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8: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6:48
汉语里的修辞格种类繁多,在此不一一赘析,仅就有代表性的比喻、双关、析字辞格来阐述汉语修辞对汉民族文化的反映和体现。
从比喻修辞格看汉文化
比喻是汉民族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格,在汉语言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艺术魅力。比喻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我们就通过对喻体的研究来论述比喻辞格反映了哪些汉文化。
汉语中经常用动物做喻体。如“俯首甘为孺子牛”用老黄牛来比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老马识途”用老马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的人。由此反映出中国人对牛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牛马最辛苦、最忠诚、最稳重。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农耕社会,而在那种生活环境中牛和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再有,龙和凤也经常出现在比喻中。成语“龙驹凤雏”用来比喻聪颖英俊的少年;“云蒸龙变”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古代龙凤是整个民族崇拜的图腾,这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比喻修辞中多用龙凤做比,体现了中国人对祥瑞的重视和渴望。
比喻常出现在圣贤们的典籍中。譬如《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用来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可能有成就。《劝学》中从首至尾多次出现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等等,用各样比喻来劝勉和鼓励学习。以经典篇章中的哲理语句作为喻体,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和才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发展。
从双关修辞格看汉文化
双关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技巧,方便简洁地传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个性。“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双关分为谐音、语义、语法双关,下面通过探讨谐音和语义双关来呈现汉文化的多姿多彩。
谐音双关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随处可见。汉人旧式婚礼,新娘入门要从火盆上迈过去,取“火”的谐音,寓日子红红火火;新床的铺盖中,得撒放红枣、花生、桂圆、栗子,以图“早生贵子”。今天,人们遇到灾难坎坷时,习惯用桃木梳子,吃桃子罐头,谐音“逃”,希望能够逃脱不幸和困难。生活富足了,许多生意人把翡翠白菜摆在店中或家中,“白菜”谐音“摆财”,意味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上反映出汉民族人们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避凶求吉,凡事图个吉祥顺利,避免凶险*。
鲁迅的作品语言犀利、寓意深厚,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其中不乏语义双关。《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反复提到“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这里的“睡觉”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睡觉,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即人们精神上思想上的麻木,对国事和国人的漠不关心。此处反映了中国人委婉含蓄的社会心理,将欲表达的意思蕴含在普通话语中,不刻意批判或嘲讽,却能褒贬到位,产生良好的语用效果。这种行文风格,是符合汉民族人们深沉、谦逊和含蓄的性格因素的。
广告语中运用双关的例子也较常见。大家再熟悉不过的那一句广告词“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乍一听,“早晚”是指早上和晚上;仔细琢磨后,还可以作为时间副词,表示“迟早”的意思。从这句广告语可以看出语言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生动多变的汉民族语言铸就了丰富奇特的汉文化。
(三)从析字修辞格看汉文化
析字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修辞格,为汉语言中所独有。陈望道先生给“析字”下的定义为“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即推衍上去的,名叫析字辞”。下面我们就看看析字修辞在具体应用中对汉文化的折射和体现。
《红楼梦》中含有大量的诗词曲赋、灯谜酒令、对联歌谣,当然少不了析字的使用。第九十三回有这样的诗句“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出新闻”,“西”字和“贝”字组成“贾”,“草”字和“斤”字组合成“芹”,这里用析字的修辞来讽刺贾芹的不务正业。前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一则谜语“吃的有,睡的没有;骂的有,打的没有;右边有,左边没有;太后有,皇上没有;小燕子有,紫薇没有”,谜底是“口”字。这里根据汉字形体特点,把两组语义相关的字归并到一起,一组字均有“口”,另一组无“口”。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际和交往的重要工具。汉字为中华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它也成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面的例子就是依据汉字形体的特点,对汉字结构进行离析、拆解、组合、变化来表达意思。这反映出汉字结构灵活独到、不拘一格的特点。中华文字是方块字,形体平整,横平竖直,可以随意拆组,这是任何国家的任何一种文字都不具备的。析字的运用,同时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积极思维、乐于创新、善于观察的性格,体现了他们诙谐幽默、热爱语言文化的心理。