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倡导中国文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0:0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22:31
新时期,我们社会正在经历改革的转型期,社会浮躁的气息较重,不和谐造成的群体冲突比较割裂,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的先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天人一体的自然思想,扎根华夏大地的佛文化,都能启迪我们怎么积极的面对社会、怎么和谐的与人相处、怎么积极的完善自我、怎么智慧的理解宇宙和万物,我们创建新中国的先驱们哪一位不是受我们传统文化的熏陶呢?优良的传统文化能给我们带来和谐的思考、礼让、仁德、诚信,做人的骨气和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能带给我们高尚的人生信仰,而不是钱、权、色等的黑灰的*填充我们的灵魂,而不是小家、小爱、小自留地等狭隘的心胸,而且,这些优良传统文化倡导我们能更加关心和爱护大自然、关心和爱护我们的父母和幼小、更加关心和爱护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能更加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和善!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这就是新时期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倡导中国文化的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22:32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凝聚力就来源于我们民族自身创造的文化.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而不是日本人蒙古人,就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22:32
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像一个人的灵魂,文化是否深厚,代表着灵魂是否强大。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是危险的,容易被同化的,极易被推翻的。新时期我们敞开胸怀,迎接世界的各种文化。极易被其他的文化所引诱、最后以致迷失。就如现在中国新一代的年轻男女爱看虚拟的韩剧,在严重点就会发展成崇洋媚外。一个国家就失去了向心力,如一盘散沙般。不用别人攻打,自己就会内乱。文化的倡导,是加强这种向心力的最好举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22:33
“性”、“命”的体悟与“进”、“退”的抉择 —— 对儒家文化的愚见
《荀子·解蔽》中有“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一句批评的话,颇值得玩味。近人张尔田一语中的,其明言:“道家宗旨,明天者也。……儒者宗旨,明人者也。……道家纯任天道,孔子则修人道以希天。儒家务尽人道,孔子则本天道以律人。”
除“本天道以律人”的《易》之外,儒家思想多是“修人道以希天”。先秦儒家思想,枝流虽分、众派争流,本萌于“仁”。孔子《论语》中言“仁”之处多有,此乃立人道之极也!其要旨有二:其一,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其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孟子主要继承孔子“爱人”的思想,其“道性善”(《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言:“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并且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的思想体系中虽然有“迂远阔于事情”之处(太史公言),但其对“性”、“命”的见解颇为精辟。《孟子·尽心下》有言:“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由此可见,孟子认为人之所“性”有二:一是仁、义、礼、智四端,此乃受于天的道德素质和认识能力,可谓孟子性善论之精髓,故“不谓命”而言“有性”;二是耳、目的娱乐和口、体的奉养,这些虽是“性”,但“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耐人寻味的是,孟子言性善时,通常是言其一不言其二,如《孟子·公孙丑上》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又如《孟子·告子上》提及“不能尽其才者也”之“才”,实乃仁、义、礼、智之“性”。)此“性”、“命”之体悟。
荀子则主要继承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荀子对“礼”极力推崇,明言:“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荀子·礼论》)荀子对“礼”的认识与他对 “欲”的看法密切相关,《荀子·正名》云:“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荀子认为人的*应当得到适当的满足,故又说:“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荀子·正名》)“中理”即“进”、“退”皆符合“礼”。此“进”、“退”之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