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2: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5:36
“六必居”盛极一时,然而也饱经风霜。据史料载,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义和团火烧卖洋货的商店,“六必居”所在的前门外粮食店街遍地火海,在大火殃及小店时,伙计张夺标冒生命危险从浓烟中把大匾抢救出来,藏于崇文门外一带的临汾会馆。以后,东家返回被焚的店中,得知大匾幸存时,喜极而泣。有匾就有生意,他特提拔了张夺标,“六必居”继续经营。相传抗战时,蒋介石请客设宴,也曾点名让店里的伙计送“六必居”的酱菜,可见这里的酱菜名声之大了。“*”期间,名匾被当成“四旧”再度惨遭破坏,被送进了北京展览馆。店名也被改为“红旗酱菜厂”。
历久不衰酱菜园
1984年11月,我和任志、沈鸿娴同志到山西临汾访问了居住在那里的贺永昌先生,从贺永昌那里又进一步弄清了关于“六必”的解释。过去“六必”经常被人解释为酿酒的六件事:“忝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因为六必居最初是家小酒店。
贺永昌说,六必居本身不产酒,它只是自崇文门外八家酒店中趸来酒经过加工后制成“伏酒”和“蒸酒”再售给顾客。他自学徒时起,只知道六必居售“开门七件事”中的六件,除了茶叶不卖外,柴、米、油、盐、酱、醋六样生活必需品都卖,所以叫“六必居”。
我自山西归来后调查了北京历代制酒的资料,确无六必居酿酒的记载,因此“六必”是酿酒六个要素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历史上山西临汾一带没有制酒的传统,倒有做油盐杂货生意的经验,因此山西商人把一家普通油盐店发展成为制作高档酱菜的酱园,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从邓拓同志借来的那些有关六必居的档案资料来看,二百多年前六必居的老东家很会研究顾客心理,做一些宣传工作。他知道严嵩是个群众注目的人物,民间本来就有很多关于严嵩的谈笑资料。于是围绕着严嵩写匾的故事,使六必居的历史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而且若干年来为了保护这块匾又产生了很多离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