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23: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7:42
授箓传度天师道的授箓传度源远流长。按《太真科》及《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斜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明威符籙》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密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这是符籙的根源和符录的开端。
早期天师道入道采取交米登箓和蓄养弟子的办法,北魏寇谦之在道教仪式时,改在道场上用授箓的方法,接受入道者,开授箓的先河。在《《道德经》的传授、诵读与道教法位阶次》里有详细的说明授道的程序。另一方面,南北朝末以后出现了不属于三洞四辅的新法位,例如升玄法位、高玄法位、洞渊法位、北帝法位、三洞部、大洞部等。这些新法位也有相应的仪式,如南北朝末期问世的《升玄内教经》(敦煌写本P.2445)记载了传授升玄法位经箓的登坛告盟仪式,东晋南朝朝问世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四《法次仪》、《传授经戒仪注诀》记载了高玄法位。唐代出现了洞渊神咒斋仪(DZ 525《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DZ 526《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DZ 527《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DZ 1430《道藏阙经目录》著录了北帝法位仪式。总之,中古道教的法位制度与《道藏》的三洞四辅分类体系并不完全对应。
盖箓本是道士之中秘密传授的文契,箓中有仙童玉女、将军吏兵等众,可供法师驱策。是以玄坛科戒中有一条就是道士不受箓职的,不能为人章醮。因为没受箓职的道士,本无灵官将吏可供役使,天曹无名,纵然章醮亦不灵验。《正一威仪经》云:“当诣师受斩邪符箓。不受之者,魔精鬼妖,横见干犯,兵病所侵。受之者,诛邪伏凶,万神潜藏,土地山川,侍卫送迎。”如果这些人,僭越无礼,窃取衣冠,效仿法师替人章醮,召神遣将,不唯不灵验,并且有罪。可以这样说,道箓的传授,其实也是法的传授。《正一威仪经》云:“经戒符箓,不诣师受,行之不神,反得偷盗之罪。须诣师受,依法修行。”
箓的内容包括很多,古真云:“经为箓之体,箓为经之用。”古代道门传授,不仅仅是授箓而已,还包括经、戒等。按《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云:“臣等已参初法,修奉护持,今年某月某日,蒙师某君于某宫观,传授道德青丝金纽,紫虚宝箓,及真经上下、河上公章句、想尔要戒、存图、传诀、朝仪、斋法,三日限毕,拜谢恩朱表一通”云云。故知授箓的内容包括很多,不仅仅是箓与职而已,还有经、戒、法、诀等等。授箓只是言其大要,举一以概其他也。
《正一修真略仪》云:“世人受道经戒,佩服箓文,纵未能次第修行,亦已不为下鬼,轮转不灭,与道有缘,而况亲行之乎?”
二、箓职的品类
今天师府传授的箓职,据说初授都是三五都功经箓,三年之后升授正一盟威箓,加受上清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再升上清大洞经箓。这个是如今流传的比较广的说法,不知是否是天师府现行的?
早期天师道箓职
按《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是为五斗米道授箓之渊源,故知其所来者久矣!
而道教箓职的种类也是十分多样的。按《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的记载,则有太上正一童子将军箓、太上正一童子十将军箓、太上正一上仙百五十将军箓、太上正一三将军箓、太上正一上灵百鬼召箓、太上正一元命混沌赤箓、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箓、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箓、太上正一星罡五斗箓、太上正一河图保命箓、太上正一解六害神虎箓、太上正一九凤破秽箓、太上正一都章毕印箓、太上正一斩邪华盖箓、太上正一九天兵符箓、太上正一九宫捍厄箓、八卦护身箓、考召箓、斩邪赤箓、辟邪神箓、四部禁炁箓、斩河邪箓、功曹箓、保命长生箓。凡二十四品,故祖天师宝诰云:“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是也。
天师道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
天师道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均来自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二指先天父母媾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之精气”。天师道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天师道始终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天师道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
养神之道包括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魏晋之前即已盛行,都是依据形神相依,形须神立的教义而来,认为人身五脏六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这些神存在于人身,则形体安康,也就是说存神则可以安形、固形。但由于外界有色、香、味、欲的引诱,人身之神往往有被诱引而外逸。神离开了形,即生机离开了形体,神不守舍(形),形体就会败坏,生命就要死亡。因此,欲求长生,则必须存神于形体之内。 天师道的养形之道相当广泛,主要包括导引、按摩、漱咽、拳术、体育和行跷等,尤以导引为最重要。按摩,即《内经》之所谓“按跷”者也,是运用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借鉴医学中的按摩推拿,用按压、扣击、揉摩、捏推、提滚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尤其是经络循行部位,“引血气之通流也”,作为养生之按摩,分为自我按摩和他人按摩两种。
导引——为保持内气不衰之法,其特点是在意念的指导下,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密切结合起来,使四肢百骸做各种俯仰屈伸转体运动,使肢体“导气令和、引体为柔”(李颐语),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养筋健骨,除劳却烦,从而能“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 天师道的养食之道,包括服饵、辟谷、外丹、鼓漱等功。天师道认为,人的精神受肉体支配,而肉体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须“止绝臭秽,休粮清肠”(《抱朴子》)。《庄子》中所谓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乃辟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可能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佚书。
辟谷——是一种*方法,即不食五谷杂粮、蔬菜肉蛋等日常食物。辟谷也称断谷、绝谷、绝粒、休粮等。这种方术认为:“草食者善走而愚,肉食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这是说,食用日常食物,虽能维持日常生命活动,但不能长生不死。又说:“欲得生,肠中当清,欲行不死,肠中无滓。”即日常食物会在肠胃中留下有害渣滓,会使人身上火,减少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