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0:0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6:53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该地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当时的寻传人居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挟矢,从事狩猎生活。
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的有关府州县管辖。历史上,景颇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进行过英勇斗争,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和开发建设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景颇族先民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 南部,后来沿横断山脉南迁 至澜沧江、金沙江一带,至明末清初才移居到德宏地区,和德昂、傈僳、阿昌、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于山区。新中国成立前,景颇族社会已经出现了地主、富农,过去的山官已经逐步演变为封建领主。
扩展资料:
景颇族人不是云南德宏地区的土著民族,景颇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为主,其次是玉米。
景颇族民风纯朴、直爽,是一个晓勇的民族,他们从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猎,肩背挎包、腰挂长刀、肩扛铜*炮,十分威武。景颇族妇女善编织,能够织出数百种彩色图案花纹,其中大多数是动植物的图形,精美艳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景颇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8:11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后者创制于1957年。 景颇族公认有景颇和载瓦两种语言,差异颇大。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景颇人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一家人各说各话
在景颇族中,相当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系的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语言,有传统的习惯:父亲和子女使用父亲支系的语言,母亲使用娘家支系的语言。夫妻之间尽管都能较好地掌握对方的语言,但彼此交谈仍是各说各的话,而决不放弃使用本支系语言的权利。子女与父亲说话,或兄弟姐妹间说话,都使用父亲支系的语言,若子女与母亲说话,应改用母亲支系的语言。要是祖母是另一个支系的,晚辈与他说话又得使用祖母支系的语言。
不同支系的青年男女恋爱叙衷肠时,男子往往主动使用女子支系的语言,以示爱慕之心。一旦他们结了婚,又各自恢复使用本支系的语言。在学校里,哪个支系的学生多就使用哪种语言,但同一支系的学生相互交谈又使用本支系的语言。
过去景颇族曾用物品来传递信息。比如,送上一块带毛的肉,表示有宣战、凯旋、噩耗等大事。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娘,就用树叶包上树根、火柴、辣椒、大蒜送给她,树叶表示有很多心里话要说,树根表示思念不已,火柴喻态度坚决,辣椒喻爱得炽热,大蒜则希望同意。要是姑娘有心,便将原物奉还,倘若加上火炭送还就意味着拒绝。这种古朴的以物代言,今天仅见于某种特殊场合。 “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象。竖立在目瑙广场上的“诗栋”(标牌)分阴阳(雌雄),当中所绘制的是反映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和其他生产、生活的图案。举行大的“目瑙”庆典时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阳神),原因之一,“目瑙”舞来自太阳宫;之二,传说景颇族的祖先曾娶太阳女为妻,景颇人是太阳的子孙,“木代”与景颇族有渊源关系。因此,景颇族贵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萨”(祭司)要进行“目瑙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词叙述天地的形成,万物的诞生,景颇人的渊源变迁史等,内容无所不包。这些活动,千百年来起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原来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几种:
1、“岁目瑙”,家庭财源茂盛,人丁兴旺时举行;
2、“布当目瑙”,征战取得胜利时举行;
3、“贡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门户时举行;
4、“腾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时举行;
5、“空然目瑙”贵族家娶亲办婚礼时举行;
6、“达如目瑙”,出征时举行;
7、“昔目瑙”,有名望的长者去世送葬时举行;
8、“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时举行……不同类别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个过程都是由“瑙双”(领舞)队和“瑙巴”(表演)队组成的舞队来表现和完成的。
关于“目脑”起源有三种传说。
第一,人类是向鸟儿学会了目脑舞,而鸟儿的目脑舞又是从太阳神那里学来的。
第二,古时景颇族居住在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安乐的日子,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个饮血吃人的魔王,他专靠吃小孩为生,还常常施展魔法,呼风唤雨,淹没田雨。人们从此陷入了深重的苦难。这时,一个名叫雷盼的景颇男子带领众人奋起反抗,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杀死了魔王,为民除了害。人们欣喜若狂,纵情歌舞欢庆胜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祖先降魔除邪的胜利,每年都要举行歌舞活动,并把这种歌舞活动称之为“目脑”。
第三,景颇人的创世人宁贯瓦的父母对宁贯瓦说:“我俩死后,你要举行丧礼目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大地,你也就能变*,繁衍人类。”于是,宁贯瓦接受父母的旨意去太阳国学跳目脑。在太阳国里,大家公推美丽的孔雀为目脑舞的领舞人,孔雀不负众望,带领大家翩翩起舞,并悉心教会每个习舞者。宁贯瓦学成后,在人间也组织了目脑舞会,他划定喜玛拉雅山脚为舞场(相传即景颇族的发祥地),把目脑舞的线路刻画在目脑柱上,并规定领舞之人要戴上孔雀羽帽,以纪念孔雀的授舞之恩。从此,目脑诞生了,并世世相传,延至今日。
每逢目脑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脑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广场*高竖着四根长约4米的目脑柱,亦称雌雄柱,中间两根为阴,外面两根为阳,上面皆绘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右边柱上往往绘以蕨菜花纹,象征团结奋进;左边常画回纹构成若干个四方形,并涂以不同颜色,表示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着两把长刀,为景颇民族骁勇强悍、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标志。目脑柱的左侧立着一个方形架子,上层是吹唢呐的座位;前面挂着一个两米长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径一米多的大芒锣,供跳舞时伴奏用。广场四周用竹篱笆围起,目的是为了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扰。舞蹈开始时,鼓乐齐鸣,人们由两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脑舞路线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饰有孔雀、野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脑帽,手持长刀领头,后面跟着背铜炮和持长刀的队伍,妇女们拿着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后,欢歌雀舞,热闹非凡。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从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憩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
传统的目脑舞,行进路线严格按照目脑柱上所示的花纹线路进行,即俗成的舞蹈规则,跳完两圈后,就要变换队形,分成两路:一路仍由领舞人带领,一部分人按照花纹的线路往前跳;另一路则变换舞姿,跳起自由的舞式,由舞蹈水平较高的人领头(多为年青的小伙子),这种舞式称为“脑巴”,在跳舞的同时,还有两对武士绕着广场周围跳,其中两人拿盾,两人持他,以示驱赶野鬼。跳到第三天收场时,舞队中的人手持花束跳,做饭的拿起锅铲跳,管酒的抱起酒筒跳,一派尽兴方休的景象。过去,目脑节活动都是由景颇族官家主办的,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解放后,这一传统的民族歌舞节日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拓新。在节日期间不仅有传统的目脑舞会还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同时,还有书展、土特产品交流等活动。如今的“目脑纵歌”已成为加强民族内部团结、具有丰富民族特色,为广大景颇群众所深深喜爱的民族文艺之花。
“目瑙纵歌”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发展至今,宗教色彩和类别已日益淡化,它已成为景颇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统称为“统肯(传统)目瑙”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撒种节和尝新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相传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某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人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沉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而逝的最大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种节。 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收节日。每年农历*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
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开始准备。他们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然后拣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然后,便向各家发出热情的邀约,请他们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头欢欢喜喜地来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来客。主宾互致问候完毕,就要准备新米节的饭食了。妇女和小姑娘炒谷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饭,上山采野菜。小伙们欢歌结伴,下河捉鱼。按景颇族的传统规矩,新米节这天不能杀鸡宰猪。宴饮开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祷仪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鱼、干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愿,盼望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祛灾除祸。如能如愿,将来一定杀牛供祭。
在新米节的仪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长者讲述谷子的来源。据说在很久以前,景颇族种植谷子,但谷魂却上了天,地上的谷子长得不好,家狗见状日夜吠叫,终于把谷魂叫到了地上,从此,景颇族种植的谷子茁壮丰茂。
因此,景颇族对狗另眼相看。新米节这天,要先给狗吃饭,其次才是牛,然后才给老人吃。新米节这天,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面和主要总结农事,讨论下种的适当时机。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艺,旱地播种的方法和时限,开荒的设计。轮种的学问等。新米节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促进农业技术交流的节日。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景颇族姑娘家中排名称呼
景颇族姑娘家中排名称呼 老大:木胖或木果 老二:木鲁 老三: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