义是脊背、背离,而打败仗逃跑正是一种与正向作战相反的行为,因此“北”可引申表示“败逃”的意思。《孙子兵法》说“佯北勿从”,是说不要盲目追赶假装败逃的敌人。常用的“败北”一词,起初指的就是败逃,后来泛指失败。
“北”单用也可用来泛指失败。败逃、失败差别不是很明显,有时很难区分。《韩非子·五蠢》说鲁国有个人跟随国君打仗,三战三北,说的就是几次作战几次失败。“北”字又引申为败逃者,如“追奔逐北”“追亡逐北”中的“北”。
华夏先民主要生活在北半球暖温带,为抵御严寒和采光取暖,房屋大都坐北朝南。南面是向阳的一面,则其背阴面就是“北”,所以说,用脊背、相背的本字“北”表示与南相对的方向。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北”的方向义是假借而来的。
表脊背、相背的“北”字被表方向的“北”义“占用”后,为便于区别,又在“北”下增加形旁“月”(原本不是月亮的“月”,而是象形“肉”,后来在偏旁中混同了),新造一个“背”字专用以表示脊背、相背。不过,在“败北”“连战皆北”“三战三北”“追奔逐北”,“北”的“败”义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