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哪些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22: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55
2000年,四川*、省*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开始谋划和启动一系列措施
1.实现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
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在四川建立大小森工企业70多户,其中重点森工企业22户,形成了采、集、运、销的木材生产体系,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近20亿元人民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省*作出了“绿化全川”的战略决策,坚持以工程造林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有效地恢复和增加了森林植被。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1173.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4.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6.92%提高到24.23%。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川西林区过量采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98年夏季,史无前例的长江大洪水再次敲响了警钟。为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的部署,四川省*决定,于1998年9月1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标志着四川林业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要求,从1998年9月1日起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并于1999年7月1日起实行了天然林禁运。森工采伐、运销企业实现由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公益林营造林任务13.49万公顷,封山育林68.14万公顷,对564万公顷天然林实施了常年管护,整个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迅速启动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四川省坡耕地面积大,陡坡耕种植普遍。全省坡耕地约有173万公顷,约占全省耕地的38%。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是水土流失和草场沙化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总理1999年9月来四川视察时提出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示,四川省于1999年10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计划在2000年底完成20万公顷退耕还林试点任务。治理的重点安排在江河源头、溪流两岸等生态脆弱区的陡坡耕地,通过作业设计把具体任务分解到农户和地块。退耕不林的基本*是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已妥善解决退耕农民的口粮和植树种草中的经费困难。截止到目前,全省已停耕20.64万公顷,为计划的103.21%;完成还林(草)面积13.63万公顷,是计划的68.15%。
3.两大生态工程中的法规及*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是四川近两年启动的两大生态工程。
为使两大生态工程有序进行,省*作出了有关规定,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相关的法律。1998年8月30日,省*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定后,随即发布了禁止采伐天然林的布告。省人民代表大会于同年通过了《关于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决议》,1999年1月通过了《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把全省天然林保护纳入了法制管理。1999年10月,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启动后,为调动农户积极性,省*确定了“两补两减两稳定”的*,即向退耕还林农户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种苗;减免退耕地的农业税和定购粮;稳定土地承包使用权,稳定“谁造谁有”的林业基本*。
依法进行环境保护和森林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是保证四川省真正成为长江生态屏障的必由之路。
4.全民义务植树,国际社会支援
自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后,四川省于1992年颁布了《四川省绿化条例》,使全民义务植树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发展,目前,全省已建义务植树基地1万9千多个,成片造林30万公顷,零星植树36亿株。
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造林、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造林、中日合作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中德合作嘉陵江上游造林等项目,共营造人工林30万公顷。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川先后建立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以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5个,保护区面积280多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5.8%。有10个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
5.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驾齐驱
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报努力,已经形成了工业废水年处理能力10多亿吨,工业废气年处理4000多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年处理2000多万吨;全省各城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65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84平方公里;全省取缔、关停了污染大、耗能高、效益低的企业6500多家;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3.9万平方公里。全省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内主要河流基本达到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城市二氧化硫和大气总悬浮微粒有所下降;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破坏得到遏制。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城乡环境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除按国家布置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外,四川省还将完善和加强以下措施: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若干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进一步发挥四川省中药材和生物资源优势,搞好中药材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沼气为中心促进农业能源建设,使种植、养殖、加工各业进入良性循环。
2.增建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境,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3.根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快长江各支流及城市污水的治理,作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4.防治工业污染,发展清洁能源。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要防止再上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调整能源结构,建立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积极开发节能、降耗、防污、增效的新技术、新工艺,促使更多的企业实现有害废气废水的零排放。
5.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既要科学开发资源,又要切实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造成新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6.突出治污防污,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城镇建设及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对天然气、供电及其他管道网络,亦要作出统筹规划。建立和发展环保产业,对清洁生产、环境监测、污水垃圾处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燃煤脱硫及其他废物处理的工艺技术,应重点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