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买到一把好的扇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5: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33
走 近 大 师
——访农工党员邓秀虎
任 扬
工艺美术大师邓秀虎,因其在微书艺术领域创造出了令世人惊叹的艺术成就,而于十多年前就已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世界微书之王,亦被称之为奇人、超人。我虽认识他多年,可仍难以想像:在他高大朴拙的外表下,何有如此超然的内秀:那样的大手大脚、怎会与微书结下不解之缘?今年三月,我有幸到他的新居作了一次拜访。他的谈吐始终随和且谦恭,略显腼腆的微笑透露出淡泊与宁静,没想到,他曾经历了那样多的磨难与坎坷。
自古奇才多磨难
1955年,邓秀虎出生在川南江安县一个店员家庭。因生活困苦,不到10岁的邓秀虎每天凌晨3点左右,就得跟着母亲和哥哥在睡意朦胧中爬20多里山路到山上去砍柴,经常饿得脚火巴手软,边走边哭,还要到砖瓦厂灰堆上捡炭花儿。稍大,他又到大渡河边做临工、扎木筏……。
儿时的邓秀虎,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砍柴、担水,他不比同龄伙伴强,可跟外婆、妈妈学纺线、绣花,他却心灵手巧,胜过姑娘。粗通文墨的父亲认为这是儿子的一份天赋,最适合练字作画,于是,他开始严厉地督促儿子每天练字。说来也怪,邓秀虎一练就入了迷,以树枝、木炭代笔,在沙里写,在地上画,学校发的练习本、课本的封面、封底,都密密麻麻布满了他的字。上中学后,他逐渐对我国书法大家中王体之神,柳体之骨,颜体之筋,苏体之神皆有所领悟。
1971年,邓秀虎初中毕业便被上山下乡的洪流卷进了山沟,艰苦的劳动锻炼,把他一个柔弱的男孩摔打成了一条结实、健壮的汉子。他一次能挑三百多斤碎石走五里多山路,一顿能吃一斤多肥肉和一斤多米饭。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壮的体魄,使邓秀虎在日后的创作生涯中受益匪浅。知青生活有许多人都是在燥动不安和彷徨无赖中度过的,而邓秀虎却没有荒度这段人生中的黄金岁月。他几乎每个晚上都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练字,深深地陶醉在另一片广阔天地中,乐此不疲。
一次, 江安县电影院为参加地区幻灯片比赛,请当时在江安已小有名气的邓秀虎画幻灯片,画面和字体都很小,结果他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邓秀虎欣喜异常,信心倍增,他忽然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种潜能,他竟可以凭肉眼写下常人看来只是一个麻点的小字。于是,他琢磨着能否把字写得小些、再小些……,从此,邓秀虎便与微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终于,他能在一颗胡豆上写60多个字,在一张电影票上写1000多个字了。
1975年,四川美院到江安招生,早就做着读书梦,渴望深造的邓秀虎当着招生老师的面,在两颗胡豆上用毛笔写字,一颗600字,另一颗800多字,字迹娟秀,笔力遒劲,令招生老师拍案叫绝,当即表示愿招邓秀虎入学。谁知,名额被有“背膀”的人活生生地硬抢去了,邓秀虎一气之下,毁掉了自己心爱的"文房四宝”。他痛苦、茫然,然而,对书法艺术的酷爱和不肯轻易向命运低头的倔劲使他最终挺了过来,重又开始了更加勤奋的学习和练字。他相信,“努力耕耘就会有收获”。
改革春风催奇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高考制度恢复后,邓秀虎考上了内江师专,结束了他在大山沟中八年的知青生涯,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钻研书法了。大学期间,他名列全校书法竞赛榜首,又获得四川省大学生书法竞赛亚军。毕业后,邓秀虎被分配到大巴山区渠县中学担任了一名英语教师。授课之余,他常常将自己的微书潜能发挥到极限,去体味一种创新的愉悦和满足。
邓秀虎几近而立之年时,才让自己明白,也让世人相信,他是一位奇才。此时,十多年不问收获,只埋头耕耘的倔劲,已将他的微书艺术锤炼得炉火纯青。1984年,邓秀虎偶然看到《艺术世界》登载一则消息:《万字扇轰动美国》。说的是杭州五星记扇厂的朱念慈老先生在九寸扇上写下了1.1万余字,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这则消息对邓秀虎震动很大,他猛然间意识到改革开放后,自己完全有了向外展示自己的机会,他情不自禁地叫道:“这个,我也行!”他甚至等不及买到一把好扇子,便在一把价值2角9分的普通7寸纸扇上开始了他的微书创作。没有样品,没有名师指点,经过250个夜晚的艰苦劳作,邓秀虎把300首唐诗20800字搬上了纸扇,字数超过世界纪录近一倍,轰动一时。然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恰逢盛世,人才济济。其后,国内又有新微书作品超过邓秀虎。怎么办,初战告捷的邓秀虎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经过反复琢磨,他认为机械地在扇面上抄录字句,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微书的神韵,倘若将书法和绘画融为一体,岂不更是奇中见奇,妙中更妙?于是,又经过八个月课余时间的精心绘制,一把容纳274位诗人的3264首唐诗共80411字的小纸扇脱颖而出。打开这把水磨白玉纸扇,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意境深沉、莽莽苍苍的古代兵马画,再现了杜甫《兵车行》所描绘的车辚辚、马萧萧、烽烟弥漫、兵戈相击的古战场情景;而在放大镜下,这幅图画竟是字字清淅、错落有致地毛笔楷书字。四川省书法协会*李半黎看到这件作品连声称好,题词赞曰:“精妙神州”。国内几十家新闻单位作了报导,扇起一股强大的微书冲击波。这把八万多字的微书纸扇艺术珍品,几经辗转,最后被英国皇家博物馆收藏。邓秀虎也因此成为“世界微书之王”。
邓秀虎说:“这次成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坚定了我继续去探索中国微型书法这一微观领域的信心”。为了发掘潜力,再创新高,邓秀虎一鼓作气,又连续推出第3件、第4件、第5件作品,且一件比一件精妙,字数由8万、10万、12万写到了27万!每个字的见方只有0.4毫米!1987年,邓秀虎将他创作的,由六个阴文大字组成的十万字唐诗扇,通过农工党*、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他的这种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精神和行动,受到了国家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为了使邓秀虎的创作不受干扰,国家将他从渠县中学调到成都市温江县文化馆,专业从事微书艺术的创作和研究……,新的环境和条件深深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的爱惜和尊重。邓秀虎是幸运的,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邓秀虎的天赋得以充分发挥;而改革开放带来的世界文化交流,又将他推向世界,走上了微书艺术巅峰的宝座,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成功背后的艰辛
靠着崇高的理想、执着的追求、惊人的毅力,邓秀虎成功了。但成功背后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邓秀虎有一双奇眼,无论他怎样用眼,竟丝毫无损,经中国眼科权威专家、现行视力表的制定者徐广弟在北京测出:邓秀虎的左眼视力为7.06,右眼视力为6,而正常人的好眼只有1.5左右。邓秀虎说:“我搞微书艺术与别人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我只有目视,不用任何放大工具。”靠着一双独特的双眼,邓秀虎总是比别人更能实感到“一沙一天堂”的妙境。就因为如此,他被称为“奇人”、“超人”。
实际上,邓秀虎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他说:“这些年,我舍弃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失去了朋友间的友谊之趣,当别人坐在电视机前、棋盘桌边,或悠闲地散步聊天时,我却伏在案上,把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写每一笔每一划。写微书不能像一般书法那样潇洒自如,需把笔杆握得很紧很紧,灌以'千钧之力'仅收'毫末之功',需凭感觉和视线着意,力随意转,笔随意走,墨随意落,意散则力乱,力一乱,就会出现败笔,甚至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写字时,我眼睛离笔尖只有十厘米左右,时间一长,两眼又胀又痛,眼泪汪汪。最叫人恼火的,是那支40瓦的电灯泡必须紧挨笔尖,以得到足够的亮度,但几分钟就烤得我满头大汗,可我不仅不能吹电扇,就连粗气也不能出,因为扇面绝对不能动,稍有晃动就可能打上墨迹而前功尽弃。艰辛而细致入微的劳动使我忘记了一切,有时连吃饭的时间过了也不知道,只有喝杯糖水顶一餐,一天吃一顿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在渠县中学时,邓秀虎每周要上十节课,他的整个创作都只能在业余时间里挤。居住条件也十分艰苦,一间不足20平米的破木屋,昏暗,潮湿,锅灶、床铺、书桌、书架,全挤在一起,加上屋子又紧靠操场,楼上有人住,不到半夜静不下来。再则营养跟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邓秀虎曾因大吐血住进了医院,而闲言碎语却有增无减,什么:想出风头啦,不务正业啦,想捞取*资本啦……,他说:“听到这些话,我一时感到不解和困惑,但静下心来一想,心境展现一片清明坦荡。我发现自己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感悟,一种实在,而这种感悟和实在,正是我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条路,我是走定了!”他的话,充满了对体现自身价值的渴望和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精神。
为了艺术,邓秀虎在个人生活中的确失去了很多很多,前妻离他而去,朋友疏远了,甚至还落下了不孝父母的骂名。邓秀虎二十多年的微书生涯所写的字可用百万计算,而每个字平均要用1分钟时间方能完成,损坏的笔要用捆来计算,可想而知,邓秀虎渡过的是何等的艰难春秋。但有得就有失,得失的取舍最能体现人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正如邓秀虎所说:“在微书创作中,我虽经历了艰辛和坎坷,但又体会到了追求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邓秀虎在得失间寻找到了最能体现他价值的人生。
艺无止境,境由人造
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邓秀虎下一步的打算是:花八年时间,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大经典名著共计300多万字,用毛笔写在总面积为2.5平方米的镜屏内;另外,用中国历代数万首诗、词、赋、文为内容,组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30位帝王像。这些举世无双的大型创作,将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一朵又一朵灿烂的奇葩。
最近几年,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邓秀虎也搞一些精巧的小型创作,以便观赏和作为馈赠佳品。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他的作品了解到微书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希望这一艺术能后继有人。他说:“我没有将此绝技作为个人财产,我认为艺术将属于整个人类。在向我求教的人中,凡有书法基础,视力好的,我都毫无保留的教授。虽然几个徒弟都因自己的视力原因没有学到手,但都一致说我教他们是费了极大心血。”的确,邓秀虎之所以成为世界微书之王,除了他后天的勤奋努力外,他还有一双与众不同的奇眼以及对微观世界中那超凡脱俗的感悟和把握,这是一般人都难以企及的。
采访完邓秀虎,我眼中的邓秀虎已不再是多年前认识的那个邓秀虎了,虽然他仍是那样不显山不露水,但少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理解、敬慕。我衷心地祝福这位年轻的大师,在微书艺术的领域中,能取得更加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