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23:4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49
《离婚》是老舍本人满意的作品。
人们了解老舍总是通过《四世同堂》《茶馆》等注重思想价值的作品,却对文学价值更高的《离婚》有所忽视。
故事简单精巧,围绕北京财政所的几名科员及其家眷展开。描述*时期小官僚和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温和地讽刺了他们对生活的敷衍。小市民的庸俗,传统观念的顽固,摩登青年的肤浅,高尚者对平庸之恶的反抗,都被老舍寥寥几笔勾画得淋漓尽致。但老舍并不刻薄,他的幽默敦厚、温柔、不动声色,他同情和理解每一个人。但更难得的是,这种同情和理解通透分明,不混淆善恶,不犬儒虚无,也不把玩人情世故。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学,真正的精神贵族。
老舍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离婚》是自己满意的作品。他自己说:“自这部小说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风格…我在《离婚》中所用的语言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好的,文字简洁清新的典范。” “我立意要它幽默,可是我这回把幽默看住了”。四十年代初,老舍在云南龙泉镇要求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的学生选举他的最佳作品,大家一致投《骆驼祥子》的票,老舍却说:‘非也,我喜欢《离婚》。”
《离婚》看似鸡毛蒜皮,却包含着各种能引起现代人共鸣的主题,除了永恒的“寻求被理解,渴望摆脱庸俗生活”外,我们还能看到:办公室斗争、社恐、干涉隐私、渣男、啃老、二奶、夫妻矛盾、儿童教育、男女平等、地域歧视……我们会惊讶于这些问题并不只是当代的问题,种种矛盾早在中国刚进入现代阶段就开始了。
以1952年晨光出版公司版为基础,按照现代读者习惯对标点和用字进行修订,在保留原意的同时,尽可能贴近当下,消除不必要的年代感,呈现老舍的魅力。
小知识分子老李不满婚姻和职场的庸俗和敷衍,一心想逃离但又没有勇气。
他身边充斥着浑浑噩噩没有梦想的人:八面玲珑好管闲事的老大哥、年轻却一肚子坏水的办公室小人、惧内而*的所长、横行霸道的所长太太、被太太们传染了庸俗病的乡下妻子,可笑的巨婴“*家”……
他在庸俗的环境中挣扎,时而妥协,时而挣扎。朋友遇难,他牺牲自己的地位和钱财去解救,并在过程中看透了周围人的堕落无望。一个平时没人瞧不起的社会闲杂仗义勇为,打动了他,使他下定决心离开了这个看似花团锦簇的北平和稳定的铁饭碗,回归乡村生活和朴素的家庭。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生平和创作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0,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
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 的坎坷经历。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他从30年代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号》、《断魂*》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49
老舍曾在很多场合表示:《离婚》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离婚》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关于小市民的故事。书中描写了北京旧时*机关里一群小职员们的悲欢离合的生活(婚姻生活),张大哥、老李是老舍在本书中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
《离婚》是一部关于小市民的故事,它的主人翁,是一群国民*中的科员,而这些小人物的烦恼,也无非是老婆、孩子、办公、升官、外遇……如此等等。
“烦恼”不如“痛苦”浪漫――不至于死人;然而“烦恼”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比之“痛苦”,更加难以摆脱,它不会轰然摧毁人的肉体,但却会一点点侵蚀人的灵魂。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时代和环境会很大程度地决定一个人。老李的痛苦彷徨,老张的小心谨慎,小赵的投机取巧,吴太极的假正直,李太太的乡下老一套…不胜枚举,这些都可以明显的看出时代印记。
但老李还是有些特别,他是一个超越时代而存在的人物,每个时代都有他这样不满现状苦苦挣扎的人,他们不敢去改变这个世界,只是一味地折磨着自己,他们是苦闷的代言人,空有抱负却无力行动。
苏轼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老李的愁闷正来源此,有理想又有一些才华,所以不愿妥协,不愿将日子混下去,可到底缺一些力量,只能深陷在其中而苦苦挣扎,挣扎却不得。看完《离婚》,方才明白,“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这两项荣誉老舍当之无愧。
扩展资料
小说中对于“老李”的拿捏可谓十分到位,并且假若结合老舍的实际生活情况,再去思考这部小说,更像是一部爱恨离愁的眀暗线。
老舍原配夫人是胡挈青,也算是有文化的女子,但自37年抗战开始,胡挈青就自己带着孩子在北平,还要负责照顾老舍的母亲,老舍当时则受限在武汉,后来武汉沦陷,又去了成都,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另一位志同道合的才女赵清阁。
赵女士是老舍工作上的助手,于是日久生情,甚至有传闻他们已然同居,六年间,老舍只是与北平书信来往,并未不曾想过接夫人和子女至后方,直到老舍母亲去世,老舍的一位好友将*二人接到成都,并且想给老舍一个惊喜。
老舍在吃饭时听到原配已经到了,非常惊讶,甚至筷子掉在地上,无奈与妻子团聚,不过仍旧倾心于赵清阁。这一段特别像小说中老李接乡下女人来城里的感觉,不情愿又无奈。待到抗战胜利,赵清阁去了上海,老舍也追随而去。
赵清阁提出只有老舍离婚,才能接受这份爱情,随后胡挈青又带着孩子追到上海,老舍不忍将独自抚养孩子,奉养老母的胡氏抛弃,于是在46年以付美国讲学为由,逃离苦闷漩涡,暂时避得清净,这与小说中老李在北平一人过活,偷的清闲十分类似。
后来48年离婚在美出版,据说这也是老舍百般无奈后下的决定,亦是向赵清阁表露心迹,无奈国内风云变幻,历经波折,在建国后,在周总理的示意下,赵清阁劝老舍回来,老舍还存着回来后可以离婚的幻想。
待归国后,一切枉然不可逆转,小说中老李最后辞去公职,赶着大车,带着老婆孩子,回到遥远的乡下,似乎也预示了这种宿命,世事真是无常,不幸亦多相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49
老舍本人最满意的作品——离婚
《离婚》围绕*时期北京财政所的几个小科员和家眷的故事展开,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今天我们或周围的人的生活也仍是这样,时代变了,人是没有改变的。
在这个故事中,有职场斗争、夫妻矛盾、儿童教育、啃老、渣男、小妾等等议题。讲的是平凡的故事,但呈现的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现状和复杂多样的人性。
▫️人们提起老舍,想到的可能是《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但其实老舍曾多次表示过,《离婚》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故事中的人很多连完整的名字都没有,老李、张大哥、张大嫂、马少奶奶...男人只有一个姓,女人则是在名字上就表现了从属的地位。
老李是个理想主义的基层公务员,不喜欢乡下老婆,不喜欢工作,想辞职想离婚,想要自由。但最终还是对生活妥协,没有离婚,只辞了职,离开了北平。
我想每个人去看这本书大概都会看到和自己相似的部分,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对生活的无奈和妥协。在今天看来,仍然新鲜不过时。
老舍先生的语言幽默、讽刺又温和,三言两语就刻画出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物,好像我们一回头就能看到这样的人。书名是离婚,但最后谁都没有离婚,或是不想或是不敢都各有原因,都是人的选择。
️摘录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
生命也许就是这样,多一分经验便少一分幻想,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
婚姻便是将就,打算不将就,顶好取消婚姻制度。
家庭是个男女、小孩、臭虫、方墩样的朋友们的一个臭而瞎闹的小战场。
世上原没讨厌的人,生活的过程使大家不快活,不快活自然显着讨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50
小说是《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
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
扩展资料:
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
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这部作品中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51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也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公众接受度最高的长篇小说。
作品简介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创作背景
《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此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题材故而一度搁置。
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阶段,老舍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陪都重庆书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写作延续了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国讲学,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制。
主要人物
钱默吟,58岁,文人,爱喝酒作画种花,在因日本人的侵略而家破人亡之后转变性格开始努力抗争侵略者;长子钱孟石,被日本人*死;长儿媳,年龄未知,与孟石育有一子;次子钱仲石,汽车司机,开着汽车与日本人同归于尽;
李四爷,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四大妈,李四爷的太太,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另有李四爷之子。
冠晓荷,50多岁,无职业,没有是非原则只崇向有势的人,后被日本人活埋;大赤包,冠的夫人,爱打牌;尤桐芳,冠的二太太,嫁前是唱大鼓的,冠家最先觉醒的人;冠高第,冠的大女儿,冠家第二个觉醒的人;冠招弟,美丽动人,但是好吃懒做,最后沦为特务,被祁瑞全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