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4: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53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
关键词:黄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 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一) 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进取上.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离*》:“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日暮黄昏下的上下求索,来实现对美政理想的追求.黄昏暗示着生命与机缘的有限,提示着个体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建功立业的积极追求和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又如王之焕《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前两句写登楼所见景色.落日,紧挨西山,在恢恢的天宇上,缓缓沉落,黄河似从天而来,向大海奔流.寥寥十字,把落日、高山、大海、黄河统摄其中.一般来说,黄昏景象,容易使人消沉,而这首诗虽写落日之尽,却绝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感.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豪情和无限开阔的胸襟,诗人登上鹳雀楼,瞩目四顾,有落日熔金,暮云和壁之状,俯视黄河,有奔腾跳跃之形,这是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风貌,鼓舞人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断追求.
当文人在现实面前遭受到巨大挫折时,他们也不会放弃入仕的豪情和执着的信念.例如:王维《从军行》:“漠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李白《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同样是落日黄昏,诗人却是热血满腔.在黄昏催人进的惜时进取的态度下,中国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不懈的奋斗.我们能够看到黄昏里屈原上下求索的艰难身影,也看到了李白斜阳下回鞭指长安时候的潇洒豪情,更能想象出王维“归来献天子”的黄昏胜利和喜悦.
然而,黄昏意象也时常流露出诗人在体验生命飘渺后对尘世享乐的追求.如
岑参《日没贺延碛作》:“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诗人在落日的沉吟里,传达出迷茫的人生感受,在人生失意时,个人的人生观,人生信仰随之产生了疑问,连个人早年的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与落日一起沉沦,豪气不再,壮志不存.诗人感受黄昏所散发出来的虚无*.面对这种忧伤,诗人走向了禅室幽静的追求:
李白《宴郑参卿地》:“一酌复一笑,不知日将夕.昨来属欢游,于今尽成昔.努力持所趣,空名定何益.”
夕阳黄昏中弥漫的茫茫烟水,淡淡云山及冥色中残留的光明,构成了一个朦胧的空间.这一切给人空灵逍遥的感受,由此引发了诗人屏弃俗世喧嚣,追求宁静以及人生的静默关照,从而达到精神的超脱.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问君和能耳?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是诗人在“日之夕矣”的时候见到的山色鸟影,多么的美丽可爱啊.山上的岚气弥漫,远山变得朦胧了,归鸟成群,结伴相随.眼前的大自然是美丽的,生活是自由的,心境是闲适的.这里黄昏意象蕴涵的是诗人隐退生活的乡居乐趣,充满了自适的禅意.
裴迪的《华子冈》:“落日松风起,逐家草露曦.云光侵履迹,山翠抚人衣.”这些夕阳下的景物给人以生命愉悦之感,让人由生物的自由欣欣向荣,而体悟到人生的自由和宁静.诗人在夕阳的黄昏里不再为俗世烦扰,而不必为个体生命悲戚,禅室的幽静,黄昏的自由宁静,使诗人达到了精神的涅磐.
另一方面,日暮途远的追求还在于诗人对田园暮归的倾慕.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一直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这就使夕阳在人化的自然里成为回归家园的象征,因此由夕阳、野花、牧童等构成的黄昏意象成为了诗人摆脱痛苦,追求快乐的理想载体.如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也老念牧童,依仗候荆扉.稚雏黄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幅关中平原古老宁静,夕阳晚照的田园图画,切合着日暮人归,亲近自然的结构.斜阳寂寂,牛羊下来,田夫荷锄,野老牧童等等构成了一副温馨的黄昏田园生活景象.这里既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也没有人生失意的烦恼,有的只是平凡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所以这种黄昏田园生活正是诗人追求自适摆脱精神重负,寻求精神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日暮途远的追求正是古代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体现.由那种对人生理想奋发向上的积极追求,转向失败后禅室幽静亦或是田园暮归的追求,正是诗人在经受种种考验于打击之后的艰难追求,他们通过黄昏意象传达了他们的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黄昏意象表现了深沉悲凉的生命意识
在中国古诗词里,夕阳日暮这一亘古常同的自然物与自然景物之所以被赋予了多彩多姿的感*调与原型内涵,根源在于古人对太阳神性的崇拜.日出于东方,日落于西方的自然规律,让古人由恐惧而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以及由落日推及而来的对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联想.
神话家指出:“日落则是心灵发抖焦急的时刻.当人们处于愉悦之中时,当人们的朋友离开时,当人们感到孤独时,他的思想再次转向更高力量时,夜暮的阴影降临了,不可抗拒的睡意抓住人们.当白天消逝之际,诗人悲叹他的光明之友的夭折,除此之外,也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看到自己生命的短少.”我们古代的《乐府诗集.日出入》: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地,遍观是雅谓何?”钱钟书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意味着生命的诞生,日落意味着死亡.夕阳正处于即将沉落之际,所以诗人由落日余辉往往慨叹的是生命易逝,人生苦短.
《古诗十九首》:“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李白《古风》其十:“黄河走东冥,白日落西海.”
刘希夷《代悲白头歌》:“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些古诗都透露出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人生易逝的悲叹.流年似水,生命短暂.怎不能使人触目惊心呢?所以李商隐在《乐游原》里悲唱:“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凭高远眺,在夕阳余辉下,长安的繁华闹市,郊野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是这样的美丽,然而这美好的一切,即将在夜幕中淹没了.这怎么能不叫人悲从总来呢?诗人傍晚时分的“意不适”,不为离愁别恨,不为怀古伤今,只为自己热爱这美好的晚景,却又无法将它长久留住,更无法抗拒夜晚来临.因而增添了一怀愁绪,发出好景无常,良辰易逝的惋叹.
诗人们从大自然兴衰相继的现象中,领悟出世间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油然产生一种美好事物留恋惋惜之情,慨叹人生的短暂.而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通常又会引起他们对功业无成的追怀感叹.中国文人常常有着那种在有限生命中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是怀才不遇.当理想幻灭,功业未成时,伫立于斜阳之中,那种孤独失落的感伤便会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储光曦《登戏马台作》:“少年自古未得急,日暮萧条登古台.”
刘琨《重赠卢湛》:“功业未及建,光景忽西流.”
当崇高的理想因现实的残酷而无法实现时,诗人或者借日暮萧条的自然景物予以抒发.即使潇洒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面对功业未成的窘迫,也不免借黄昏衰景牢*一通.如他的《赠崔宗之》:“ 日从海旁没.水自天边流.长啸依孤剑,目极心悠悠.” 诗人李白在日落黄昏夕落之时,自己有报国之志,却又无法施展,因而“长啸依孤剑”以发泄苦闷压抑的心情.
人生短暂,功业无成,又常常使诗人对个体生命的审视而转向了对沧桑历史的审视,又由历史兴亡来反照个体生命.“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岁月更替,江山移代,多少英雄豪杰,丰功伟绩都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三吴风景,孤苏台榭”也都是“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就连金陵帝都也只落得“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在黄昏的掩隐里,多少历史多少朝代的英雄豪杰烟消云散了,而古代诗人立于黄昏之下,面对此情此景,怎不伤心悲怀呢?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汗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全诗瞻仰故宅以怀故人,并移目于广阔背景之下.“人去”“日斜”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之感.
而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是把这种兴亡之感发挥得彻彻底底.“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前两句,摄取乌衣巷傍晚时分的片段小景,渲染出冷落荒凉的氛围.过去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如今长满野草闲花.过去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乌衣巷,如今也只是夕阳西斜.这两句通过“野草”“夕阳斜”等景物点染,勾画出朱雀桥和乌衣巷由盛而衰的历史性变化.诗人通过这种黄昏意象的描写,寄寓了对历史无情的慨叹.
由此观之,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始终是个体生命无法摆脱回避的一个内心与现实实体,朝往夕至周而复始地扣击与掀动着诗人的心扉.黄昏夕阳引发了古人对生命的联想,人生短暂,岁月无情,又很容易让人追回往事,从而发出功业未建的惶恐.同时,朝代的更替,历史兴亡,物是人非的感触又激发古人由个体生命内在的审视,从而深切感受到了生命悲剧的凄凉.
(四)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往城北
——黄昏意象表现出感伤凝重的时代气息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古以来都影响着中国文人的心理.他们把个人的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密切关注着国家兴亡,时世变迁.从“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擦残照当楼”的吟唱到“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呼喊,无论是浪迹花丛的柳永,还是报国无门的辛弃疾,中国古人无不把国事当作生活中最高的关注点.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而国势衰微,社会动荡,无不引起诗人关注,而黄昏这个带有伤悼色彩的意象自然就频频用来表现国事衰乱的感叹.
杜甫《日暮》:“牛羊下来久,个已闭柴门.风月白清夜,江山非故园.时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恨.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牛羊下来久”“日之夕矣”,黑夜即将来临,而各家各户也早已关上自家的门.社会动荡混乱,造成百姓惶恐不安,黄昏时分,四下自寂寂无声.只有清分明月依旧,如平日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可是江山已改,满目创痍一片,那样歌舞升平,天下太平,景象已随岁月而逝.这首诗里,诗人历尽社会*的创伤之后,有感而发.由眼前黄昏的悄然无声,孤独寂静而阐发的对国家衰乱的感叹.这种感叹在他的另一首诗《哀江头》里同样看得到.“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往城北”.社会的动荡不堪已透过黄昏的景象暴露无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以一种黄昏的哀愁表现出来.
同样,黄昏意象表现的诗人时代的叹息还在于对征夫戍边的苦寒和不尽离思
的描写上.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一:“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张旭《春草》:“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
云间一纸书.”
这些诗歌中,夕阳残照并不是偶然掠过诗人的心田,在唐代许多诗歌里都有描述.征夫戍卒浴血奋战,抛尸荒野,弃家离京,忠心报国,在黄昏时候本应该回家同乐,却面对茫茫大漠,身披冰冷的铁衣铠甲,沉重的悲凉不禁而生.
王昌龄《从军行》另一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里“黄昏”一句说一个秋日时节,独自一个人坐于楼上.海风吹来,黄昏时候更感到战地烽火鲜明触目.黄昏登城,烽火冲天,迎风西望,大海茫茫,征人凄楚孤寂,触景生情.黄昏为思乡做了气氛上的渲染和环境的勾勒.
所以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怀,对戍守边疆苦寒的抒发,诗人通常选取黄昏这个赋有悲剧伤悼的意象来表达.它不仅在气氛渲染和环境描写上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从而更贴近表达诗人的痛苦,而且黄昏本身的时空意蕴更是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痛苦*.
结论:因而我们能够理解,在中国古代文人的黄昏情节中,主要蕴涵了四种情感:真挚浓厚的日暮相思、深沉悲凉的生命意识、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感伤凝重的时代气息,黄昏意象也就成为诗人抒发感情常用的意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