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24 19:3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9 18:02
崇祯皇帝抵抗不了后劲的原因是因为之前的阉党把国家弄得满目疮痍,导致国力衰微无力抗衡。
其实,当魏忠贤把持朝政,后金打不进来时,当时的后金才刚开始发展。到了崇祯皇帝登基时,国力衰微,而后金也已经壮大到可以和大明抗衡了。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魏忠贤阉党在面对抵抗后金时不仅没有起到支持作用,反而起到破坏作用,阉党*求荣,只为了自己的私欲贪婪成性。
崇祯登基之后,天灾人祸不断,一方面是持续多年的自然灾害,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另一方面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让朝廷措手不及。二年李自成起义,明朝*两线作战,顾此失彼,决策难,行动更难。内有明朝**,外部有民间起义、后金的威胁,已经无力回天。
另外,造成这个局面也跟崇祯皇帝有关,他在面对朝廷大臣时没有使用帝王之术。崇祯皇帝拥有野心和严格的自律。然而,他缺乏帝王之术,这点尤其是突出在军事上。在决策方面,他既有坚定有力的一面,也有优柔寡断、推卸责任和任性的一面。崇祯皇帝将魏忠贤拔除的决定是对的,但是他没有考虑到拔出之后应该重新整理朝政。同时,做出的决策没有一条是从实际出发的,做出一个决定,然后一条路走到更黑做错了都是大臣背锅。并且对自己忠诚的大臣十分苛刻,不会用人也不会容人,导致大臣对他的信心很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9 18:02
天启年间,大明财政已经处于崩溃边缘。魏忠贤担任秉笔太监后,一眼就看穿了大明王朝的脉门所在。于是他从财政改革下手,一方面打压地方利益集团,*其纳税,实行张居正当年定下的“一条鞭法”,另一方面他又开征商税以扩大财源。
这样一来,朝廷财政收入倍增,有钱好办事,赈灾救民、支援边军抵御外敌的饷银很快下发,大明成功续命。所以说,魏忠贤在大力打击东林党人的同时,从客观上缓解了大明的危局,是大明的功臣。天启皇帝朱由校虽然不务正业,但并不糊涂,他清楚地意识到魏忠贤处理政务的过人能力,因此在弥留之际叮嘱信王朱由检,魏忠贤“忠贞可计大事”,只不过后者并不相信。 
当然,并非是为魏忠贤翻案,只是给诸位提供另一个审视明末社会状况的视角。任何时期,社会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每个人都不能简单地被划为“君子”和“小人”。因此一些传统史书的道德价值体系显然有待商榷。
天启皇帝在位7年,这段时间是魏忠贤独掌大权的时期,当时明朝的国力跟军队还算是可以的,加上朝廷内部基本由魏忠贤的派系一家独大,几乎没有对手,所以显得一点内斗都没有。
当时的明皇是朱由校,此人生性善良不爱理朝政只一心酷爱木工,平时没什么事就自己锯些木板钉几个家具玩玩,所以有关朝廷政务都是由魏忠贤管理,虽然有东林党在跟魏忠贤作对,可惜权势不如前者,最终全党人员被魏忠贤搞得家破人亡下场悲惨。
天启元年,金兵攻势猖狂一度占领辽阳、沈阳、辽东等地的城池,接着战线延到辽西地区明朝的锦州、义州等皆被敌人夺去。
当时虽然是魏忠贤掌的权,大胜后多少能记点功劳,但主要原因还是要算在军队实力雄厚,天下太平且无内乱的因素上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9 18:03
魏忠贤找准了当时的弊病所在,进行改革,而崇祯经验不足,国力逐渐衰微。后金便乘虚而入。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9 18:03
当时明朝的国力跟军队还算是可以的,加上朝廷内部基本由魏忠贤的派系一家独大,几乎没有对手,所以显得一点内斗都没有。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9 18:04
天启年间,大明财政已经处于崩溃边缘。魏忠贤担任秉笔太监后,一眼就看穿了大明王朝的脉门所在。于是他从财政改革下手,一方面打压地方利益集团,*其纳税,实行张居正当年定下的“一条鞭法”,另一方面他又开征商税以扩大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