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的四位汉中都督都是哪些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1 12: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3 13:21
蜀汉在边境及核心地带分别设置了四大都督:汉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这四个都督,几乎撑起蜀汉的整个国防,其中汉中是蜀汉北大门,永安是蜀汉东大门,江州都督顾名思义驻军在江州,而江州正是蜀汉内部水路交通的枢纽,庲降都督则主要负责镇守南中地区。
公元217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战事胶着之下,刘备让诸葛亮赶紧增兵,诸葛亮曾专门问从事杨洪的意见,杨洪回答:“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从杨洪的回答可以看出,汉中是益州咽喉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防守角度来说,汉中地势险要,是益州的北大门。如果如果没有汉中作为屏障,曹魏随时可以从关中出兵威胁益州;第二,从进攻角度来说,汉中是北伐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诸葛亮、姜维的多次北伐,都是把汉中作为基地。
由于汉中地理位置特殊,尤其是夷陵之战后,几乎是蜀国最重要的防区,所以担任汉中都督的人,往往也是位高权重的名将。蜀汉前后共有四位汉中都督:
第一任:魏延公元219年-公元227年
魏延的大名想必三国迷们肯定不陌生,但汉中绝对是魏延人生重要的福地。魏延在入蜀之战跟随刘备,当时不过一个小小的牙门将军,公元219年刘备拿下汉中,因为自己要返回成都,需留一人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以为肯定是张飞,张飞也这么认为(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结果刘备居然晋升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至此魏延成了蜀第一任汉中都督,当时全军都非常震惊(一军尽惊)。不过,从后来的实际效果来看,刘备可谓有知人用人之能,魏延在任八年时间讲武练兵,针对从关中的四条道路修建工事,为汉中的防御树立了典范。
第二任:吴懿公元234年-公元237年
公元227年,为了准备北伐诸葛亮进驻汉中,自此汉中防务、军事部署都归诸葛亮直接负责。诸葛亮历次北伐,魏延多随军出征,立下汗马功劳。可惜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魏延和杨仪发生内讧,最终魏延被杀。
诸葛亮、魏延相继去世,蜀汉的情况变得危险起来,汉中都督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此时,第二任汉中都督吴懿登场。吴懿是吴皇后的哥哥,曾随魏延击败魏军,有资历、有地位、有能力,确实是做汉中都督的合适人选。不过在建兴十五年(即公元237年)的时候,吴懿就去世了。
第三任:王平公元237年-公元248年
王平,字子均,早年名声不显,街亭之战后才得以扬名。当时,王平不仅有劝谏之功,马谡战败后还有收拢残部减少伤亡之功。经此一战,王平得以被诸葛亮器重,后来追随诸葛亮北伐、平乱的过程中屡建军功。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王平以安汉将军、汉中太守等职协助吴壹镇守汉中,并在吴壹病逝后接任汉中都督一职,成了蜀汉集团的第三任汉中都督。王平最瞩目的战绩,就是靠三万人抵挡住了曹爽十万大军。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帝命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已在骆谷,当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有人说:“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
王平却说:“不行,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应分遣部队占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于是就按王平的计策行事,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被击退,如同王平当初料想的一样。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
第四任:胡济公元248年-公元258年
王平去世后,胡济代替王平成为汉中都督,胡济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胡济这个人也没有个人传记,他也算是老资历,原先是诸葛亮的主簿,受到诸葛亮的赏识。所以他接替王平的工作也不算太突然。
胡济督汉中的时候没什么表现,反而是坑了姜维一把,就是在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的“段谷之战”。姜维和胡济说好了一起到上邽,但是被胡济放了鸽子,另一方面对手邓艾的表现确实很出色,给姜维揍得满地找牙。
自从“段谷之战”后,姜维的威望大减,也不敢轻易进行北伐了。后来姜维改动汉中的防御体系,削减汉中各个围守的兵力,并且将汉中都督胡济放在汉寿,也就是葭萌,不知道是不是对胡济失约不至的处置,后来胡济的相关记载缺失。其实姜维作为军事主官,胡济本身就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
由于汉中对于蜀汉太过重要,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经常坐镇汉中。而汉中都督的人选也很重要,魏延、吴懿、王平可以称得上是蜀汉名将,所以汉中都督在一定程度上,是除了蒋琬、费祎等人之外,第二重要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