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4: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8:02
(一)概述
甘肃区测一队(1956)创名,创名地点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公婆泉铜矿区,自创名以来沿用至今。
工区内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主要分布在火石山及其以北地区,主要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铁碧玉岩、硅质白云岩透镜体地层。公婆泉群与蓟县系平头山组中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大理岩为逆断层接触,后者推覆在前者之上,局部见到公婆泉群之上直接被二叠系砂砾岩、生物碎屑灰岩角度不整合覆盖。该区缺失泥盆、石炭纪地层。
(二)实测剖面
该群地层走向近东西向,测制剖面自南而北为7.5km,穿透了整个志留系公婆泉群。但部分地段露头不够连续,加之断层切割及小岩脉穿插,使地层顶、底不全。再者,剖面控制地段的志留系公婆泉群(S2-3G)正处于红柳河-牛圈子构造混杂岩带中,均以构造岩片的形式产出,多成无序地层。与区域上志留统标准剖面对比,本区公婆泉群也可分出上、下两个岩性组,下岩组(S2-3G1)呈岩片状出露在北边约1.4~2km 宽的一个窄条带内,近东西向展布,长约20km左右;上岩组(S2-3G2)出露面积较大,占据了大部分火石山北部地区,东西长约13km,南北宽约3.5km。两个岩性组岩性特征分别见图1-1-12(公婆泉组(下岩组S2-3G1))和图1-1-13(公婆泉组上岩组(S2-3G2)):
1.公婆泉群下岩组(S2-3G1)(图1-1-12)
2.公婆泉群上岩组(S2-3G2)(图1-1-13)
(三)岩石组合特征
公婆泉群下岩组主要为暗灰绿色安山质玄武岩夹少量紫红色碧玉岩,少数地方见到暗灰绿色安山玄武岩→紫红色碧玉岩→钙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红色大理岩夹青灰色大理岩(均为薄层状)组成的不完整的海相火山岩→沉积岩韵律式地层。该岩片自西向东由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安山质玄武岩质角砾熔岩相变为安山岩与青灰色硅质岩互层地层。
图1-1-12 营毛沱火石山中部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下岩组实测剖面
上覆地层:志留系公婆泉群上岩组(S2-3G2)
断层
58层:长石石英砂岩
57层:钙质砂岩
56层:砾岩
55层:钙质粉砂岩
54层 :长石石英砂岩夹砂质灰岩
53层:暗灰绿色安山质玄武岩夹灰紫红色碧玉岩 131.56m
52层:安山质玄武岩夹碧玉岩 112.76m
51层:钙质长石石英砂岩 37.59m
50层:暗灰绿色安山质玄武岩夹少量碧玉岩 84.57m
49层:青灰与粉红色薄层大理岩互层 9.4m
48层:暗绿灰安色质山武玄岩 18.79m
47层:青灰色、粉红色薄层大理岩互层 10.8m
46层:灰绿色变凝灰质砂岩为主夹少量薄层状大理岩、含铁碧玉岩及安山质玄武岩 32.5m
45层:青灰-粉红色糜棱岩化含砾大理岩 10.8m
44层:灰绿色变凝灰质砂岩夹大理岩、铁碧玉岩、玄武岩 144.4m
下伏地层层:长城系古硐井岩群(ChG)或蓟县系平头山组(JxP)。
断层
公婆泉群上岩组主要为灰绿色变凝灰质砂岩,局部夹灰绿色玄武岩、含铁碧玉岩及硅质白云岩透镜体。
(四)区域对比及地层时代讨论
采自拾金滩一带公婆泉群下岩组中玄武岩的锆石U-Pb讯谱年龄为319~417Ma,集中于330~390Ma之间,考虑到采样部位处于火石山构造混杂岩带上,所获得的上述同位素年龄偏新,可能代表火石山构造混杂岩带构造叠加事件发生时限,但其中亦不乏晚志留世(417Ma)成岩信息。通过区域岩石组合对比,并参考公婆泉铜矿区英安斑岩421.2Ma全岩Rb-Sr法等时线年龄,将其时代厘定为中晚志留世。
(五)地层含矿性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中,Au、W、As、Cu、Pb、Ni元素相对富集。1:5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其中圈出了多个以Au、W、Cu、Zn、As、Hg、Ag等元素为主的化探异常,拾金滩一带又分布有铜重砂异常。因此,该套地层是寻找金-铜多金属矿产的有利层位。目前,调查区已发现有星海钨矿床、拾金滩铜金矿化点、火石山铜钨矿化点、哈根铜金矿化点、红石滩铜金矿点、营毛沱北铁矿点等。区域上,有公婆泉铜矿床、勒巴泉铜金矿点、小草湖金矿点等。
图1-1-13 营毛沱火石山中部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上岩组实测剖面
上覆地层:二叠系哲斯组
断层或角度不整合
志留系公婆泉群上岩组(S2-3G2) 总厚>1441.5mm
7层:暗灰绿色变凝灰质砂岩 112.4m
8层;含硅质条带硅质白云岩 18.7m
9层:强劈理化暗灰绿色变凝灰质砂岩 109.7m
10层:闪长岩墙(不计厚度)
11层:灰绿色凝灰质砂岩(捕虏体.不计厚度)
12层:黑绿色帘石化闪长岩墙(不计厚度)
13层:灰绿色玄武岩 38m
14 层:暗黑色蛇纹石化橄榄岩(不计厚度)
15层:灰绿色凝灰质砂岩 86.9m
16层:褐铁矿化金矿化蚀变带 9.7m
17层:灰绿色变凝灰质砂岩夹硅质白云岩(厚3m)及含铁碧玉岩(厚10m) 154.2m
l8层:硅质白云岩夹含铁碧玉岩(1~2m)及变凝灰质砂岩(1~1.5cm) 37.9m
19层:强劈理化变凝灰质砂岩 37.9m
20层:硅质白云岩夹含铁碧玉岩 4.7m
21层:强劈理化变凝灰质砂岩偶夹含铁碧玉岩 238.1m
22层:辉绿岩脉(不计厚度)
23层:变凝灰质砂岩 35.3m
24层:闪长岩脉(不计厚度)
25层:灰绿色变凝灰质砂岩 68.7m
26层:闪长岩脉(不计厚度)
27层:变凝灰质砂岩 120.4m
28层:辉绿岩脉(不计厚度)
29层灰绿色变凝灰质砂岩 62.7m
30层:闪长岩脉(不计厚度)
31层:灰绿色变凝灰质砂岩 134.3m
32层:闪长岩脉(不计厚度)
33层:灰绿色变凝灰质砂岩 171.9m
断层
34:生物屑岩屑灰岩
35:闪岩长
36:变质粉砂岩
37:生物屑灰岩
38:石灰砂砾岩
39:钙质砂岩
40:石灰砂砾岩
41:凝灰质砂岩
下伏地层:志留系公婆泉群下岩组(S2-3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