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5: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21:41
课上完了,教研室李主任不无遗憾地说:“你的课上有许多生成的问题,如果处理好了,那就是教学的一大亮点,可惜的是,你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些问题,错过了教学契机。”李主任的一番话把我又带回了课堂……当我正按照自己的思路授课时,一个学生的问题打断了我的思路,他问:“老师,为什么这首词下片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后面打的是分号呢?”听了他的问题,我的心陡的一沉:坏了,备课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个分号,但没有细细推敲,这孩子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于是在我自己都没把这个问题想明白的情况下,我硬着头皮做了回答,估计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的。等我好不容易把这个问题处理完了,另一个学生又举手发问:“老师,为什么‘白发谁家翁媪’后面不打问号呢?这明明是在发问哪。”我知道他的问题问得很好,便给予了肯定,接着又说:“待会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本意是不想打断教学流程,把这个问题放到最后质疑环节去解决,这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要命的是,直到下课后学生走出教室时,我才想起这个问题还悬而未决呢!当时感觉真是哭笑不得。连续两个生成的问题我都没处理好,这不能不算是教学中的一大败笔。后来,我又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去结束《清平乐 村居》一课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对上述两个问题重新做了理答,效果不错。对第一个问题,我先告诉学生分号表示并列的意思,分号前描写大儿、中儿的举动,分号后则描写小儿的“无赖”之举,作者用描写两个人的笔墨去刻划小儿一个人,由此你看出什么?“由分号可以看出作者着力刻划的是小儿的情态。”学生很快就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问题迎刃而解。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很快也都有了答案。一生说:“这样写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读起来更有味。”另一个说:“其实作者早就知道这是谁家的老爷爷老奶奶,否则他怎么知道在房前屋后忙活着的是老两口的几个儿子呢?”能结合下文来理解问题,这真是太好了,在给以赞赏的同时,我在心里暗暗抱憾:要是能在上一堂课把这些问题都处理掉该多好!无独有偶,昨天,按照师傅——胡冬梅校长的要求,我在屯小世纪阳光分校上了一节研讨课,上的还是《清平乐 村居》这一课。我原本以为,这次再上一定会比第一次要成熟一些,可出乎意料的是,我又重蹈了覆辙——被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所困扰,只不过生成的问题与第一次不同罢了。昨天的课上,我先是按预设进行教学,倒也有条不紊,在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提到了“醉”字,另一个学生随即回答:“醉就是陶醉的意思。”啊,我一下蒙了,因为这是预设的一个“包袱”,我原本打算让学生说说老爷爷老奶奶的对话,然后问他们:“听了老两口的对话,你认为‘醉’除了指酒醉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吗?”我还打算问学生老夫妇俩为何如此沉醉,然后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现在,学生一下把“包袱”给提前打开了,我一下子又束手无策了。情急之下,我让学生看图并告诉他们:老爷爷老奶奶满脸通红,那是因为他们喝了点酒,所以这个醉是酒醉的意思。就这样绕了半天,才又兜回到主题上。后来评课时,师傅说,这个环节完全可以这样:当学生说醉就是陶醉的意思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醉,在这里本来是指酒醉,但深层的含义是陶醉,为什么老夫妇俩会如此沉醉呢,请大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师傅说,这样顺学而导,线索会很清晰。这一说,我便豁然开朗,直懊悔自己当时怎么就想不到呢?昨天的课上,还出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即我让学生扮演老夫妇俩对话,有的“夫妇”说,小儿太不懂事,应该去学堂读书,或是帮哥哥做事。这种理解显然与文旨不符,我一着急,便又带着学生兜圈子,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事后想想,其实我完全可以这样,让学生反复读词,通过“最喜”体会老两口对小儿的喜爱,这之后再对话,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准确到位了。哎,两次教学,都是在处理生成的问题上出了差错,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师傅说,熟练驾御课堂的能力是在深入解读文本,以及认真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练就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看来我要走的路还很远,要做的事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