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1 12: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3:39
汉语亲属称谓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古代汉民族亲缘关系可以推至“九族”、“六亲”的范围。古汉语的亲属称谓非常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的亲属称谓关系趋于简约、缩略,但在旧时宗亲制度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农村村落,仍保留着宗亲制度形成的称谓,特别是在正式的函件、贴式中更是如此。但聚居在城市的居民,因来自四面八方,也不存在着宗亲关系,旧的宗亲称谓也已少人使用。但由于旧的称呼形式的影响,不存在宗族关系的人,仍用宗族关系称呼。如年龄与自己的父母相接近的称“阿伯(叔)”、“阿姆(婶)”,年龄差不多的,以“兄”、“姐”相称。但民间习惯一般是将“大”不称“小”。大多长者为表示对外人的尊称或以示个人的谦虚,往往称比自己年轻的人为“阿兄”、“阿姐”,如同族内长辈对族内晚辈的称呼。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叫做亲属称谓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这种称呼方式,一般都在非正式的公共场合使用。交际双方,一般是偶而相逢的陌生人,运用的亲属称谓语只是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尊称,例如找人、购物、问路、乘车、应酬、交谈等。只要我们在潮汕地区的城市、乡村走一走,在日常生活中、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称呼,例如:“阿姨,现在几点啦?”“叔叔,帮我一下忙。”“阿兄,请您坐这儿。”“阿伯,去外马路怎么走?”这些话中的亲属称谓语,只表达了对被称呼对象的尊敬、礼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