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武气节的小文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4:2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48
逝去的苏武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个歌声穿约2100年的漫天雪地,穿越北海的峰峦叠嶂,直到今天,还在我的耳畔回响。
公元前100年,岁月流逝,记忆残破,也许你本应该早被历史遗忘,但是,在北海之畔,是谁在极度贫瘠之域坚守心灵,是谁要往苍穹思乡心切却归然不动,又是谁在厮守着一群白色的精灵,成为激励后世的路标与灯塔。浩瀚的天空迎来了送走了多少峥嵘岁月,无数个朝朝暮暮,是谁在一直报蘸生命的气节,蓬头垢面,形销骨立。
以便使*厚禄,一边是赤胆忠诚,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记富贵,选择了铭记忠诚,贵人星图上了浓重的一笔,正是因为这样,他被历史铭记
茫茫北海,无边无垠,地冻冰寒,人烟罕至,唯一和苏武作伴的是那个汉廷的旌节,刺骨的寒风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树木的枝,也唯有苏武手持贞节活着,挺着,誓死不屈。身上单薄的衣衫,饱经风雨的洗礼,支离破碎,心中却依然坚守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的精神就是对家乡的眷恋,对民族的忠贞,对信念的坚守,对*的不屈不挠,她怀抱和睦的夙愿,奔走于于茫茫大漠,它忘却了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蓑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就是这样的民族脊梁,在无形的传承中,塑造出一尊尊不朽的雕像。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苏武的英雄气概谱写一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正气歌。苏武的故事催人泪下,青山依旧,绿水依然,走在秋风中我中终于读懂了何为忠诚,何为英雄。
苏武牧羊
飘飞的雪擦亮了冬天。
只有荆棘才能令你的脚步狂奔。在这神圣的黄昏,你与羊群相依为命,握鞭的姿势朴素动人。
一种白色谣曲。
七孔洞萧的低诉中,白瓷和黄昏的细屑纷纷撒落,北风正撕扯饥饿的黑夜,撕扯这些羊群的命运。一种幽怨正种植在雪的腹地,冰蚀的潮水千百次洇染你的布衣,而我只有赞叹,为这平沙落雁的凄婉。
箫音的尽头应是长安城,你已不愿回头搜寻或凝视过去的某些片断,只发觉冬季已铺设成一种美丽的祭坛,一并拥裹你被放逐的苦旅。
你木然放牧这群最沉默的羊,北国的雪已僵硬,封闭了所有辩白的语言,旷野狐鹤断肠的啼鸣,让这支箫吹得千转百回。
故园清白一生,依旧桃红柳绿,盈盈西子湖是你眼中一滴清纯的泪。
疯长的圆竹“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却无心”,竹为箫,箫为曲,独自吟唱这一季放牧的苏武。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点评:这是一篇颇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颇有才气和灵气的考场佳作。作者深刻领悟话题的精髓,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史的苏武啊,永远的苏武!他“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他为历史唱响了“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作者满含崇敬,饱蘸*,用一句“永远的苏武”做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练、准确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始终把苏武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衡量,弘扬了人间正气,彰显了英雄的高风亮节,生动深刻地阐释了话题。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得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48
时光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即汉武帝天汉元年,时任中郎将的苏武奉汉武帝之命,手持旌节出使匈奴,来到一个荒凉蛮夷之地。不久发生了“虞常事变”,苏武受其牵连,被匈奴单于扣留。
单于仰慕苏武德才,想方设法以功名利禄诱其投降,但却连遭苏武斥骂。后来匈奴把他幽禁在冰冷的地窖中,断绝食源,可依然没有让他就范。无奈之下,匈奴将其流放到边远的北海放羊,声称等到公羊产子方可获释归汉。
人迹罕至的北海,千里冰封,雪寒地冻。饥寒交迫的时候,苏武啃啮羊皮毯子充饥;口渴的时候,掬一把冰雪塞进嘴里止渴。可如此恶劣的环境仍然没有动摇苏武的意志。他誓不屈服,每日紧持褪色的旌节,陪着熟悉的羊群,期待的是汉关飞燕,故国之声。
风雪孤忠守名节,思汉怀乡泪几何?胡笳声在北海响起一次又一次,苏武饱经饥寒,受尽思国之苦。风起雁又落,岁月复更迭。就这样,他苦度十九载,意志坚如磐。
期间,李广之孙李陵在投降匈奴之后,曾奉命以老友身份劝苏武投降匈奴,可依然遭拒。苏武掷下豪言壮语,表示即便受斧钺汤镬极刑,也不会面北称臣。
何等忠贞的灵魂!幽怨的箫声一遍又一遍地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上,诉说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千百年来,苏武一直被广大人民所称颂。
“铁笛道人”杨维桢曾作诗一首:“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旌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似别?涕泪满河梁。”
可见,苏武那铁骨铮铮、忠贞不渝的形象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民众心中,其高尚的民族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