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7:4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2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要求一种便于迁徒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蒙古射箭
弓箭之式样、重量、长度、拉力均无统一规格。传统的弓一般为木质,两端嵌牛角;弓背为半圆形,中间渐内收成圆握柄,绷以牛筋弓弦。箭长约100厘米左右;箭镰形状多样,多为铁质,亦有骨质;箭杆尾饰三排鹰羽。
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的又一项目,也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没有牲畜的贫苦牧民则仍依赖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活。
由于在历史上弓箭是蒙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武器,人们也就非常尊重那些优秀的射手,而射手也乐于当众表演或比赛自己的技艺,因而射箭便成了那达慕的重要比赛项目。
蒙古族射箭比赛分立射、骑射、远射三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射箭的场面非常壮观。射手在颠簸的马背上拿弓、抽箭、搭箭、发箭,一马三箭要在规定的跑道上射完,如射不完是很不光彩的。
近代,其射箭比赛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木制箭、铁箭头,箭把为五种颜色的毡牌靶,靶的中心可以活动,射中中心,就会掉下来,内蒙古博物馆存有这样的弓箭和箭靶。
射箭产生于何时不可考证,但是蒙古史诗产生的遥远年代就有关于对射箭的精彩描绘,《蒙古秘史》为我们提供了十三世纪有关射箭比赛的内容。骑射是蒙古族狩猎和作战之必需。《蒙古秘史》中的"箭筒"作"豁儿",佩带箭筒的人叫"豁儿赤"。《元史》做"火儿赤",那时从事战争的人必先训练使用弓箭武器,载上箭简,是武士的荣耀。在《秘史》第187节成吉思汗叫巴歹、乞失里黑二人做宿卫,并戴上箭简。从历史上追溯,古代突厥人把弓矢看做权威的标志,弓曾为其右翼指挥官之标志,矢则为其左翼指挥之标志。因此,古代战土视箭筒为生命。《蒙古秘史》第190节记载别勒古台说:"还活着的时候,就让人家把自己的箭筒夺去,活着还有什么用?生为男子,死也要跟自己的箭筒、弓和骨头躺在一起。"波斯人以诗的语言对蒙古族男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他们都是神射手,发矢能击中太空之鹰,黑夜抛矛能抛出海底之鱼,他们视战斗之日为新婚之夜,把*尖看成美女的亲吻。"成吉思汗之大将木华黎就是优秀的射手,据《元史·列传》载,他"猿臂善射,挽弓三石强。"在元太祖遇难时,他曾"引弓射之,发中三人。"那时,按照蒙古族习俗,弓箭成为男子必带之物,也是珍贵的馈赠物。
从历史上看,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到忽必烈建立元朝,都是借助于弓马骑射之长。《元史·兵志》云:"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明清以来,骑射在其狩猎和护射防敌中仍起重要的作用。明《夷俗记》中关于骑射的记载:"上马则追狐逐兔,下马则控拳臀张。"就是当时骑射生活的真实写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2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