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能得天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0:2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7:15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绝对的奇迹。一般人都认为刘邦什么都不行这是历史的误导。
刘邦说自己治国为如萧河,用兵不如韩信,谋略不如张良。不代表刘邦什么都不会,萧河韩信张良是天下三杰但是都是专才而非全才,而刘邦却是个全才既会治国又会用兵且懂谋略,只是都不是一流而已。
证据:论打仗刘邦打不过项羽,项羽是什么人是中国历史上的战神,韩信也不敢轻易与项王交锋,在垓下拥有近七十万的兵力对项王十万兵力仍然不敢轻敌。项羽被灭后,刘邦用计谋擒了韩信,彭越,带兵灭了英布,说明刘邦的谋略和用兵是超过当时除项王以外的天下诸侯。
刘邦读过书,只是在司马迁这样的大文豪看来就像个小学生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当时天下的一般人来说还是很厉害的;
证据:
(1)卢绾(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与刘邦是同乡好友,且和刘邦同一天生日, [1] 儿时与刘邦一起在马维先生的“马公书院”读书。
(2)刘邦是经过考试才当上秦帝国的亭长,秦朝的吏不一定要多少才能,至少读过书,认识文字才行吧。
(3)刘邦写过一首歌叫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文盲是写不了诗歌的。
刘邦胆略过人,在秦末只有项王可与之比肩。
证据:秦末可能确实很多人想当皇帝,但是有贼心无贼胆,真正遇到困难绝大部分人不也有作为,可以说都是无胆之辈
(1)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雄响应,六国之后各自称王,但是起义军打到关中附近,秦国大将章邯带兵迎战立刻兵败如山倒,章邯一路势如破竹杀陈胜灭吴广斩项梁围巨鹿,楚怀王与楚国众人商议灭秦只有项王和刘邦敢出战,楚国其它将领都不敢言战。到了巨鹿各国义军在附近都不敢打,只有项王敢打。
(2)秦灭后项羽分封十分路诸侯,诸侯不满纷纷造反,但是项羽带兵攻齐,最大的造反派头子田荣立刻就老实了,再也不敢与项王为敌,带三万骑兵*彭城,联军56万一个上午全军覆没,根本不敢反抗只知道逃跑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几十万。从此诸侯各国不敢与项王作对,只有刘邦敢于与项羽正面对抗不管多难都不放弃;
(3)造反有风险,韩信是当时最厉害的军事家之一,做齐王本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不敢背叛刘邦,原因有很多,但是其实最重要的是没有胆量,因为造反就可能失去富贵,已经做了齐王的韩信不愿意再冒险,但是刘邦却不甘于做汉王一定要造反打败当时认为不可战胜的神话项王做皇帝,这是非凡的胆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7:15
《史记 本纪第八 汉高祖》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译文: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都被说服了.
刘邦有汉初三杰 所以可以得天下 但是也说明刘邦会用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7:16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因为他知人善用[微笑]
提问刘邦团队成功的原因
回答一是用人方面:在楚汉战争初期,他就已经招揽了各方人才,文有萧何、曹参、张良。武有韩信、卢绾、樊哙。
二是民心方面。刘邦在初入咸阳时就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进咸阳时秋毫无犯,还赦免了秦王子婴和秦国宗室人员,赢得了关中地区的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7:17
1、约束行为,以待天时。
刘邦志在获得*酪,收敛了自己流氓行为,“妇女无所幸”“观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气也”,攻下秦都,封咸阳府库,以待项羽。占天时,积蓄力量,主动作为。项羽则占有刘邦打下的咸阳,焚秦宫室,毁阿房宫,抢劫妇女,掠夺财宝,显示出志大才疏,不重视在百姓中树立形象,军队纪律涣散,逐渐失去人心。
2、约法三章,昭信天下。
汉王刘邦听萧何计策,约法三章,取信于民;项羽焚烧秦宫室,掠美人财物,成为刘氏大仁大义的反面陪衬。
3、屈尊揽才,接受忠谏。
大将韩信、谋士张良、相国萧何,像陈平、周勃、夏侯婴等人才济济,俱为所用。筑台拜将,亲授帅符。对有利于得到*酪的要求、计策,迅速决策;项羽则优柔寡断,终妇人之心,用人必亲近,不会用人,加上决策失误,最终失去大好机会。
4、用人以才,不论出身。
刘邦接受谋士的建议,用人不论身份和名声。韩信受辱胯下,陈平盗嫂,樊哙乃杀狗屠夫。至于文化人如郦生、陆贾、李左车、蒯彻等亦尽为之用,以展其才,这叫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项羽任韩信为执戟郎,大材小用,不会用人,不会识人,贤愚不分,任人唯亲,项氏集团奸细内出,终坏大事。
5、能识大体、顾全大局。
刘邦能审时度势,伺机以待天时。这是刘邦认可的比较理性的思考。项羽则刚愎自用,感情处事,加之妇人之仁,不识大体,最终毁掉最可能获得*酪的大局。正是,“长城”非他毁,自毁也!
6、隐忍屈辱,不乱大谋。
一个人有野心或雄心谁都管不了,能在巨大的屈辱面前当孙子或装孙子,不是谁都能行!刘邦行!项羽不行!大丈夫能伸能屈,从这一点也可以预见出,谁最后可能获得胜利了!刘邦兵败,蓄积力量,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兵败,认为“天亡我也”,不过乌江,自刎垓下。
7、大的气量,能容他人。
刘邦能容纳那些有个性的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大将军韩信攻克齐地,自立假齐王,并奏报刘邦。刘邦接到奏报,正在犹豫。张良一捅他,刘邦马上反应,“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不做假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项羽则好大喜功,乱封诸王,引火烧身,四面树敌,成众怨之的。虽然,人们敢怒不敢言,但是义军内部已是貌合神离,只保留着一种可怕的团结局面。
8、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可以说刘邦有用人的专长,加上那些谋士的策划与参谋,基本成功完成了关键的几件大事。刘邦也敢于在登基做皇帝后的大宴群臣的庆功会上公开讲,自己的能力不及“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又很不谦虚但很实在地说道,“我能用之!”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则善于“将将”(统帅大将)。项羽不懂知人善任,气走了亚父范增,众叛亲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7:17
汉王刘邦尽量发挥、利用众人的智慧,调动了众人的力量。楚王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智谋,只发挥个人的作用。最终利用众人智谋和力量的人取得胜利,只凭一己智谋和力量的人遭遇了失败。
“混混”刘邦的管理智慧
邦哥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常被人称为“汉族”,就由他而起。他创立的大汉帝国,在历史上也是永续时间比较长的,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了。这应该归功于他的个人魅力和他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
首先,邦哥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作为一个混混,他从不讳言,而且还常常以混混自豪,很率真,以至于他当上汉帝国的CEO后还要挤兑刘老太公几句:“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个不干活不读书的无赖,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现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让刘老太公很尴尬。其实我们看看身边凡是自己创业而且事业有成的老板,基本上都很率真,这就是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
其次,邦哥很“听话”。面对项羽的“鸿门宴”,张良提的各种建议他都采纳;面对韩信这样一个毛头小子,萧何说此人能当大任,他立即登坛拜将;面对韩信在危难时刻要挟封王的要求,虽然满腔怒火,但在张良踢了一脚后立即答应。和项羽的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比起来,邦哥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兼听则明”的好领导。而且在需要决断的时候,比如汉帝国成立后是建都洛阳还是长安这样的大事,他毫不含糊,力排众议。比起项羽的优柔寡断,他不成功谁成功!
第三,邦哥是一个以弱胜强的高手。有一次,项羽无计可施,他要刘邦和他单挑。刘邦没有上他的当,说:“我和你只斗智,不斗勇。”接着骂项羽有十大罪状,骂的项羽理屈词穷。而且纵观楚汉相争,刘邦非常弱势,项羽非常强大,但却是弱小的刘邦最终战胜了强大的项羽,我们不得不说邦哥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资源整合大师,他是“所有资源皆为我所用”的实践者——一点一点地整合与蚕食资源,把强大的项羽的力量不断分化,弱化,微化,最后消灭掉。
第三,邦哥的企业文化很了得。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汉承秦制”,即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秦朝的。那为什么同样的规章制度,秦朝才延续了几十年,而汉朝却延续了四百多年?那是因为邦哥将原来秦朝的残酷刑法和严厉的治国思想改变了,用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减轻百姓赋税的负担。这功效类似于他入关中的约法三章,虽然简单但效果明显,对症下药。他的孙子也依此办理,才有了“文景之治”,才有了他的曾孙刘彻的对外扩张。
最后,邦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来解决政权不稳的矛盾。他分了九个同姓王,希望他们和平共处,巩固刘氏江山。同时立下了规矩来约束他们:诸侯王国的*地位和郡相同,辅佐诸侯王的相国和太傅都要由**来任命,是*的官吏,不准依附诸侯王对抗*,否则就要以“阿党附益”(就是诸侯有罪时不举报,反而依附诸侯结成死党)的罪名处罚。同时,侯国地位和县相同,主要封给建国功臣们的。诸侯国和郡县并立。因为王国和侯国有自己独立的司法审判权,虽然后来导致了地方*和法制的混乱,但作为一种尝试初期却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