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6: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7:40
题注:记得在我的孩子3岁多时,开始发现他缺乏过去我们小时候男孩普遍具有的特点:体力充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极强的承受力(压力、失败和挫折),除了他比我小时候“更能说话”,似乎也找不到更多的男性的优点。之后开始研究孩子的培养问题,这才有机会了解到今日学堂,开始认识到当下妈妈们是如何把男孩子培养成“缺乏男性特征”的,并且下工夫在孩子身上做改变,痛苦的变革,目前为止孩子已经“像个男孩子的样子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担心他了:开心、快乐、体力好,能承受失败和压力,不畏难,愿意挑战困难。对于男孩子,不论生活和学习或是工作,不都是建立在这些男性品质之上的吗?结合这两周生活,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或许对有男孩子的妈妈们有所帮助。因为是个案,或许不具备普遍性,也望朋友们因人因情况而动,真正把男孩子培养成“小男子汉”! 1.男人在社会角色上的重要性。妈妈看重男孩子导致了什么结果?这个社会是男人的社会,在各行业差不多都是男性占据最高位置,因此社会对男性的要求也非常高,不论是健康、学历、能力等等都给男性带来很大的压力。正是因为男性的重要性,当妈妈们生下一个男孩子,自然就寄与更多地期待,百般呵护,把整个世界给了他都不够。在身体上妈妈和家庭成员付出的精力是最多的,生怕营养不够耽误了孩子的成长。于是乎,社会上凡是宣传的补脑的,补心的,补血的,补水的,都非理性地给孩子用上,但凡好吃的,“妈妈我想喝”,“麦当劳,肯德基,土大力,披萨”都恨不得让孩子天天吃,还有各式乳品饮料,什么“康师傅红绿茶”、“娃哈哈奶”等,只要是超市,里面卖得最好的就是给孩子们吃的喝的,玩的用的,再高的价格都有人要。然而,结果呢?孩子要么体重超标成了小胖子,家长还很高兴,体现了自己的生活水平高;要么孩子又黑又瘦食欲不佳,成了富养的营养不良儿童。这其中原因在张校长的《中国男人女性化倾向》讲座中就鲜明地指出,当下,饮食问题是造成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身体不正常发育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家长非理性地迷信媒体宣传,他的讲座真正被接受的范围还是很小,家长相信有一天孩子的身体会“长大了就好了”。身体上的重视,导致了非理性的行为,并不是不应该重视,而是要清楚媒体宣传的一定是真的吗?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往往是免费或很廉价的,比如空气和水。为什么商家把某些东西大加吹嘘,难道不是商业利益吗?他们的宣传往往缺乏理性引导,却正好迎合“重视孩子身体成长”的家长的感性需求。如果家长都很理性,这些宣传也无法得手。另外,孩子心理方面也相似。男孩子成了家庭的核心,早早地成了“土皇帝”,早晚都有保姆、保镖、各类臣子进行服侍,换做任何人,也似乎不需要付出努力。这些孩子很大部分是家庭并不很好,但家长幼儿时又缺衣少穿,等有了孩子便在孩子身上获得弥补,美其名曰,“再苦不能苦孩子”。当末代皇帝被逐出皇宫时,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差点给饿死。而我们这些小皇帝们在进入社会上同样,举步为艰,什么能力也没有,只好做出各种极端行为报答社会。像机场刺母,卖肾换取苹果手机等行为。这些孩子很大程度上输给了“农民工”,体力、生活能力、承受力都差得太多了,怪不得现代大学生的工资赶不上农民工。在云南山区的孩子,虽然也接受*教育的毒害,但家长大多不是很在意他们的生活学习,可他们在身体成长、心理成长方面却更有优势。案例一:早坪上的摔跤。一天下午,我带几个孩子在草坪玩抓小偷游戏,一个6岁的当时小男孩子很感兴趣凑近前来,表示想和他们一起玩。这个孩子很精神,不胖,个头要高出他们十公分,跑步很矫健。刚好这几个孩子需要做体力训练,我想就让这个男孩子带一带他们。当轮流追逐时,我发现他一点不费力就把他们几个抓了回来。当他被抓时,却很难被抓到,玩到最后,几个孩子都放弃了,因为那个男孩子跑太快了,而且很灵活。可能是看到大家不想玩,这个男孩子就故意卖个破绽被抓,这才继续玩了一会。当休息时间到时,这个男孩子还想跑,但别人都已经没力气了,他就问我可不可以跑,我说,你可以绕草坪跑,他自个高兴地奔跑起来,一圈又一圈。稍后,我组织他们几个一对一摔跤,小昊和他摔,力量上还有,不容易被摔,但脚上总不稳,最终还是倒了,进行了几次,最好的一次是两人同时倒地。另外小越不知什么原因,总是一踫就倒,而且是主动配合腿一软就坐地上。小颖不敢和他摔,那个男孩子就小昊和小越玩起其他游戏。但他的“野蛮”动作,让我有点挂不住,他们当地孩子玩的“骑大马”“过大桥”“背摔”各种动作,因为我们的孩子们根本没力气,只被他“欺负”,看得让人心痛。我们的孩子如果再不在体能体力上下功夫,别说跟日本孩子比了,连山里农民的孩子都打不过。最后,几个孩子玩群打,还是被这个6岁男孩给打爬下了。虽然说,年龄上差了一岁多点,但当地的5岁左右的孩子也不差。在一天傍晚,一群当地孩子,不论大的十二三岁的,还是小的,两岁多的,都像小狮子一样,在草坪上追逐嬉戏,寻找自己的“对手”,其中有一个小个子男孩,到处寻到比他大的孩子“比武”,还真有打不过他的。另外还有孩子拿着“武器”相互打斗的,但没有听见哭声,只有笑声。被*的还要反击,打过别人的再去找别的对手……那天让我联想起BBC片子里拍的那些非洲猛兽养儿的场景。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有这般阳刚,加上思维上的培养,他们的人生是不是更容易成功? 2.男孩子的天性与女孩子有什么不同?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性别区分并不明显,他们并没有太强的性别感,都能以最宽容的心态来接受其他小朋友的身体、行为上的不同。但男孩子仍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与女孩子不同。男孩子天生爱玩,好奇心强,探索*足,女孩子则偏于注重维持朋友间的关系,喜欢保护弱者。如果我们培养的男孩子像女孩子一样,注重别人的看法,愿意经常性地与别人一起“过家家”,怕承担责任,遇事愿意逃避,不敢不愿探索新事物,不愿尝试自己未曾做过的事情,您应该敏感地意识到,家长是否把男孩子当女孩子养了。倒并不是真把男的当女的,而是培养方式上偏于温和,偏于“爱和温存”,偏于“约束和管教”,这样的男孩子很聪明,会讲话,大人们都很喜欢,懂礼貌、知道和别人搞关系,会讨人喜欢,却没有男孩子应有的阳光和勇气。用俗话讲,男孩子就得有股子冲劲,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可惜,现在的男孩子,都太“内秀”了,会做手工,会跳舞,会弹琴,会玩棋。从幼儿园到小学前期,男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男性气质的时期,却被束缚在教室里,一点点磨灭掉身上的男子气。男性从小就应偏阳,女孩子天性就偏阴,这也是天下之阴阳大道。如果我们都认为如今的家庭或幼儿教育应该一视同仁地把孩子“管教”起来,成为一帮听话的弱弱的小绵羊,那就偏离了阴阳大道,当孩子长大,必然亲身体会其中的痛苦。 3.男孩子需要培养什么品质?身体、心理、智慧。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幼儿时期在身体上除了生理不同外,没有太大区别。他们需要一样的饮食、阳光、运动、追逐、探索,没有什么不同。一副健康体能充沛的身体,是保证他们能尽量多地与周围世界互动,尽可能多地遭遇“危险”,学会如何不被伤害。男孩子天性是“好玩”,一切都可能成为他们的玩具,通过这些玩具,他们发现和探索任何有趣的事情,只有更多地积累这些经验,男孩子的“存活率”才更高,将来在自然或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才更强。遭遇困难的机会越多,克服困难并积累经验就越多,就更能挑战压力,更能承受失败。如果,妈妈们太爱孩子,自然就会主动出手,帮孩子不踫到危险,把本应孩子体会、面对和克服的困难代劳,积累了更大的危险给孩子。这些家长素以“孩子的*”身份出现,自以为傲。当孩子在自己无力护佑,出了大的危险时,仍会后悔自己没能“给予及时的保护”。因为男孩子将来需要更多地智力方面的能力,这样不断剥夺孩子体会危险困难的机会,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使大脑“营养不良”,智力不足也难以应付更多地知识学习。实际体会是,越是小时候家长管不住的调皮孩子长大后智力较高,学习更容易(系指主动性学习而非*学校的知识灌输学习),而那些听话的男孩子却总也赶不上这些“黑马”。而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很少是小时候“听话的孩子”。女孩子天生听话,爱与别人维护关系,敏感,容易体会别人的感受。可是如今,许多男孩子也是这样,在意别人评价,情感丰富,难以承受压力。他们同时承受来自内心的男性的阳性膨胀压力,又被外在力量约束,难以找到好的出口释放。结果在孩子青春轻阶段出现种种问题。男孩子不应有的东西强加给他,他本应有的却要剥夺走,这样的教育矛盾仍在家庭和幼儿园里上演,我们尽管等待一出出的好戏吧。男孩子需要在玩中变得真正聪明,而不是仅仅有理论上的“知识”。现在家长都拼命给孩子讲种种故事,教给他们自然的,社会的知识,让他们在脑子里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可是一旦到实际里什么也用不上。如果孩子体会不到,那他就没有学会。因为孩子的成长是需要证实和体会,而不是知道,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大步,那就是需要做事。案例二:我会爬树,但我爬不上去。在城市里爬树会被人认为有问题,可是在这里爬树也被看做一种“运动”。我们常和孩子一起爬树,大人爬大树上高枝,让孩子先爬小树,来锻炼他们四肢和身体的协调能力。一天,带他们去爬小树,枝头不高,算是容易爬。小昊因为有前面的基础,三下五除二就上到最高枝上,玩起开飞机的游戏。他喊到,快要起飞了,乘客快快上飞机。小越站在下面看着,没有动。他似乎很羡慕小昊在上面站得高看得远。我问他,会爬吗?会呀,可是我不敢。我说你试试吧。他说,我会爬,先上“垃圾桶”,然后抓住树枝就上去了。我说,那就上吧。他上垃圾桶就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易站到上面去上树枝,可是试了好几次,他说,我爬不上去。他看到别人容易上去了,自己试了却说我会爬,但我爬不上去,这说明,他“知道”该怎么做,可是他没有做过,也无法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但他说他会做。这是许多男孩子当然女孩子也有的情况。小颖一样,在下面看了好久,自己也嘟嘟地说了许多,大至意思也是,我也知道,就是做不到。经过鼓励,还有一些帮助,两个孩子最终都上去了,虽然他们都在离地最近的树枝上,但看得出来他们真正“我会爬树”时的表情,喜悦都写在脸了。不约而同地说,要回家告诉妈妈自己爬上树了。在下树的时候,小颖又哭了,因为她害怕掉到地上,不敢下。小越也是头一次下树,哆嗦着爬下来,出了一身的汗。公园里的树这些天很多都在开花,大大的像白莲花,当地孩子几下就爬到最高枝上摘花下来,如果觉得不如意又再上去,玩得如在平地上一样。这样的动作在我们来这云南之前是不敢想的,经过调理身体,我也能像他们一样,爬上爬下,惹得男孩子们非要学怎么上树,我只好说,你们慢慢来,不急!他们的身体还需要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下手,不可能一下就轻快起来。 4.怎么才能提供发展男孩子天性的条件?没有自由的运动,就没有开放的心态。在自由地运动中,孩子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是如何运动的,能慢慢地增强大脑对肢体运动控制能力,也不断地建立“突触连接”,不断地学习如何处理各种情况,连接越多,大脑智力越高,将来就越聪明。如今家长都以为孩子知识多了就聪明,其实不然,知识多了,只是往脑子里放的垃圾多了,并不能真正派上用场,只有大脑能更强有力地处理获得的信息才是真正的聪明。就像电脑一样,并不是硬盘够大,档次就高,真正高档的电脑是靠高性能的处理能力决定的,那就是CPU。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不断地扩大“硬盘容量”却一点不关系提高“*处理器”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有竞争力呢?如果想让男孩子有承受力,那就要让他经常承受东西,不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重要是后者,因为家长一直在取悦孩子,而不愿让孩子面对困难。当他面对困难的时候,家长变得懒一点,无为一点,别把孩子的功课代替做了,他就得承受,面对和解决。这个过程,本来没什么,是家长往往以己之见认为孩子“受苦了,受伤了,吃亏了”,家长一旦采取行动,孩子就失去成长的机会。案例三:坚守自己的利益,体会成功的喜悦。小越原来很容易放弃自己利益,有时我们都看不眼去,就不断鼓励他要坚守自己的利益,要争取,没人会对你让步。回来城区,带他们去广场玩。当地一个小男孩子玩大树枝,舞来舞去,很是开心,他们几个在旁边也看着,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玩。一会这个孩子扔下树枝走开了,小越跳下去,捡起来,折了一截最粗的,拿在手里很开心。等了一会,那个男孩子回来了,找不到原来的树枝了,看到小越手里的,就想要,小越虽然知道这个孩子“厉害”,但没有做声,没说给也没说不给,就是牢牢拿在手里。然后,那个男孩子围着他们转来转去,也没有要走小树棍。当我们向小越看过去时,看到他向我们笑笑,我们就放心了。因为按以往他的行为方式是,能忍则忍,能让则让,有时,是自己的东西可能都会因为对方太强大而放弃。这次他能做到坚守,我们很开心地看到他的变化,替他高兴。小越的身体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通过这一段的运动,也活跃了许多,男孩子的阳光也能看到一些,也愿意维护自己利益,不太容易因为和别人“冲突”而哭了。可是因为他的成长,面对妈妈时相对要冷静一些,让妈妈好失落,一下子有些不容易接受,想每天和他“亲近一下”。只是我们有言在先:“等孩子不找你的时候,你就偷偷高兴吧”,“当然,或许会很失落”。孩子遇到的事都是“小事”,但小事里头有大问题,如果不去特意观察,永远看不懂孩子。 5.正确评估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不同,妈妈们“残害孩子”的程度也不同,当然孩子的表现也就有差别。如果您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点弱势,恭喜你,问题已经被您重视了。如果您自始至终都认为孩子很强大,很勇敢,那就根本没有机会帮助孩子真正成长。如果一个弱势的孩子没有合适的群体,他可能走向两个极端。如果群体是过于强势,差距太大,孩子努力也不能赶上他们,孩子就会只能体会到失败和痛苦,小小年纪就会留下心理阴影。将来的心态就会灰暗没有阳光,对于将来生活学习都不利。当然有人说,“孩子挨打挨够了才会反抗”,这种情况也有,但更多地的再也爬不起来。您无法确定孩子就属于这少部分人。如果您发现孩子有些弱,就主动给他找更弱的群体,让他体会到“成就感”,那他也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形成既软弱,又自大的双重性格,这种孩子就会变成欺软怕硬,无法真正确定自己的位置的人。因此,家长应该清楚孩子在身体、心理上的状态,寻找合适的伙伴。让孩子有一个学习的榜样,较为强势,但还不至于让孩子赶不上。男孩子天生佩服比自己强的人,伙伴也是。这样,每个孩子群体里都会出现头领,这个头领都是靠自己的实力、人品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这可是一个大学问,好比*社会里的“*”一样。将孩子和别的孩子做对比,目的是找到孩子在哪里需要提高,而不是找到自己孩子的优点自我取悦,这一点很重要。小昊也是从“弱势”状态走过来的,虽有许多进步,但离真正的强势男孩子还有很多差距,这需要时间来锻炼,因此,他的小伙伴可以是比他更强一些,也可以相应弱势一些,于人于己都有利。刚好,小越不断地进步也给他带来一些压力,也越来越成为好伙伴。有一次,小昊觉得自己的小网鞋有点小,就主动让小越穿,两个人谈得很开心,就像“战友”一样相互信任和关照。 孩子没有什么天生弱势或是强势,有的是孩子体质不同,进而家长采取的教育手段不同,不断地产生强弱之分,最终形成一种认识,孩子弱势或强势。只要我们认清这弱势后面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正在幼儿期的孩子还是比较容易改变的。最要命的是当孩子7、8岁了,孩子的心理已经形成了弱势心态,再改孩子所受的痛苦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