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准切入点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5: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9:01
什么是教学的切入点呢?教学的切入点即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它与教学导入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作用相同,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区别是切入点高于导入点,是解决文章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感悟力以及应用、整合和探究的能力,也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体现。它的存在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不但教学思路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对语文教学切入点的研究也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中心句分解
中心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有时需要学生自己概括,有时存在于文章中,是文章议论性的语句,或在文章开端开门见山,或者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等等。中心句作为文章切入点的选择可以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主题有机结合。这样不但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而且还可以帮助进行思维的整合,形成知识的系统性,顺利完成教学重点。如《行道树》一文的新授,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寻找文中的中心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有这个大问题立刻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牵引出许多小问题,如神圣的事业指什么?痛苦是什么?深沉又是什么?一点揭全篇,直接解决文章的教学重点,即理解本文的主旨。再例如:《珍珠鸟》一课中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信赖”和“美好的境界”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升华主题。以中心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特别适合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和论点鲜明的议论文。
二.人物串接
重在写人的文章,比较适合以人物的特点为切入点。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开课伊始,可以分析于勒人物特点:命运坎坷,然后以于勒的经历为主线,围绕这他的时浮时沉,引出周围人物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进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爱财如命、冷酷无情、趋炎附势等等,从而达到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非常严整。学生目的明确,接受效果很好。所以,分析课文时,找准关键人物,理清任务之间的联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题目引领
很多高明的作家总是在题目下一番功夫,有中心型的标题,这类标题通常概括全文的中心事件和中心思想。如:〈杨修之死〉、〈范进中举〉等,还有对象型的标题,这类标题往往具有明确全文的中心人物或刻画、介绍的主要对象,如〈孔乙己〉、〈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中国石拱桥》 等,还有一类线索型标题如:〈羚羊木雕〉、〈我的第一本书〉等;更有情感性标题、体裁性标题、杂和性标题等。标题是人们阅读的第一视觉停驻点,是人们阅读文本时获得的第一信息。所以,在我们教学的实践中,围绕标题做文章,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切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对学生正确语文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例如:在《曹刿论战》一文的讲解时,教学重点定为理解文章内容,所以我就以题目为切入点,由战字理出文章的思路,战前----战中----战后,又由一个论字引出了战前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把握时机的重要性,战后论战的必要性,不但梳理了全篇的内容,而且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了人物在论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作为教师,应在学生对标题无意主义转瞬即逝的当下,利用学生对标题的无意注意,结合标题的类型,通过合理的课堂组织活动,联系学生对课文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挖掘标题富含的主要信息,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从而充分利用学生进入新课之时第一次无意注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四、背景激趣
这种切入方法通常适用于跨时代题材的纪实文章和外国作品,特别是诗歌。例如在讲
授《最后一课》时,我给他们*西斯的暴行;在讲《雪》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的奋臂呐喊;在讲《威尼斯商人》时,我为他们以课件的形式展示高利贷商人的冷酷剥削;在讲《出师表》时,我让学生们讲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赤胆忠心。一系列背景的切入,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我在教学中也发现,不应将史实照本宣科,应力求变化,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情节带梳理
我曾听过这样一堂课《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运用了很多记叙的顺序,初看时很乱,但授课老师巧妙地以爸爸住院的情节切入新课,围绕这件事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找出其他事,文章一下打开了缺口,学生也饶有兴致地进行了阅读。这个情节的切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以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例如《斑羚飞渡》一课,我抓住主要情节飞渡,引导学生复述,在复述的同时注意关键词语的运用,很快就进行了教学重点赏析词语的环节,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我认为以情节作为切入点,优势在于内容形式两丰收,使形散的文章一下子得到了主线的贯通,学生可以尽快地理解内容,解决教学重点。
六、词语显神通
切入点的选择尽量要小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便于师生集中有的时间突破重难点。我在〈范进中举〉的教学中也尝试使用以一个词语为切入点,突破文章内容。开课初,结合教学重点---了解讽刺艺术手法,于是使用了“变”字,让这个词语作为全堂课的突破口,引出了一系列问题“由什么而变”?-----范进中举;“谁在变”?-----胡屠户在变,邻居在变,张乡绅也在变。透过这些变化,我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进而体会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对比。真是一字值千金,一个“变”字的设置不但疏通了文章内容,而且深入了解了写作手法,可谓一字多得。
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方法也是林林总总。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切入点的选择深刻,有较强的辐射性,真正的切而全入,事倍功半,实现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相信,语文课堂教学在“历尽千帆后”,将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参考资料:http://honghu.eact.com.cn/yanxiu/group/TeacherBlob.aspx?articleid=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