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3: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5 08:02
渑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世谓之渑池矣。”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渑池,古城名,在秦赵会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贡注》曰:“渑,当作‘黾’,水虫也(即金线蛙,又名土鸭)。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渑池。”渑池出现至今已有二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另据史料记载:渑池,古称黾池,为雒都边邑。在西汉又称彭池,三国魏始称渑池,莽新曰陕亭,唐谓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间又称渑池、沔池。名号殊异,盖各有据。
至于渑池在何地,则说法不一。《水经注》说:“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池矣。”但在卷十六谷水篇中又说:“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经渑池川。”以上记载虽同出于一书,但从两说中看,渑池则不属一地。熊耳山位于今渑池县城西南(现陕县西李村乡)。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经注》曰西渡水,此水向东南流经宜阳入洛河。而谷水则发源于今渑池县西马头山谷阳谷(今陕县段岩、张村附近)。此水东北流入涧水,贯穿渑池东西全境,再东流过新安注于洛河。从渑池县地貌看,北边有韶山,南部为崤山,南北两山纵贯东西全境,从而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长条形川地。此川即《水经注》中所说的渑池川。顾名思义即川内有渑池而得名。今渑池县境内尚有天池、藕池、大池洼、小池洼、池底等地名。从这些带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处低凹沼泽这地。
至于古渑池在渑池川何地,《太平寰宇记》说:“渑池,古池名,在秦赵会盟之处。”《禹贡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说,一说指明了古渑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说具体到了位置即会盟之地。关于会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会盟对秦、赵双方都有利而取名)。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谷水,南去县二百步,东经秦、赵两城,俗谓之俱利城,东城在县西十三里,西城在县西十四里,昔秦赵会于渑池之处。”又据《渑池县志》载:“县西十余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得城。”现朱城村尚有东城和西城二遗址。东城曰:赵城;西城曰:秦城。址内常常发现战国时期的板瓦残片及其它建筑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现有渑坂(即今南班)、池底及会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渑池之地,当在今渑池县城西池底乡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理座标在东经111°33′至112°01′,北纬34°36′至35°05′之间。东裹义马市与新安县为邻,西和陕县接壤,南连洛宁、宜阳两县,北濒黄河与山西省的垣曲、夏县、平陆诸县隔河相望。东西宽43.5公里,南北长52.8公里,总面积为1421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郑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渑池县域辖城关、英豪、张村、洪阳、天池5镇和 仰韶、仁村、果园、陈村、坡头、段村、南村等7个乡。人口约33万。
资源丰富。有煤、铝、铁、重晶石、石英砂、硅石、耐火粘土等30余种矿藏和1300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探明储量30多亿吨,品位高,易开采。交通便利。境内铁路里程86公里,其中陇海铁路境内里程42.6公里,公路里程1579.8公里,其中310国道境内里程32.6公里。村村通机动车辆,有8条铁路专用线。陇海铁路和310国道及即将通车的洛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南闫国防公路纵穿南北。北部白浪黄河索道桥和南村等12个渡口,沟通与晋南的联系。
渑池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县境内仰韶文化实物遗存证明,远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活动足迹,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初次发现于渑池仰韶村。秦时置县,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1925年,渑池县始有*党组织的活动,渑池曾建过八路军兵站、办过豫西公学,发生过上官子平叛乱(“豫西事变”主体)和马跑泉事变,县城先后经历三次解放,许多*烈士长眠于此,境内留下很多*遗址和纪念地。至2000年底,全县有文物保护单位110余处。其中,属国家级的1处:仰韶村文化遗址;省级6处:寺沟遗址、鹿寺遗址、不召寨遗址、冯异城遗址、陈村桥序碑、八路军兵站;市级5处:秦赵会盟台、刘氏族系碑、黄河水位碑、郑窑遗址、丈八石佛寺;其余为县级。渑池县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还有:韶山、云门寺、大寨沟、瓦庙沟、中关汉柏、白浪索道桥、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风情园等等。*遗址除八路军渑池兵站外,还有刘少奇旧居、*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抗日烈士纪念碑、豫学公学遗址、“小孤山战斗”纪念地、“马跑泉事变”纪念地等,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渑池县南村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奇景,为开辟南村黄河游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河南省大黄河游的重要组织部分。近年,渑池县委、县*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2000年底已完成了南村码头建设和仰韶文化遗址花园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渑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骆宾王、王安石、司马光、韦应物、欧阳修、苏轼、苏辙等,近代名人章士钊、吴伯萧、姚雪垠等,都曾在渑池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佳篇。渑池籍历史上也不乏出类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张玘;明朝大理学家曹端、张信民等;当代有*总后勤部副*少将张汝光等。
作者: 一天一碗面条 封 2006-2-23 15:28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回复:渑池历史
怀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怀念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赏析
赏析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注释】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知何似:知道象什么。蹇:跛,蹩脚。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作者: 一天一碗面条 封 2006-2-23 15:3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回复:渑池历史
渑池之会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作者: 一天一碗面条 封 2006-2-23 16:05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回复:渑池历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戍徭无已,用法也更为苛深,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一队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的贫苦农民,行进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遇到连日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按照秦法规定,误期当斩。在这种情况下,戍卒中的两个屯长陈胜和吴广密议,现在逃亡是死,起来造反也大不过是死,何不拼死干出一番事业来呢?于是,他们利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计策发动戍卒起义,杀死监押的军官,提出“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起义。起义军迅速攻占蕲县(今安徽宿县南),接着向西挺进,又攻占了秦朝重镇陈(今河南淮阳)。此时,起义军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起义军在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举为王。张楚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各地农民纷纷杀长吏,响应陈胜。陈胜以陈为中心,分兵数路,四出进军,以扩大*政权的影响。吴广率主力西进,准备直捣咸阳,在战略重镇荥阳受阻,与秦军相持不下。陈胜又派周文率军直驱关中,到达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千辆,士卒数十万人。周文军所向无阻,迅速攻占了戏(今陕西临潼东),*近秦都咸阳。秦二世大为惊慌,急忙赦免在骊山修墓的几十万刑徒,仓促组成一支军队,由少府章邯率领,向农民军反扑。周文军因孤军深入,又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经过几次苦战,接连受挫,*撤出函谷关。最后渑池之战,再次失利,周文自杀。秦将章邯乘胜东下,进迫正在围攻荥阳的吴广所部农民军。吴广因久攻不下荥阳被部将田臧所杀。接着,田臧率军西向迎战章邯,敖仓之战,田臧兵败被杀。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倾全力向起义中心猛扑。陈胜亲自率军迎战,不幸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败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坚持了6个月,终告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其后,各地农民起义军继续坚持反秦斗争,终于推翻了秦朝。陈胜吴广起义所表现的*首创精神和英雄气概,鼓舞了后世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5 09:20
渑 池 概 况
2005年12月13日
渑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世谓之渑池矣。”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渑池,古城名,在秦赵会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贡注》曰:“渑,当作‘黾’,水虫也(即金线蛙,又名土鸭)。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渑池。”渑池出现至今已有二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另据史料记载:渑池,古称黾池,为雒都边邑。在西汉又称彭池,三国魏始称渑池,莽新曰陕亭,唐谓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间又称渑池、沔池。名号殊异,盖各有据。
至于渑池在何地,则说法不一。《水经注》说:“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池矣。”但在卷十六谷水篇中又说:“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经渑池川。”以上记载虽同出于一书,但从两说中看,渑池则不属一地。熊耳山位于今渑池县城西南(现陕县西李村乡)。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经注》曰西渡水,此水向东南流经宜阳入洛河。而谷水则发源于今渑池县西马头山谷阳谷(今陕县段岩、张村附近)。此水东北流入涧水,贯穿渑池东西全境,再东流过新安注于洛河。从渑池县地貌看,北边有韶山,南部为崤山,南北两山纵贯东西全境,从而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长条形川地。此川即《水经注》中所说的渑池川。顾名思义即川内有渑池而得名。今渑池县境内尚有天池、藕池、大池洼、小池洼、池底等地名。从这些带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处低凹沼泽这地。
至于古渑池在渑池川何地,《太平寰宇记》说:“渑池,古池名,在秦赵会盟之处。”《禹贡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说,一说指明了古渑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说具体到了位置即会盟之地。关于会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会盟对秦、赵双方都有利而取名)。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谷水,南去县二百步,东经秦、赵两城,俗谓之俱利城,东城在县西十三里,西城在县西十四里,昔秦赵会于渑池之处。”又据《渑池县志》载:“县西十余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得城。”现朱城村尚有东城和西城二遗址。东城曰:赵城;西城曰:秦城。址内常常发现战国时期的板瓦残片及其它建筑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现有渑坂(即今南班)、池底及会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渑池之地,当在今渑池县城西池底乡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理座标在东经111°33′至112°01′,北纬34°36′至35°05′之间。东裹义马市与新安县为邻,西和陕县接壤,南连洛宁、宜阳两县,北濒黄河与山西省的垣曲、夏县、平陆诸县隔河相望。东西宽43.5公里,南北长52.8公里,总面积为1421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郑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渑池县域辖城关、英豪、张村、洪阳、天池5镇和 仰韶、仁村、果园、陈村、坡头、段村、南村等7个乡。人口约33万。
资源丰富。有煤、铝、铁、重晶石、石英砂、硅石、耐火粘土等30余种矿藏和1300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探明储量30多亿吨,品位高,易开采。交通便利。境内铁路里程86公里,其中陇海铁路境内里程42.6公里,公路里程1579.8公里,其中310国道境内里程32.6公里。村村通机动车辆,有8条铁路专用线。陇海铁路和310国道及即将通车的洛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南闫国防公路纵穿南北。北部白浪黄河索道桥和南村等12个渡口,沟通与晋南的联系。
渑池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县境内仰韶文化实物遗存证明,远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活动足迹,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初次发现于渑池仰韶村。秦时置县,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1925年,渑池县始有*党组织的活动,渑池曾建过八路军兵站、办过豫西公学,发生过上官子平叛乱(“豫西事变”主体)和马跑泉事变,县城先后经历三次解放,许多*烈士长眠于此,境内留下很多*遗址和纪念地。至2000年底,全县有文物保护单位110余处。其中,属国家级的1处:仰韶村文化遗址;省级6处:寺沟遗址、鹿寺遗址、不召寨遗址、冯异城遗址、陈村桥序碑、八路军兵站;市级5处:秦赵会盟台、刘氏族系碑、黄河水位碑、郑窑遗址、丈八石佛寺;其余为县级。渑池县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还有:韶山、云门寺、大寨沟、瓦庙沟、中关汉柏、白浪索道桥、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风情园等等。*遗址除八路军渑池兵站外,还有刘少奇旧居、*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抗日烈士纪念碑、豫学公学遗址、“小孤山战斗”纪念地、“马跑泉事变”纪念地等,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渑池县南村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奇景,为开辟南村黄河游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河南省大黄河游的重要组织部分。近年,渑池县委、县*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2000年底已完成了南村码头建设和仰韶文化遗址花园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渑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骆宾王、王安石、司马光、韦应物、欧阳修、苏轼、苏辙等,近代名人章士钊、吴伯萧、姚雪垠等,都曾在渑池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佳篇。渑池籍历史上也不乏出类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张玘;明朝大理学家曹端、张信民等;当代有*总后勤部副*少将张汝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