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9: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5:31
“七不出,八不归”的禁忌,是源于旧时的商人。古人经商,没有高速,没有飞机,也不能朝出晚归;由于行程不便,商人外出,十天半月是常态。因此商人不像政客,家庭观念较重。不能为了钱而毁了家,因此就有了“七不出,八不归”的禁忌。“七出”,又称“七去”、“七弃”,与旧时“出妻制”相关。旧时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即“出妻制”。男子有权强制休妻,不要妻子时,将其赶回娘家。中国古代休妻是有标准的,七条标准: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当妻子符合其中一条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七出”一词虽然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于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弃”、“七去”。七出或七去的内容大多是以夫家整体家庭家族的利益为考量,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家族或丈夫就可以解除其婚姻。因此,在民间,“七出”就渐渐讹变为“初七”与“出门”两个含义。“八不归”是“七不出”的引申。男子可以休妻,女子没有这种权力;但男人外出,女人可以给男人“戴绿帽子”,让男人做“乌龟”。这也是商人不愿意看到,却又有可能发生的常事;这样,“八”为王八的缩影,“归”是龟的谐音。于是,“八不归”又成了男人的禁忌。“七不出,八不归”的动机虽然有些险恶,但目的却是为了家庭的和谐。民间的禁忌制约了人的行为,也维护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稳定。引自孙文辉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