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分析谁有??(诸葛亮和曹操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30 07:0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9:26
诸葛亮: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1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章)。
建安2年 197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建安13年 208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8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曹操:
论坛上常见网友自言崇拜曹操,比之秦始皇*,更有甚者乃以“汉丞相”自名。更解释说,此“汉丞相”是曹孟德而非诸葛孔明。真是所谓世易时移,黑白颠倒,只恐七十二座疑冢中有人吃吃窃笑也!
近世颇有学者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功绩,想把白脸涂成红脸的。这也是所谓矫枉过正,毕竟以前否定曹操的太多,将其历史功绩一笔抹杀,只着眼于他的罪过。然而功是功,过是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功过并论,忽略哪方面都是不对的。
曹操的历史功绩,现在看来,应该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扫平北方军阀,统一中国北方,恢复发展生产,使北方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太平生活。这些功绩,表现出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另外,他博学多才,其诗歌至今流传,又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能。这些功绩和才能聚于曹操一身,自然显现出男子汉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欢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对于汉王朝,也是有些贡献的。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强,执法严明,将他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领兵打黄巾,虽然有*农民起义之嫌,毕竟也是对汉王朝有保全之功;兴兵讨董卓,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义之师。后来迎献帝,迁都许昌,恢复礼乐,使奄奄一息的汉王朝又多活了许多年,这也是有贡献的。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历史上他就可以称是一个完人了。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着汉献帝,不是拿他当君王,只是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只是为了握一张王牌,方便其发号施令。一旦羽翼丰满,根基稳固,就要取而代之。
《后汉书献帝纪》中,建安年间曹操每一次升官,范晔都写为“曹操自为……”表面上仍是献帝封的,但曹操想当什么,献帝就得封什么。“三公制”搞腻了,就改为“丞相制”,直到后来封魏公加九锡,最后进封魏王。
对忠于汉朝的*,有名望的*,曹操陆续实施排挤、罢免、*。而那些试图对抗曹操扶保汉室的*贵族,曹操更是杀得有理,甚至牵连上皇后皇子。
曹瞒传曰: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这段帝后之惨状,在京剧《逍遥津》中表现最多,听之凄怆。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确是公允之论。曹操对于汉献帝,丝毫没有臣子之节,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的侃侃而谈,实在是自欺欺人。
按《后汉书》的说法,在桓帝灵帝时,“天厌汉德已久”,汉王朝实是到了应该灭亡的地步。仁人君子为了天下苍生,取汉祚而代之,原没有什么过错。张角黄巾起义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堂堂正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明确提出要造反,要消灭汉朝,取而代之,他虽然失败了,但死得像个英雄。董卓曹操之流,口头上尊重汉统,以天下为己任,而采取种种卑劣手段,阴谋篡位,这种行径,在人品上实实地不如张角!后来曹操正月死,到十月曹丕就篡了汉,美其名曰:禅让。
如今人们有许多时尚的观念,像“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云云。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天下事原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所以曹操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什么都不算错,能够取得成功就是英雄。
却不知天下原有公道,古语说:“作茧自缚”,俗语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曹操潜移汉祚,曹丕顺利篡位,应该说是取得成功了。但曹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这些品德上的污点竟成了曹氏门风。曹丕一旦即位,首先对付的是自己的兄弟们,刻薄成家,最终削弱了自己的曹氏家族。曹睿开始比曹丕强,但西蜀的诸葛亮死后,他见危机已去,就开始暴露出性格弱点,贪恋酒色,大兴土木,信奉神仙,把汉武帝的金铜仙人也搬了过来,很快就把自己折腾死了。此后曹氏就完了,只等着别人来篡。
而曹操本人的“成功”经验,在三国成为模范典型。有志之士,竞相效仿。第一个站出来学习的就是司马氏,他们最终得了天下。后来的宋齐梁陈,乃至北周北齐隋唐五代宋,改朝换代玩了多少“禅让”的把戏,干了多少“弑君”的罪行。权臣、军阀们一旦实力足够,就*主夺宫,如果仅仅是宫廷政变,权力交换也就罢了,但哪一次不是伴随着*和战争?数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名士、正直君子和平民百姓死于这些争夺皇位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曹操可算是这一系列血腥事件的领头雁、带头人,你说戏台给他画白脸冤不冤?
曹操自己为什么不直接篡汉?《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曾有过评论,说是汉朝自董仲舒以来,儒家学说普遍流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伦理在社会上占着统治地位,东汉末年仍然是这样。曹家世受汉禄,深蒙国恩,在社会*的压力下,他不敢公开地直接地篡夺帝位。反对势力经过他数次*,仍然不绝如缕,所以他才有为自己辩白的《十二月己亥令》。近代的袁世凯也号称“窃国大盗”“一代奸雄”,我记得有一则记载说,进入*后大家剪辫子,袁世凯剃了光头,换了*服装出来见客,一时竟羞愧难当。曹操不篡汉位,而留给自己儿子,也是为免此羞耳!
而“听其言,观其行”,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中话说得好听,把自己妆扮成一个大忠臣,可是临死时竟命令建造七十二疑冢,怕人挖他的墓,他要是忠臣,他要是问心无愧,有什么好怕的呢?而其中有几句话最有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此言可与“分香卖履”之事共参。
(明心斋 2000年9月6日)
附:曹操《十二月己亥令》
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於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於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天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曹操勾白脸冤不冤?
曹操有*、军事、文学诸方面的才能,在东汉末年群雄争斗时颇多建树,统一中国北方的大部分领土,也是有历史功绩的。所以现在很多人喜欢曹操,崇拜曹操,乃至觉得戏台上给曹操勾大白脸不公平,白脸一度被改成了粉脸。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恶行自然不少,但演义作者是“尊刘”的,难免有不少过份的加工。《三国志》中的曹操,因作者陈寿是晋时人,晋承魏祚,难免要多说一些魏的合理性,所以给曹操的好话也不少。这两天我正好读《后汉书》,这是南北朝人写的,感情因素自然要少一些,在《献帝纪》中,我发现曹操的劣迹不少,给他勾白脸,着实不算冤枉。
且抄几段书来看:
建安元年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
九月,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罢。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夏六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为丞相。
壬子,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为济阴王,懿为山阳王,□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一]注[一]山阳公载记曰:“时许靖在巴郡,闻立诸王,曰:‘将欲歙之,必姑张之;将欲夺之,必姑与之。其孟德之谓乎!’”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进号魏王。
是岁,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一]注[一]坐谋欲渡江,被诛。
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起兵诛曹操,不克,夷三族。[一]注[一]三辅决录[注]曰:“时有京兆全祎,字德伟,自以代为汉臣,乃发愤,与耿纪、韦晃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事败,夷三族。”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袭位。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参考资料:http://www.ftp8.co.uk/archiver/?tid-996.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9:27
很简单啊!!
简单回答是:诸葛亮为人足计多谋
曹操为人奸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9:27
楼上说的狠,那是那样啊!
听我的
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儿后以。
曹操典故:去见河南许邵
诸葛亮典故:出师表
不知道楼主看明白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9:28
去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啊,里面应该都有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9:28
毛啊 这么多字 拼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