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感情经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0:1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8:25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的开标立范之作。知道一个人或者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这都没有关系。正是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颇有研究,才能写好此书。林语堂先生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8:26
苏东坡一生的三个伴侣
苏轼一生有三个伴侣,她们是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和侍妾王朝云。这三位女性,苏轼对她们都是十分珍爱的。苏轼先娶的是王弗,王弗年纪很轻就病逝了,苏轼之所以娶王闰之为继室,可能跟王弗的临终嘱托有关系。因为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王弗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是为了自己留下的幼子苏迈能得到很好的抚养,二来让堂妹有个好的归宿,三来她与苏轼的婚姻是自主选择的,苏轼对王弗村里的人十分熟悉,很可能早就认识贤淑恭谨的王闰之。
王弗生于书香门弟,识文断字,明辨是非,她不仅在生活、情感上,给了丈夫很多慰藉,在事业上和为人上也对苏轼有很大的帮助。而王闰之就大不相同了,从她不通文墨、很会做饭、能给牛治病、还会给牛接崽来看,她是个农家女子。她在苏轼身边,主要是照料他的生活,不可能像王弗那样有很多的情趣,所以后来苏轼一直称她为“老妻”。我在书里写道:苏轼与王弗的情感,可用“清纯”二字概括,那么苏轼对王闰之的关爱,用“厚醇”二字来形容比较适宜。
至于王朝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在弥补王闰之在才情方面的不足。因王朝云身上带有王弗的影子,苏轼才在她十一岁时,就从妓院赎回家中,一开始当作侍女养着,成年之后才收为侍妾。总而言之,三位女性并非同时生活在一起,而王闰之和王朝云作为王弗的承继者,又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苏轼对她们的感情,谈不上厚薄和对谁更为倾心,苏轼对她们同样尊重、讲究平等、互相关爱,都很真挚感人,所谓苏轼爱侍妾王朝云,胜于爱两个正式妻子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在王弗之前,苏洵确实曾给苏轼定过一门亲事,女方就是与眉州毗邻的雅州太守雷简夫之女。为此,雷简夫还将苏轼、苏辙兄弟两个都接到雅州读书。可是少年苏轼到了雅州不久,就发现雷太守许多贪赃枉法的丑行,于是就躲进山林、寺庙等,开始逃婚。苏洵带领几个年长的侄子到处捉拿,想让儿子屈服。无奈此时苏轼的姐姐八娘,因为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不幸被婆家*死。爱女的惨死,让苏洵幡然悔悟,他放弃了*迫儿子的念头,转过头来给雷太守写了封辞亲信。
苏轼最爱的女人,应是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三位一体。可如此完美的女性,世界上可能没有,苏轼生在900多年前,他占了一个便宜,就是可以纳妾,作为才情方面的补充。他在做太守、当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时,身边美女如云,有的后来也成了侍妾,但没有一个能和王朝云相提并论。倒是侠者陈季常的压寨夫人、那个被苏轼戏称为“河东狮”的柳秀英,因为身上带着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个都未曾有的野性,反而曾让苏轼醉中失态,向陈季常写信“索”要,结果被老妻王闰之和好友调侃了一回。
江城子·记梦(来自百度知道)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相关内容: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人一走近,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就是指的此事。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的地方。
亡妻王氏墓志铭
宋.苏轼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祭亡妻同安郡君(王闺之——苏轼二夫人)文】
维元祐八年,岁次癸酉,八月丙午朔,初二日丁未,具位苏轼,谨以家馔酒果,致奠于亡妻同安郡君王氏二十七娘之灵。呜呼!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8:26
苏轼前后有两位夫人以及侍妾王朝云。
苏轼与第一位夫人王弗是少年夫妻。在这段婚姻中,王弗扮演的是贤内助角色,她聪明能干,精通人情事理,既侍奉翁姑又辅佐丈夫,虽然只有十年的婚姻生活,但在苏轼心中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王弗不仅贤惠能干,而且颇识诗书,把苏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苏轼对她是满心喜欢和爱惜,所以她死后十年苏轼依旧对其念念不忘,写下《江城子》诉说深情厚谊。苏轼对王弗的深情,正如词中所说的“不思量,自难忘”,对王弗的思念已经成为他人生回忆的一部分。
王弗死后,苏轼续娶了她的堂妹王闰之,她与苏轼共同生活了25年。王闰之不如王弗有才干与学识,但与苏轼为患难夫妻,陪伴苏轼经历了宦海起伏,这种共历风雨的情分在二人的感情世界里是深刻的,最终苏轼与王闰之合葬便是明证。续妻死后,苏轼写下了《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和《追和戊寅岁上元》两篇追忆之作,诗中有“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合浦卖珠无复有,当年笑我泣牛衣”,追想与妻子的平常过往。
苏轼对女色并不贪恋,蓄养的家姬很少,侍妾王朝云是他的知音。朝云有情有义,陪苏轼万里投荒,最终死在蛮荒之地,令苏轼以心许之结发夫妻之情。
宋代妻妾身份有别,一般不允许妾扶正为妻,妻须讲究门当户对,妾则以备广延子嗣之需或助闺房之乐。对朝云的情意,苏轼不能给她妻之名分,但给了妻子之认同,“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便有此意。
可以说三位女子皆以女性的爱与温暖理解并支持着或富贵或贫贱的苏轼,使其在宦海沉浮中有一个温暖的港湾,而苏轼都用真情来回馈,回馈她们的理解、陪伴和支持,并带着一份执着而长久的感情怀念着她们,这体现了其专情的一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8:27
苏轼的感情经历很简单,总共有过两妻一妾。少时娶妻王弗,弗死后娶妻妹王闰之,后又纳妾朝云。这三个女人,苏轼都很爱,但没有一个人能陪他终老。朝云死时,苏轼60岁,就再也没有娶妻纳妾了。
关于这三个女人,有记录最多的是朝云,前几年好象还拍过一部电影,叫苏轼与朝云什么的。有个出名的典故,说苏轼有一次抚着自己的大肚子,问身边的人,你们说这里面有什么?大家说,这里边当然是文章了。只有朝云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于是坡公大笑。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朝云是个聪明的女人,懂得坡公的心思。而且朝云也书法也不错,书史上说:朝云,是苏轼的待女,粗粗知道楷书的法则。不知道为什么把妾说成侍女,但能列入书史也非等闲。其它诗文,我想也不会太差。有这样聪明多才又解语的女子陪着,坡公想来是十分开心的,就算在外有诸多烦恼,一看到朝云也应该忘记了。
王弗是苏轼乡人之女,两个人少年结婚,却只有相伴了十一年。苏轼有好多词就是写给她的。最著名的当属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了,每每读到,总令人恻然。死后十年依然念于心中,生前的恩爱想是不用多说了。
王闰之就是王弗的堂妹,就是苏轼的妻妹。关于妻妹和姐夫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调侃的内容。所以就有人说这个妻妹从小就仰慕姐夫,以至于产生爱意,姐姐死后就嫁给了大自己许多的姐夫。我想这也不无可能。王闰之和苏轼在一起的25年,是苏轼在官场上最不顺的时期,也是比较艰苦的时期,所以他们增加一层共患难的感情,应该是更加恩爱的了。
这三个女人,一个是让苏轼体会到了浪漫与温情,一个让苏轼体会了贤惠与亲情,一个就是苏轼的解语花、开心果了。有了三个这样的女人,苏轼的一生在感情上也算是比较幸福的了。
从苏轼的经历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虽然他才华横溢,豪放洒脱,但感情是多情而不乱情。公务之余,寄情山水,放怀山林,交游的有文人学士,世外高僧。月夜泛舟,也只是饮酒作诗,击楫而歌。从来没有什么眠花宿柳,狎妓寻欢之举。
我总觉得苏轼的当时的宋代,绝对是个才子,但绝不是明星。他是那种在高高坐在象牙塔中被人家仰视的文人,人们说到他时有的只是崇敬和向往。不象柳永这样是时代的明星,人们提起他时津津乐道,多少怀春女人会把他当作梦中情人。我想这也是苏轼少风流韵事的客观原因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8:27
苏轼有过三任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